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中醫外科學 內容簡介
根據中醫外科學傳統分類法,《中醫外科學》分為上下兩篇共14章,其中總論部分5章,各論部分9章,以臨床疾病的類型成章,每章前置短文對本類疾病進行概括性說明。每節一病,分為概述、病因病機、診斷(臨床表現、輔助檢查、鑒別診斷)、辨證論治(證候、治法、方藥及外治法)、其他療法、預防與調護。每章后設目標測試題。
中醫外科學 目錄
**章 中醫外科學發展概況
一、中醫外科學發展簡史
二、中醫外科學的主要學術流派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醫外科學的發展
第二章 中醫外科學的范圍、疾病命名、基本術語
**節 中醫外科學的范圍
一、傳統中醫外科學的范圍
二、現代中醫外科學的范圍
第二節 中醫外科學的命名原則
第三節 基本術語
第三章 中醫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機
**節 致病因素
一、外感六淫
二、情志內傷
三、飲食不節
四、外來傷害
五、勞傷虛損
六、痰飲瘀血
七、感受特殊之毒
第二節 發病機理
一、邪正盛衰
二、氣血凝滯
三、經絡阻塞
四、臟腑失和
第四章 中醫外科疾病辨證
**節 辨病
一、正確辨病的方法
二、辨病的程序
第二節 陰陽辨證
一、陰陽是外科疾病辨證的總綱
二、陰陽辨證的注意事項
第三節 部位辨證
一、上部辨證
二、中部辨證
三、下部辨證
第四節 經絡辨證
一、人體經絡分布
二、十二經脈氣血
三、引經藥
第五節 局部辨證
一、辨腫
二、辨腫塊與結節
三、辨疼痛
四、辨癢
五、辨膿液
六、辨潰瘍
七、辨出血
第五章 治法
**節 內治法
一、內治法的原則
二、內治法的應用
第二節 外治法
一、藥物療法
二、手術療法
三、其他療法
下篇 各論
第六章 瘡瘍
**節 概述
第二節 癤
第三節 疔瘡
一、顏面部疔瘡
二、手足部疔瘡
三、紅絲疔
四、爛疔
五、疫疔
第四節 癰
一、頸癰
二、腋癰
三、臍癰
四、委中毒
第五節 發
一、鎖喉癰
二、臀癰
三、手發背
四、足發背
第六節 有頭疽
第七節 走黃與內陷
一、走黃
二、內陷
第八節 丹毒
第九節 瘰疬
第十節 褥瘡
第十一節 流注
第七章 乳房疾病
**節 概述
第二節 乳癰
第三節 乳癖
第四節 乳核
第五節 乳巖
第八章 瘦
**節 概述
第二節 氣癭
第三節 肉癭
第四節 石癭
第九章 瘤、巖
**節 概述
第二節 脂瘤
第三節 血瘤
第四節 肉瘤
第五節 失榮
第六節 腎巖
第十章 皮膚病和性傳播性疾病
**節 概述
第二節 熱瘡
第三節 蛇串瘡
第四節 疣
第五節 癬
第六節 面游風
第七節 油風
第八節 蟲咬性皮炎
第九節 疥瘡
第十節 濕瘡
第十一節 接觸性皮炎
第十二節 藥毒
第十三節 癮疹
第十四節 牛皮癬
第十五節 白疤
第十六節 粉刺
第十七節 紅蝴蝶瘡
第十八節 淋病
第十九節 梅毒
第二十節 尖銳濕疣
第二十一節 艾滋病
第十一章 肛門直腸疾病
**節 概述
第二節 痔
一、內痔
二、外痔
三、混合痔
第三節 息肉痔
第四節 肛癰
第五節 肛漏
第六節 肛裂
第七節 脫肛
第八節 鎖肛痔
第十二章 泌尿男性疾病
**節 概述
第二節 子癰
第三節 子痰
第四節 尿石癥
第五節 男性不育
第六節 慢性前列腺炎
第七節 前列腺增生癥
第十三章 周圍血管疾病
**節 概述
第二節 股腫
第三節 血栓性淺靜脈炎
第四節 筋瘤
第五節 臁瘡
第六節 脫疽
第十四章 其他外科疾病
**節 燒傷
第二節 凍瘡
第三節 毒蛇咬傷
第四節 腸癰
第五節 破傷風
附錄 中醫外科常用方劑
主要參考書目
中醫外科學 節選
