法哲學與社會哲學-關(guān)于歐洲.北美.印度和中國的法哲與社會哲學史研究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62066378
- 條形碼:9787562066378 ; 978-7-5620-6637-8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哲學與社會哲學-關(guān)于歐洲.北美.印度和中國的法哲與社會哲學史研究 本書特色
該書分為三大部分:分別介紹了歐洲、北美和亞洲的法哲學和社會哲學,并附上了大量的原始文獻,讓讀者更直觀的領(lǐng)略法哲學家的思想。
**部分題為“歐洲”,分為古代、中世紀和現(xiàn)代三節(jié)。**節(jié)古代的內(nèi)容包括:前蘇格拉底時代,自然法學家,兩種自然哲學的世界概念,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斯多葛與塞涅卡等。第二節(jié)中世紀的內(nèi)容包括:概念與問題,天主教中世紀時代從古代自然秩序到人格神時代的過渡,信仰與知識的關(guān)系,托馬斯·阿奎那作為知識階層的代表,斯科特與奧卡姆等。第三節(jié)現(xiàn)代的內(nèi)容包括: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馬克思與恩格斯,20世紀的法哲學等。
第二部分題為:北美、印度與中國。北美部分,闡述了法哲學的結(jié)構(gòu)條件,“法哲學”在北美的意義,北美的哲學主流等。介紹了威廉·詹姆斯、桑塔耶那、約翰·杜威、約翰·羅爾斯、德沃金等的思想;亞洲部分介紹了印度、中國、佛教等內(nèi)容。并對佛陀、孔子、老子、韓非子,以及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思想進行了論述。
第三部分為原始文獻。對本書所涉及的思想家的代表著作和觀點進行了摘引。
法哲學與社會哲學-關(guān)于歐洲.北美.印度和中國的法哲與社會哲學史研究 內(nèi)容簡介
1.本書是德語世界關(guān)于法哲學與社會哲學歷史研究的杰出成果。
2.本書打破了傳統(tǒng)德語或英語學者撰寫法哲學與社會哲學的傳統(tǒng)模式,不僅局限于西方思想文化自身的范圍,而是放眼世界,融匯古今東西,將古典時代的希臘、羅馬、中世紀歐洲,與東方的中國、印度,以及現(xiàn)代的歐洲、北美思想文化串聯(lián)打通,力圖描繪一幅寬廣而深邃的法哲學與社會哲學的思想文化圖景。
3.本書走出了啟蒙以來的西方中心主義藩籬,開始從普遍主義和跨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人類的現(xiàn)代命運,這一點對法哲學研究尤為重要。
法哲學與社會哲學-關(guān)于歐洲.北美.印度和中國的法哲與社會哲學史研究 目錄
前言 \\1緒論:對法哲學與社會哲學的基本理解 \\1
1古代 \\9
11所謂的前蘇格拉底學派 \\9
12自然哲學(宇宙學) \\10
13自然哲學的兩種世界概念 \\10
131愛菲斯學派的赫拉克利特 \\11
132埃利亞學派的巴門尼德 \\12
14智者學派 \\12
15蘇格拉底 \\13
16柏拉圖 \\16
161生平 \\16
162認識論 \\17
163與讀者的文間討論 \\19
164柏拉圖的倫理學 \\19
165柏拉圖的政治概念 \\20
166柏拉圖的法律概念 \\21
17亞里士多德 \\23
171生平 \\23
172作為其形而上學組成部分的亞里士多德本體論 \\23
173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 \\25
174亞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 \\27
175亞里士多德的法律概念 \\29
18斯多亞學派與塞涅卡 \\302中世紀:唯理論與唯意志論 \\32
21概念與問題 \\32
22從古代的自然秩序到基督教中世紀的位格化的上帝行動 \\34
23唯意志論與唯理論的關(guān)系 \\35
24作為唯理論代表的托馬斯·阿奎那 \\37
25作為唯意志論代表的約翰·鄧斯·司各特和奧卡姆的威廉 \\39
251淵源 \\39
252約翰·鄧斯·司各特(約1270~1308年) \\41
253奧卡姆的威廉(約1290~1349年) \\453現(xiàn)代 \\48
31斯賓諾莎(1632~1677年) \\48
311問題的提出 \\48
312生平 \\50
313斯賓諾莎作品中倫理與政治的關(guān)聯(lián) \\51
