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賽岐紀事 本書特色
李健民編著的這本《賽岐紀事》從地理交通、歷史滄桑、近代繁榮、行會舊事、現代變遷、宗教場所和特色古村等方面敘寫賽岐,多維度展示賽岐富有個性的地域風貌和人文傳統。為了照顧不同層次和不同需求的讀者,本書在學術優先的前提下,注重知識性與可讀性的統一,盡量寫得簡明些,通俗些,生動些,力求做到文質兼備、雅俗咸宜。
賽岐紀事 內容簡介
《賽岐紀事》講述海峽西岸東北翼港口商貿名鎮賽岐的故事。全書通過豐富的文史資料,多維度展示賽岐富有個性的地域風貌和人文傳統,引領讀者走進歷史的深處,回味江上白帆和瓦舍炊煙的溫馨,感受山海交織和多元文化的魅力。
賽岐紀事 目錄
**章 地理交通
一 山川形勝
1.閩東**江河
2.閩海黃金水道
3.錦峰·繡野·江岸
二 名勝特產
1.名勝風景
2.地方特產
三 水陸通衢
1.內河交通
2.海上交通
3.陸路交通
第二章 歷史滄桑
一 古代社會
1.主要村居與族姓
2.明末清初的動蕩
3.賽岐的傳統經濟
4.早期商貿和店肆
二 地名變遷
1."賽江"與"賽岐"
2.街區與地名
3.村名及變遷
三 區劃沿革
1.古代賽岐的區劃
2.民國時期的區劃
3.1949年10月后的區劃
第三章 近代繁榮
一 商貿經濟
1.賽岐碼頭的崛起
2.抗戰以前的商貿
3.抗戰以后的商貿
4.近代賽岐的金融
二 賽江航運
1.傳統木船運輸
2.新興輪船運輸
三 海上茶路
1.閩東海上茶路的形成
2.閩東海上茶路的發展
3.閩東海上茶路的終結
第四章 行會舊事
一 商會組織
1.商會組織的初創
2.民國前期的商會
3.民國后期的商會
二 同業公會
1.船舶行業的公會
2.其他行業的公會
3.工商聯的行業委員會
三 行業商號
1.街市與商號
2.行業與分布
3.資本與經營
第五章 現代變遷
一 工商改造
1.重建金融、商業體系
2.成立工商聯合組織
3.改造私營工商業
4.徹底改造工商界
二 經濟社會
1.計劃經濟
2.社會事業
三 改革發展
1.賽岐市政建設
2.非公經濟發展
3.綜合改革試點
第六章 宗教場所
一 祠廟宮觀
1.民間信仰場所
2.道教場所
二 佛教寺庵
1.寺庵分布
2.著名寺廟
三 教堂修院
1.天主教場所
2.基督教(耶穌教)場所
第七章 特色古村
一 廉首文韻
1.村景寫生
2.廉首族姓
3.文化名人
二 蘇陽風雅
1.地靈人杰
2.文教名村
3.勝跡風物
三 長岐船業
1.長岐船緣
2.船寮春秋
3.現代船業
后記
賽岐紀事 節選
《賽岐紀事》: 五口通商后,賽江的港口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港口經濟中,*重要的當數茶葉。根據《中英南京條約》的規定,福建省被迫開放的有福州、廈門兩個商埠。英國侵略者提出開放福州的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了茶葉貿易。當時華茶在英國的銷路*大,而清政府嚴守閉關政策,禁止茶葉從海路出口,令閩茶從陸路運入江西,再翻山越嶺進入廣東,由“粵之十三行逐春收貯,次第出洋,以此諸番皆缺,茶價常貴。”如果改由福州出口,英商才可以控制茶市,而且海運路程*短,可以大大減低英商販茶的運費,以獲取巨額的利潤。 福州口岸開放之初,清政府仍堅持禁止閩茶從海路出口,直至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斷了江西陸路,才不得不同意開放福州為茶葉出口碼頭。有史料稱:“1852年叛亂分子(按,指太平軍)蹂躪江西全省,使該省境內一切貿易和交通等等活動陷于中斷,結果使原來通過江西陸運到廣州出售,再由廣州裝運去歐洲的福建茶葉,那一年竟無法運到廣州市場。