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我似貓 本書特色
《我似貓》是二十一世紀日本文學的**本奇書。小說講述一個中日混血兒游走中日兩國的故事。《我似貓》是向夏目漱石的《我是貓》的致敬之作,小說的主人公與漱石筆下的貓融為一體,以“局外人”的“貓眼”觀察中日兩國,機智、幽默、辛辣。小說的文體別具一格,將中文和日語大膽地雜交,幻惑而驚奇。該作品實乃不可多得之佳作。
我似貓 內容簡介
生于日本,上海長大,在蘇州上學的中日混血兒五十田駿,為了更新簽證,必須獨自去一趟日本國。母親讓他帶回摩登雜志《阿囡》,宅男朋友請他務必去秋葉原,結果他誤入女仆咖啡店。等待他的是什么樣的命運呢?
我似貓我似貓 前言
可以說,我的寓所也如鐵屋子一般,平日少有人訪問。某日,偶或來談的馬君飄飄然的飛了進來。
“如果有我能夠讀的書,我的意思是說,以我所能夠的日本語,不必查字典也可以讀的書,請您一定薦一本。,,
我也許能夠明白馬君的悲哀。
他接著說道:“近來的日本語,外來語一天一天的多下去了”歪歪斜斜的覺得仿佛道士的咒語或者學者們的暗
”號。
“你可知道這外來語是我們學習日本語的中國人的冤!”
我因為從小生長在日本語里,因而到現在才全然曉得講的道理。原來中國人這般看待日本語,我忽而發生了很大的興味。馬君那感覺恐怕正如皺著眉心看電氣制品的說明書的老年人罷。
然而我和馬君用日本語談天時,我仿佛覺得馬君的日本語比我還透徹,博學得多。“故常無欲以觀其妙…‘這且不談”“而況這路的盡頭,又不過是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w·倘若我一去竟不回來了呢”等等,優美高尚的日本語在馬君的嘴里競毫沒有一些違和感。
我覺得很異樣:競遇到了平生在日本人中也不像會有的人,然而馬君的確是這樣的人。
于是我又略有些不解馬君提到的心愿的必要。
馬君的年紀,比我長一輪。他當大學生的時候,開始自己學習日本語,生平一回都沒有到過日本國,萬想不到日本語的能力競至于如此之高,實在很值得驚異了。
“讀一些過去日本人寫的文藝罷!”我說完話,就毫不遲疑的從書架上摸出幾本日本文的小書借與了他。這大半也還是因為寓所里的書架上多是這類叫做文庫本的書籍。
過了三日,馬君又飄進了我的寓所。馬君剛跨進門,就從包裹里掏出我借給他的小書來。競讀得這樣快!我頗有些駭異:莫非他有點不大喜歡我借給他的那些日本文的書么?馬君向著我說:“外來語的片假名的字母少了,倒是極好的。只是言辭和文章有些古舊,一些漢語全不是中國的現代的用法,陳腐得很哩!這模樣,是讀不下去的。其中有一個叫做夏什么的,連漢字也用得亂七八糟,不成樣子。你看的這樣的貨色,在中國只能算馬馬虎虎的作家。”
看著馬君在我面前毫無顧慮地給代表我們日本國的作家很大的侮辱,我很有些氣忿了。但是我立刻平靜了,似乎有了主意。這主意可是很有些荒唐,有些古怪,甚而至于有些過于夏什么的作家的馬馬虎虎了。于是我并沒有將這主意告訴馬君。況且我自己也覺得不過單是這樣想,萬想不到這主意將來有一日能夠實行。 從那一回以后過了將近半年,正是上海辦萬國博覽會很是熱鬧的時候。我卻實在沒有想到,我第三次失了職業。我只是每天抱著陰郁的心地過日,也不去想做點什么別的事,麻煩。有一回,我競想到改變自己的不好的心緒:爬上黃山去看一看罷。可是那時天氣有些古怪,早上還像是北方的無風的晴天,下午就突然灑下一陣可來。倘不然,就算是晴天,也潮熱得很,呼吸苦苦的,胸口悶得慌。不知不覺間,連身體都更加不喜歡出門了。