314自由概念和法律概念的本體論基礎(chǔ) \\53
315作為自主性存在的法律 \\53
316源于倫理的法律 \\55
32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年) \\56
321生平 \\56
322康德的法律概念 \\58
3221問題與解決方案 \\58
3222先驗的法律概念 \\60
3223法律與國家 \\60
3224法律與人 \\61
3225法律與絕對命令 \\62
3226魔法石? \\64
33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1770~1831年) \\65
331生平 \\65
332立場與方法 \\66
333黑格爾的法律概念 \\67
34卡爾·馬克思(1818~1883年)與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20~1895年) \\70
341生平 \\70
342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 \\71
343馬克思主義的法律概念 \\73
3520世紀法哲學概況 \\74
351西歐和中歐諸哲學流派 \\74
352法哲學與哲學思潮的關(guān)系 \\76
3521新康德主義 \\76
3522生命哲學 \\78
3523哲學解釋學和語言哲學 \\78
3524新托馬斯主義法哲學 \\80
3525結(jié)構(gòu)主義 \\80
3526批判理性主義與科學哲學 \\80
3527新馬克思主義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 \\81
3528商談理論與系統(tǒng)論 \\82
3529法律邏輯學與分析法學 \\83
35210英格蘭的法哲學 \\83
1導言 \\87
11歐洲視角下的三個新方向 \\87
12軸心時代 \\942北美的法哲學和社會哲學 \\97
21法哲學的結(jié)構(gòu)條件 \\97
211生命感覺與實用主義 \\97
212消費行為與宗教 \\99
213作為基本政治信條的自由 \\100
214相互作用與結(jié)果 \\103
22北美的“法哲學”是什么? \\103
221哲學中的法律概念 \\103
222當代北美教科書的式樣 \\105
23北美哲學的主要流派 \\106
231特征 \\106
2321900年以后的實用主義和社會哲學 \\108
2321概述 \\108
2322威廉·詹姆斯(1842~1910年) \\109
2323喬治·桑塔耶那(1863~1952年) \\111
2324約翰·杜威(1859~1952年) \\113
233以新自由主義的社會與法律觀念為背景對社會和法律的經(jīng)濟分析 \\115
2331概述 \\115
233220世紀30年代和20世紀50年代的新自由主義 \\116
2333法律的經(jīng)濟分析與更新的新自由主義 \\119
23331經(jīng)濟思想的政治背景 \\119
23332法經(jīng)濟學 \\120
2333320世紀80年代的北美新自由主義 \\122
234正義理論與社群主義 \\124
2341概述 \\124
2342正義理論(自1970年起) \\126
23421約翰·羅爾斯(1921~2002年) \\126
23422羅納德·德沃金(1931~2013年) \\131
2343社群主義 \\1333亞洲的社會哲學與法哲學 \\137
31歐洲與亞洲 \\137
32亞洲 \\139
321“亞洲”意味著什么? \\139
322如何看待亞洲文化? \\140
33印度(印度地區(qū)) \\142
331印度社會哲學與法哲學的特征 \\142
332印度社會 \\143
333印度的法律體系 \\145
34印度教 \\148
341概念與特征 \\148
342印度教的基礎(chǔ) \\149
343教法經(jīng)典 \\150
344作為印度教法的法典以及《摩奴法典》 \\153
345教法經(jīng)典的弱點 \\154
35在教法經(jīng)典與現(xiàn)代法治國之間的法哲學任務(wù) \\154
36佛法與佛教 \\155
361作為人的佛陀 \\155
362佛教的轉(zhuǎn)型 \\156
363佛陀學說 \\158
364佛教中的社會哲學與法哲學意涵 \\161
37中國 \\161
371中國的發(fā)展與特征 \\161
372中國與印度及歐洲的關(guān)系 \\164
373當代中國的憲法與法律體系 \\166
38中國的主流社會哲學與法哲學 \\166
381主流思想的歷史背景 \\166