……福州這時已成了當時和各產茶區維持交通的唯一口岸。”時值閩紅新秀坦洋工夫初創,坦洋“因濱海交通便利之故,轉占輸出優越地位”。福安和周邊各山縣的毛青茶匯集坦洋精制成工夫茶出口。成品茶先用溪船運至賽岐,再從賽岐碼頭過駁大船運往福州馬尾口岸,由于工夫紅茶主要用于外銷,以賽岐為起點的海上茶路形成。 早期閩東運往福州的茶葉有兩種走法。一條是全程水路,即各地匯集到賽岐碼頭的茶品過駁大船后,沿賽江南下,出白馬門,經三沙灣,過東沖口,進入東海,然后循岸線駛往福州口岸。另一條路則是水陸兼程:出白馬門后先從海路到寧德飛鸞碼頭登岸,然后改用肩挑,翻越飛鸞嶺,循官道經羅源、連江到達福州。今飛鸞嶺南路起步嶺尚存的晚清碑刻,記錄了光緒五年(1879年)寧德、福安、壽寧三縣茶商捐資重修飛鸞嶺路的過程;碑文涉及的茶莊包括寧德“一團春”,福安坦洋的“泰大來”“福興隆”“祥記”等;董事李世鎬、王正卿、胡兆江、吳步森四人均為福安大茶商。起步嶺還有一碑,上有吳步云名字。據福安嶺下村《谷嶺吳氏宗譜》收錄的吳步云墓志銘記述,吳曾出資整修羅源、連江兩縣之間的“崎嶇險危山徑”。以上王正卿、吳步云、胡兆江均為坦洋工夫的創始人。 茶之運輸路線取決于不同茶品的不同包裝方式。 福安當時主要生產j種茶:洋莊紅茶、蘇莊紅茶和京莊綠茶。洋莊紅茶主要是工夫茶也包括部分小種紅茶,是應海外市場之需,每年多達數萬件,全用木箱包裝;箱內先套錫箔紙以防潮濕,再內襯扣紙才可裝茶葉,釘箱后外貼棉紙,印上商號,再刷桐油,裝潢講究,每箱裝精制紅茶75斤。蘇莊紅茶,茶質粗劣,多是茶梗、茶末等精制工夫茶的下腳料,數量不多,用篾簍包裝,每件裝茶100—200斤;該茶品先運到蘇州,再轉運華北、蒙古、西藏等地。京莊綠茶,毛茶制好后即運到福州進行再加工,窨花精制成花香茶;該茶品用布袋裝盛,袋內襯白竹葉防潮,袋口紐緊后加印記,每袋50—60斤;福安綠茶雖不如紅茶多,但每年也有幾萬袋。以上三種,除了袋裝茶適合挑運外,其余只能靠船運。 坦洋工夫靠著賽岐的港口優勢,成為閩紅的領軍者。光緒七年(1881年),坦洋工夫茶總產量5萬箱(每箱75斤,計3.75萬擔),產值100萬大洋,創下歷史紀錄。坦洋村“榷稅之征輸于中夏,商賈之利施及西洋”。(清光緒《坦洋朱氏宗譜》),因“產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風,外邦稱為‘小武夷’”。(清光緒《福安縣志》卷之四)海上茶葉之路的暢通使坦洋工夫成為天之驕子。 在坦洋工夫的帶動下,北路茶(閩東北地區所產之茶)得以迅猛發展。光緒十年(1884年),政和工夫紅茶創制成功。政和工夫以政和為主,鄰縣松溪以及浙江慶元地區所產之茶也集中政和加工。政和工夫紅茶從陸路經周墩挑到穆陽,再用溪船順水運達賽岐過駁大船出洋,以賽岐為起點的海上茶路進一步熱鬧起來。 2、閩東海上茶路的發展閩東海上茶路開辟46年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三都福海關成立,此后三都澳成為閩東廣大茶區的天然航運中心。從賽岐港起運的茶葉全部全程走海路直達福州口岸,不再走飛鸞嶺官道。根據《三都澳海關十年報(1899一1901年)》的統計,1901年出口貨物價值145.3萬關兩(按,1海關兩相當于0.77兩),比進口貨物超出142.4萬關兩,進口貨物價值只占出口的2%。出口貨物中茶葉是大宗,占全部貨物的99%以上。三都澳成為賽江航運業的轉運口岸和以茶葉為主要出口商品的關稅碼頭。 ……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