地上雜亂而塵封的中國語的教科書,連翻看的心思也沒有。想讀一讀書,書架上的書籍卻也早已經讀完。閑來無事,有幾日終日坐在窗下慢慢地做針線,所有的襪子上所有的洞也都漸漸被我堵住。終于,我想不出什么事做了。往常的我,也該早已圖謀一份工作營生。可是我生來喜歡懶散而閑適的生活,于是決定過些時日再去思量。那時我還悠悠然的想:時機到了,工作自然會尋上門來找我的罷。
漸漸地我如暗室的孤燈一般,周圍充滿了沒有經驗過的灰色的無聊。《我似貓》這部作品,正是在這片百無聊賴而又養分充足的泥土里的作為我驅除寂寞的名目而誕生的一件東西。
然而至今我還沒有寫過小說模樣的文章,只是很喜歡讀,讀著讀著自然就想到了寫。有一回,我趁勢弄出來一篇暫且稱作小說的東西,悄悄地放到了因特兒奈特上,打算推而廣之。過了一個月,我終于忍耐不住打開來看,卻發見沒有一點被讀過的痕跡。我有些氣忿,決定自己重新細細讀一遍。讀完后,我又有了新的發見:實在是一篇不值一讀的傻頭傻腦的玩意兒。我飛快而且恐慌地消滅了這東西。“沒有被人讀,無論如何不能不說很是一件僥幸的事。”我想。
無聊與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我已經感到就死的悲哀了。這時,半年前馬君的事情曾經留給我的啟發又仿佛旋風似的在腦里一回旋了。這啟發便是:寫一篇給學習日本語的中國人看的小說罷!我懸揣:我所想的那樣的小說暫時還沒有存在,在人間會有讀者的所求罷。于是,我的所想與我所想的所求合伙使這啟發變為起床了。自從有了這念頭之后,我就和先前兩樣了。我所感到寂寞與無聊的靈魂復生了,我忽然覺得有了無窮的氣力,這確乎很值得驚異。那時我甚至于淡淡地想:有所求的人,這便是我的使命感。
那一本有名的《我是貓》,是誰都知道的罷。我們的批評家馬君看不上眼的那個夏什么的作家寫的**篇小說。《我是貓》是我大加青眼的文藝,當想寫小說時,就無論如何,也想借此決定為《我似貓》。題目如此愉快地決定了,而內容卻依舊一無所有。如果是株式會社的業務日志,我確有些把握。可是小說,實在是毫沒有一些頭緒。
我踱到近處的公園,仔仔細細地觀察園里的貓。如何似貓?貓又如何思想?如果細心研究,似貓的“似”字到底是個什么東西?我跳進草叢中,戰戰兢兢地叫了一聲“喵”。我看了看四近無人,試了試四足著地。然而無論如何也打不定如何寫的主意。
藤野君是在上海的而我熟識的唯一的日本人。有一日,藤野君打電話給我,邀我同去喝酒。他帶了一包日本名產的七福神臉孔的人形燒糕打算給我。藤野君在上海一個學校里教初等中學和高等中學的學生日本語。一星期前,他帶上中國人的學生去了一趟日本國。途中,藤野君覺得這一路上觀察學生們的反應實在有趣,見面之后便笑嘻嘻的講給我聽。那一日,我滿腦都寫著三個字是“我似貓”!因而對于藤野君的所見所聞全沒有聽下去。
不過藤野君的話里的一個青年人不知道因為什么格外留在了我的記憶上。當日深夜中,我獨自坐在天山路與馬當路的十字路交叉之處的面館里,嘴上吸著醬油拉面眼睛望著窗外極靜的夜空的時候,我想:這青年的事情能夠當作小說來寫也是說不定的……那一晚的蛾眉月冷而且美,只是因為可懸浮顆粒物而確有些模糊了。
我向藤野君說想請客道謝送我人形燒糕的事情,電話那頭的藤野君驚喜得聲音也似乎發抖了。藤野君知道我是極不情愿邀人的人,因而又驚又喜了罷。我不露痕跡地設法使藤野君又談起前回去日本國旅行的話題,又隨口的問了藤野君學校的情形和中學生和高中生中的流行。使人愛說話向來是我的特長,我又很愿意聽人談天。藤野君從衣袋里掏出攜帶電話,給我瞧了旅途中攝的寫真。我伸出手指點著一個寫真中的青年人,問:“這一個就是那青年人罷?”藤野君到底可是沒有說,只是眼睛里有些驚疑的神色看著我。