382儒家 \\168
383道家 \\176
384法家 \\178
39勝雅律:“中國馬克思主義” \\180
391KPCh=中國儒家黨?中國資本主義黨? \\180
392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188
393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規(guī)范”:主要矛盾 \\194
394主要矛盾邏輯下的人權(quán)觀 \\199
395總結(jié)與評價 \\202
“善始善終”之結(jié)語 \\205原始文獻 \\209
一、柏拉圖 \\209
1蘇格拉底的申辯 \\209
2克力同 \\209
3《理想國》之“太陽隱喻” \\210
4.《理想國》之“洞穴隱喻” \\212
5“洞穴隱喻的結(jié)論” \\215
6《理想國》之“城邦的管理” \\215
7《理想國》之“女性的教育” \\216
8《理想國》之“婦女兒童的公有” \\219
9《理想國》之“身體共同體” \\220
10《理想國》之“后代的繁衍” \\220
11《理想國》之“后代的撫育” \\221
12《理想國》之“統(tǒng)治者的靈活的婚姻政治” \\221
13《法律篇》之“權(quán)力統(tǒng)治、正義與上帝” \\221
14《法律篇》之“作為治國原則的公正” \\224
15《法律篇》之“法律的必要性以及法官與立法者的任務(wù)
區(qū)分” \\225
16《游敘弗倫篇》之“虔敬并非神之所喜” \\227二、亞里士多德 \\228
17《形而上學》之“形而上學本體論” \\228
18《政治學·卷一》,1252b27~1253a18 \\231
19《政治學·卷三》,1280b30~1281a10 \\231
20《政治學·卷三》,1286a7~1286a32 \\232
21《尼各馬可倫理學》之“公正” \\233
22《尼各馬可倫理學》卷五,1131b9~1132b8 \\234
23《尼各馬可倫理學》卷五,V1133a18~1134a \\236
24《尼各馬可倫理學》卷五,V1137a2b~1187a31 \\237三、西塞羅 \\237
25《論責任》 \\237四、塞涅卡 \\238
26《論幸福生活》 \\238
27《論仁慈》 \\240
28《論仁慈》 \\240五、馬克·奧勒留 \\242
29《沉思錄·卷二》 \\242六、奧古斯丁 \\242
30《上帝之城·卷十三》“原罪” \\242
31《上帝之城·卷十一》 \\243
32《上帝之城·卷十九》 \\243七、保羅 \\244
33《羅馬書·卷九》 \\244
34《羅馬書·卷十三》 \\245八、托馬斯·阿奎那 \\246
35《神學大全·卷一》 \\246
36《神學大全·卷二》 \\247
36A《論君主統(tǒng)治》 \\250
37《關(guān)于權(quán)力的爭議問題》 \\250九、約翰·鄧斯·司各特 \\251
38《巴黎論著》第四卷 \\251十、奧卡姆的威廉 \\252
39《辯論集七篇》 \\252
40《對話錄·政治書信(1334年)》 \\253十一、巴魯赫·斯賓諾莎 \\255
41《倫理學》第四部分,命題四 \\255
42《倫理學》第四部分,命題十八 \\256
43《倫理學》第四部分,命題三十五~三十七 \\257
44《倫理學》第四部分,命題四十 \\261
45《倫理學》第四部分,命題四十五 \\261
46《倫理學》第四部分,命題六十五 \\262
47《倫理學》第四部分,命題六十七 \\263
48《倫理學》第四部分,命題六十八 \\263
49《倫理學》第五部分,命題二十四 \\264
50《倫理學》第五部分,命題四十二 \\264
51《神學政治論》,第二十章 S301∶16~30 \\265
52《神學政治論》,第二十章 S301∶31~302∶8 \\265
53《神學政治論》,第二章第七~八節(jié) \\266
54《神學政治論》,第二章第十五~十六節(jié) \\267十二、康德 \\268
55“哥白尼式的革命” \\268
55A《道德形而上學》 \\268
56《道德形而上學原理》 \\269
57《實踐理性批判》 \\270
58《道德形而上學原理》 \\271
59《道德形而上學原理》 \\272
60《道德形而上學原理》 \\273
61《道德形而上學原理》 \\273
62《永久和平論》 \\274十三、黑格爾 \\277
63《法哲學原理·序言》 \\277
64《法哲學原理》目錄 \\279
65《法哲學原理》第29節(jié) \\280
66《法哲學原理》第30節(jié) \\281
67《法哲學原理》第31節(jié) \\282