《中醫外科學》: **節 概述 皮膚是人體的基本組成部分,覆蓋于人體的表面,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組成,與身體內部有著密切的聯系。皮膚病是指發生于人體皮膚、黏膜及其附屬器疾病的統稱,其種類很多,目前已認識的有2000余種。 性傳播疾病(STD)是指通過性接觸、類似性行為及間接接觸所感染的一類傳染性疾病的統稱,簡稱為性病。傳統的“經典性病”是指梅毒、淋病、軟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和腹股溝肉芽腫等5種,現代性病已達20余種。目前我國重點防治的性病包括淋病、梅毒、尖銳濕疣、生殖道衣原體感染、生殖器皰疹、軟下疳、艾滋病等。 【病因病機】 皮膚病的病因病機復雜繁多。病因歸納起來有內因和外因兩大類,外因主要有風、濕、熱、蟲、毒,內因主要是情志內傷、飲食勞倦和肝腎虧損等。病機主要因氣血不和、臟腑功能失調、邪毒結聚而致生風、化燥、生濕、化熱、傷陰、致虛、致瘀,以致產生各種皮膚病。性傳播疾病主要通過不潔性接觸直接傳染,其次還可血循傳染或間接接觸致病。 1.風當人體腠理不密、衛氣不固,風邪乘虛入侵,邪毒結聚皮膚,使營衛不和,氣血失調,肌膚失養,導致皮膚病的發生。風邪既可以單獨致病,也可以與他邪合而致病,如風寒、風熱、風濕。風邪善行數變,其性上行,為陽邪,故所致皮膚病多具有以下特點:驟起驟消,游走不定,泛發全身或多發頭面,皮膚干燥、脫屑、瘙癢等。常見皮損有風團、丘疹、脫屑等,常見疾病有風疹、面游風、癮疹等。 2.濕濕有外濕和內濕之分,皮膚病以外濕多見,但外濕與內濕也可相合致病。久臥濕地或脾濕內蘊,游溢肌膚,郁結不散,與氣血搏結而發病。濕性重濁趨下、,為陰邪,郁久易化熱,故所致疾病多發于下部,或浸淫四竄,具有纏綿難愈、自覺瘙癢、越腐越癢等特點。常見皮損有皰疹、滲液、糜爛、滋水淋漓等,常見疾病有濕瘡、蛇串瘡等。 3.熱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極,火、熱同為陽邪,火熱之邪性喜炎上,故所致皮膚病多發于人體上部,起病急,發展快,得熱易發或加劇,得涼則緩或痊愈,具有皮膚色紅、自覺灼熱或癢痛等特點。外感熱邪或臟腑實熱,蘊郁肌膚,不得外泄,熏蒸肌膚而發病,甚則腐膚傷絡,迫血妄行,傷陰劫液。常見皮損有紅斑、丘疹、膿皰、瘀斑等,常見疾病有丹毒、膿皰瘡、大皰性表皮松解癥等。 4.蟲蟲邪致病包括蟲體和蟲毒兩方面,一是蟲體寄生皮膚或腸道中直接致病,二是由昆蟲排出的毒素侵入人體或過敏引起的皮膚病。其具有瘙癢劇烈、蟲行感、傳染性等特點。常見皮損有紅斑、丘疹或水皰、糜爛、局部蟲斑等。常見疾病有疥瘡、癬、蟲咬性皮炎等。 5.毒常見毒邪有食物毒、藥物毒、蟲毒、漆毒等。發病多有接觸“毒邪”史,有一定的潛伏期,去除毒邪后有自限性,再次接觸可復發。人體常因稟賦不耐,毒邪積聚而成。常見皮損有皮膚掀紅、腫脹、丘疹、水皰、風團、糜爛等,或癢或痛,輕則局限一處,重則泛發全身。常見疾病有藥疹、接觸性皮灸、漆瘡等。 6.血瘀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氣機不暢,氣滯則血凝,血凝久則成瘀。血瘀既是一種病理產物,又是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皮損特點有瘀點、瘀斑,色暗或青紫,或出現肌膚甲錯、色素沉著、肥厚、結節、腫塊、瘢痕,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弦澀等。血瘀證候多見于各種慢性皮膚病。 7.血虛風燥血虛風燥多因久病耗傷陰血,或脾胃虛弱,陰血失其化源,以致血虛生風化燥;或風濕之邪郁積日久,化熱化火,傷其陰血,陰血虧虛,導致血虛風燥。由于血虛不能濡養肌膚,生風化燥,故皮損特點有皮膚干燥、脫屑、瘙癢、粗糙等。伴頭暈目眩、面色蒼白,苔薄、脈濡。病程較長,多見于慢性皮膚病,如牛皮癬、白疤、慢性濕瘡、風瘙癢、魚鱗病等。 8.肝腎虧虛肝藏血主筋,其華在爪;腎藏精,主骨生髓,其華在發。精血互生,肝腎同源,故肝腎不足,則陰血虧虛,生風化燥,肌膚、爪甲、毛發失養。故其臨床表現除見血虛風燥的皮損特征外,還有毛發枯槁、脫發、色素沉著、指甲破損、疣目、血痣等。其發生、發展常同患者的生長、發育、月經、妊娠等生理活動有關。伴頭暈目眩、耳鳴、腰膝酸軟:‘失眠多夢、遺精、舌紅少津、苔少或光剝、脈弦細等肝腎陰虛之證;或伴面色淡白、畏寒怕冷、腰膝酸痛、頭昏耳鳴、陽痿、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舌苔白、脈沉細等腎陽不足之證。多見于慢性皮膚病,肝腎不足是皮膚病的重要病機。 ……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