藤野君也終于覺察了,我失掉了往常的麻木似的鎮靜,很有興致地聳起耳朵聽他,于是對我說:“不如走罷,一起到學校去看,怎樣?我也將順便回學校取一件忘記了的東西再回去住所。這飯館離學校不遠,步行去罷。”我十分快活的贊成了他的提議。
果然,這學校不算遠,不幾步就到了。淡藍色的房屋里倒也現出整齊來,僅有一張圓的大桌擺在諾堂中央。壁上釘著富士山、新干線、舞伎、鯉魚旗的寫真。一株小竹子靜靜的在講堂一角立著。學生們用日本語寫就的愿望掛在小竹子的樹枝梢上。無論男女,所寄的希望大都是日本語的進步或家族的康健,中學生和高中生里許多的“叛逆的猛士”寫的東西自然也是有的。夾在里面的一片紙片,與其他很有些不同,紙片上寫的文字似乎競有些日本俳句的味道。無需向藤野君證實自己的預想,我想這文字大概就是那念念不忘的青年人寫的罷。然而那文字的意味我也不很明白,只隱約覺得是看到過的,卻已經想不出在什么地方了。
不幾日,大約是貓神附了體,《我似貓》這個小說的文字,猛然間開始層出不窮了,這緣由我當然也無從推度。大概使這貓神萌生的是藤野君攜帶電話上映的那青年人的爍爍的眸子或講堂里小竹子上掛的紙片的小詩罷!雖然我依然沒有質問過讀過這小說的馬君是怎樣的一個感想。
我似貓 節選
同窗小友中有一個兩耳略尖的男奇人名叫夏芙佳,女人似的走路且扭得很不好,動作總給與我極大的煩膩。一有些小風波,伊便從嘴里發出一種警笛之類似的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伊母親懷孕時,據B超檢查的結論說是女孩子,于是同伊的父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起了這女人用的名字,還日日對著肚子里的胎兒談話,早早開始了公主教育。待到終于明白伊是男人的時候,已經是出生過了一星期以后的事情了。所以說,伊的父母連同那醫院都很使人肅然起敬。據傳聞,伊的父母發見女兒該凹的地方是凸的,便慌忙去問醫者,才相信這原本不合事實的事實為一定了。幸而今日的伊足以證明了伊的父母的公主早教的成功,也不算得一件壞事了。更可喜的是伊的生日確是三月八日。
我似貓 相關資料
這部小說有很高的批判精神和創造精神,作為評委,能看到這樣的作品,是一種幸運。
——阿部和重
與夏目漱石《我是貓》、魯迅《阿Q日記》一脈相承的批判性杰作;中日文化交流史譜系下的80后跨界文學。
——東京大學文學部藤井省三教授
批判性的中日文化論,完美的漱石風格,爽快的成長小說。
——《朝日新聞》
上海蘇州秋葉原,內向青年冒險談
——時尚雜志《Ginger》書評欄目
我似貓 作者簡介
橫山悠太,1981年生于日本岡山縣,小說家,旅華十年。2014年憑借《我似貓》摘得第57回群像新人獎,入圍第151回芥川獎。
譯者簡介
宋剛,1979年生于北京,國際學博士,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系副教授。曾出版專著1部,譯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在2014年舉辦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曾擔任同聲傳譯工作。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