67A《法哲學原理》第36~37節(jié) \\282
67B《法哲學原理》第57節(jié) \\283
68《法哲學原理》第141節(jié) \\283
69兒童權(quán)利 \\285
70《法哲學原理》第211節(jié) \\287
71《法哲學原理》第258節(jié) \\287
72《法哲學原理》第280節(jié) \\289十四、馬克思和恩格斯 \\289
7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ié)” \\289
7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290
7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共產(chǎn)黨宣言” \\291
7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共產(chǎn)黨宣言” \\292
7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共產(chǎn)黨宣言” \\293十五、漢斯·凱爾森 \\296
78《純粹法理論·序》 \\296
79《純粹法理論·目錄》 \\296
80《純粹法理論》第27節(jié) \\297
81《純粹法理論》第28節(jié) \\297
82《純粹法理論》第29~30節(jié) \\297十六、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 \\298
83《法哲學》 \\298十七、威廉·詹姆斯 \\299
84“實用主義何為?” \\299十八、喬治·桑塔耶那 \\304
85“擎起生命的火炬” \\304十九、約翰·杜威 \\306
86《民主與教育》 \\306
87達爾文對哲學的影響 \\307二十、威廉·洛普克 \\308
88《人類文明》 \\308二十一、羅納德·科斯 \\309
89《社會成本問題》 \\309二十二、約翰·羅爾斯 \\311
90《正義論》 \\311
二十三、羅納德·德沃金 \\314
91《認真對待權(quán)利》 \\314二十四、印度 \\317
92《印度憲法》第14~35條 \\317
93關(guān)于寡婦自焚的禁令 \\320
94印度教婚姻法(1955) \\321
95《薄伽梵歌》1841~1856 \\322
96法論,習俗,“真實的”法律與“杜撰的”法典 \\323
97印度教法中關(guān)于遺產(chǎn)、分家和收養(yǎng)等的摘錄 \\324
98《摩奴法典》 \\326
99印度法摘要 \\327
100喬達摩·悉達多(佛陀),“佛祖成長的傳說” \\330
101喬達摩·悉達多(佛陀),“木筏的隱喻” \\331
102喬達摩·悉達多(佛陀),“四種高貴的智慧” \\332
103喬達摩·悉達多(佛陀),“八正道” \\333二十五、中國 \\334
10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34
105《中國共產(chǎn)黨黨章》 \\334
106孔子,《論語》 \\335
107《道德經(jīng)》 \\338
108《韓非子》第五、二十、二十五章 \\340
109《韓非子》第六、十四、十五、四十五章 \\340
文獻目錄 \\341人名索引 \\383譯者致謝 \\393譯后記 \\394
展開全部
法哲學與社會哲學-關(guān)于歐洲.北美.印度和中國的法哲與社會哲學史研究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馬塞爾·森(Marcel Senn),法學博士,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律史研究中心教授,國際法哲學與社會哲學委員會(瑞士)的主席, 蘇黎世大學法學院(德語范圍內(nèi)第二大法學院)的院長。已經(jīng)出版了11本著作,在學術(shù)期刊上發(fā)表了120篇論文。
譯者簡介
劉毅,字春澤,法學博士,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后,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愛德華訪問學者。
高媛,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專業(yè)外國法制史方向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