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與前瞻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6055071
- 條形碼:9787306055071 ; 978-7-306-0550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與前瞻 本書特色
本書旨在研究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經驗,選定幾個角度對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面所做的工作進行專項研究,從某個視角看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中國特色經驗。本書選擇了三個視角來介紹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與當代意識形態發展規律和歷史經驗。**,闡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主體接受性研究,第二,闡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教育的特點與規律研究,第三,闡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特點與方式研究。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與前瞻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五章, 主要內容包括: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與當代意識形態發展規律 ;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經驗 ;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主體接受性研究 —— 以知識階層作為主要考察對象等。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與前瞻 目錄
**章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與當代意識形態發展規律一、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及其本真的大眾化訴求(一)問題的浮現:何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客體(二)三維一體向度: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構架及其內在關聯(三)整體性視域:馬克思主義內在的精神實質(四)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本質訴求的現實表達二、多元理性融合視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一)科學發展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合理性(二)以人為本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合理性(三)中華文明復興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合理性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原則和路徑:基于意識形態與馬克思主義本真精神的雙重考量(一)意識形態的內涵(二)當代意識形態發展的新趨勢(三)作為科學的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規定(四)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復合式路徑結語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經驗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經驗綜述(一)研究思路(二)大眾化的四個條件(三)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歷史經驗的幾點總結二、與時俱進:在時代背景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首先要滿足不同時代的大眾心理(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滿足不同時代民眾的理論需要(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滿足不同時代民眾的現實需要三、對話與大眾化:在對立斗爭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中的論爭與大眾化推進(二)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運動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三)新時期社會分化、思想紛爭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黨的“三大法寶”(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構成同心圓模式(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武裝斗爭(人民軍隊建設)(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統一戰線(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黨的建設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主體接受性研究——以知識階層作為主要考察對象一、民主革命時期知識階層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心路歷程(一)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追求(二)馬克思主義何以贏得知識階層的認同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知識階層認同和追求馬克思主義的逆向分化(一)知識階層主體接受性的嬗變軌跡(二)主體接受性嬗變的原因反思三、改革開放新時期知識階層馬克思主義主體接受性的多元裂變(一)幻夢:知識階層主體接受性發生裂變的歷史過程(二)失落:知識階層主體接受性裂變的原因四、增強知識階層對馬克思主義接受效果的幾點思考(一)從宏觀層面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二)從微觀層面更好地解決有助于知識階層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問題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體接受性的作用機理及其應用對策(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體接受性的作用機理(二)提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接受效果的幾點對策結語第四章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教育的特點與規律研究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教育的返本歸真(一)回歸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二)回歸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三)回歸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原則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維轉換的新視角(一)“以理服人”的現代境遇(二)“以學養人”的提出(三)“以學養人”的實現方式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化維度(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文化形態的轉化過程(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先進文化的認同過程(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過程四、論大眾化取向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一)“為何教”:社會性政治認同與個體性精神提升的統一(二)“教什么”:理論的科學性與價值性的辯證(三)“如何教”:處理好他教與自教、說理與情感、學術性與通俗性之間的關系五、“回歸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價值歸屬第五章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特點與方式研究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早期傳播(一)路徑:五四運動前馬克思主義從日本到中國的傳播(二)視野:從科學發展史角度看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原因(三)影響:馬克思主義促使了五四后期國民性改造思想的分化二、當代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文化化”理路(一)“文化化”:意識形態在全球化時代的發展訴求與選擇(二)認同:意識形態“文化化”的核心與目標(三)文化全景:意識形態“文化化”在當代的發展理路三、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特點與方式(一)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要契合大眾傳媒的“感性化”(二)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要契合傳播對象的“層次化”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與前瞻 作者簡介
李萍,女,廣東蕉嶺人,哲學博士;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哲學倫理學專業、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生導師;1990年至1991年,美國太平洋路德大學訪問學者;2003年至2004年,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院高級訪問學者;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廣東省馬克思主義學會會長、廣東省倫理學學會會長。近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改革開放視域下社會意識變動趨向與規律研究”和主持“我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建設若干重大理論問題研究”“兩種‘利他’主義德育價值觀的比較研究”等十余項省部級以上項。榮獲國家教學名師獎、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譚毅,男,湖南常德人,副教授,蘭州大學歷史學學士、歷史學碩士,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學博士,2000—2001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訪問學者;1992年6月至今,在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科學教育學院)工作,先后擔任國際關系教研室主任、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主任、社會科學教育系副主任、學院教學部主任、廣東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研究基地副主任等。主持或參加十余項國家、省部級研究課題,主要著作:《國際貨幣合作研究》《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國際組織與世界》《當代中國經濟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互動發展研究》《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經濟建設思想的價值沖突與重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