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20世紀物理學-(第2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444080
- 條形碼:9787030444080 ; 978-7-03-04440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世紀物理學-(第2卷) 本書特色
二十世紀是物理學的世紀,物理學在二十世紀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改變了世界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20世紀物理學(第2卷)》就是由英國物理學會、美國物理學會組織發起的,由各個領域的知名學者(有很多是相關領域的奠基者、諾貝爾獎獲得者)執筆的。系統總結二十世紀物理學進展的宏篇巨著,其內容涉及了物理學各個分支學科和相關的應用領域。《20世紀物理學(第2卷)》共分三卷27節,書末還附有三位物理學大家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綜合思考和對新世紀物理學的展望。
20世紀物理學-(第2卷) 內容簡介
物理學科研工作者、老師、物理學相關專業的博士生和碩士以及高年級本科生。對物理學感興趣的人員。
20世紀物理學-(第2卷) 目錄
編輯及撰稿人名單譯校者名單
原書序言
全書所含傳略目錄
第2卷
第9章 20世紀后半葉的基本粒子物理學
9.1引言
9.2序幕(1940年前).
9.3量子電動力學
9.3.1理論中的無窮大量
9.3.2早期的實驗發展
9.3.3重整化登場
9.3.4高階修正和實驗驗證
9.4迄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所知的物質新形式
9.4.120世紀30與40年代:μ子kπ介子kk介子
9.4.2π介子的性質
9.4.3反質子
9.4.4奇異粒子
9.4.5共振態
9.4.6么正對稱性
9.5迄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所知的相互作用
9.5.1弱相互作用和v-a理論
9.5.2cp破壞
9.5.3流代數
9.5.4強相互作用方案
9.6夸克革命
9.6.1夸克模型
9.6.2深度非彈性散射
9.6.3電子–正電子埋沒
9.6.4尋找自由夸克
9.7弱電統一
9.7.1輕子理論
9.7.2中性流的實驗證實
9.7.3擴展到強子和祭夸克假設
9.7.4祭夸克的實驗證實
9.7.5w和z
9.8量子色動力學
9.8.1色三重性的早期建議
9.8.2一個強相互作用規范理論的要求
9.8.3漸近自由和紅外奴役
9.8.4深度非彈性散射中的標度破壞
9.8.5噴注和其他一些大橫動量(p⊥)現象
9.8.6其他應用
9.9三代夸克和輕子
9.9.1τ輕子
9.9.2第五種夸克
9.9.3cabibbo–小林–益川(ckm)矩陣
9.9.4尋找頂夸克;觀測.799.10加速器
9.10.1靜電起電器
9.10.2回旋加速器
9.10.3相位穩定性和同步回旋加速器
9.10.4電子同步加速器
9.10.5電子感應加速器
9.10.6質子同步加速器
9.10.7強聚焦
9.10.8直線加速器
9.10.9對撞束.
9.10.10強子對撞機
9.11探測器:從rutherford到charpak
9.11.1電離探測器
9.11.2閃爍計數器和cherenkov計數器
9.11.3可視技術
9.12與其他學科的交叉
9.12.1核物理
9.12.2原子物理學
9.12.3凝聚態物質
9.12.4天文學k天體物理學k引力和宇宙學
9.13尚未解決的問題和對未來的希望
9.13.1弱電理論:對稱性破缺部分
9.13.2中微子質量
9.13.3大統一理論
9.13.4弦理論
9.13.5未來的設備
9.14結語
9.14.1附加文獻
參考文獻
第10章 流體力學
10.120世紀物理學的又一偉大成就
10.1.1流體力學上并行的革命
10.1.2奇異攝動的一個極簡單的例子
10.1.3d’alembert悖論如何變為d’alembert定理
10.1.4激波的物理本質
10.2邊界層和尾流,不穩定性和揣流,傳熱和傳質
10.2.1*活躍的無量綱參數
10.2.2渦度的新作用
10.2.3轉換的類型,揣流的類型:(1)1940年前的奮斗
10.2.4轉換的類型,揣流的類型:(2)新的分類學
10.2.5標量的擴散–對流平衡
10.3波產生和傳播的非線性效應
10.3.1隱含能量損失的波
10.3.2來自流動的聲音
10.3.3色散和非線性的競爭
10.3.4海洋的表面
10.3.5能量沿波峰傳播
10.4航空和海洋工程對人類生活環境的改變
10.4.1研究提高飛行效率的流體力學
10.4.2航空激波
10.4.3快速船只和安全的海洋平臺
10.5地球流體包層的動力學及其在預報方面的應用
10.5.1波狀流動模式
10.5.2天氣和氣候
參考文獻
第11章 超流體和超導體
11.1引言
11.1.1液氮:早期
11.1.21933年以前的超導電性
11.1.31945年以前meissner效應及超導性研究的其他實驗進展
11.1.4液氮:實驗革命
11.1.5理論發展,1933~1945年
11.21945~1970年時期
11.2.1液氮
11.2.2超導電性–實驗和唯象學,1945~1956年
11.2.3bcs之前的微觀理論.
11.2.4bcs及其后的進展
11.2.5josephson效應
11.2.6超導性與超流性的現代統一圖像
11.3新發展
11.3.13he的超流相
11.3.2各種各樣的新進展
11.3.3高溫超導性
11.3.4進一步的閱讀
參考文獻
第12章 晶體中的振動與自旋波
12.1晶格動力學的開端
12.1.1比熱
12.1.2零點運動
12.1.3熱膨脹
12.1.4熱導率
12.1.5比熱的晶格理論
12.2新的實驗技術
12.2.1中子散射
12.2.2raman散射
12.3晶格動力學的發展
12.3.1離子晶體
12.3.2金屬
12.3.3半導體
12.3.4非諧效應
12.3.5玻璃和含缺陷晶體中的聲子
12.4結構相變
12.5自旋波
12.6磁性相變
參考文獻
第13章 原子分子物理
13.1引言
13.220世紀中期的原子分子物理學
13.2.1原子尺度和結構
13.2.2輻射
13.2.3原子光譜
13.2.4碰撞
13.2.5分子鍵和行為
13.3輻射作用光譜學的完成
13.3.1從紫外到x射線——同步輻射光
13.3.2從近紅外到微波區域.
13.3.3輻射作用譜
13.3.4電離闕值處譜的連接——求和規則
13.4激發通道和共振效應
13.4.1典型現象
13.4.2量子力學參數
13.4.3多通道的表述——共振
13.5原子間或離子間的碰撞
13.5.1比原子的電子快的入射粒子
13.5.2比原子的電子慢的入射粒子
13.5.3與電子速度可比的碰撞速度
13.5.4高剝離離子
13.6分子物理學
13.6.1實驗的新途徑
13.6.2分子光譜學
13.6.3量子化學,理論和計算
13.6.4反應碰撞
13.7內殼層現象
13.7.1x射線研究
13.7.2auger發射
13.7.3屏蔽與反屏蔽
13.8原子和分子的譜指紋
13.9原子在計量學和儀器中扮演的角色
13.10原子系統的光學操縱和利用原子變換光
13.10.1光泵浦
13.10.2原子的冷卻k操控和囚禁
13.10.3多光子過程
13.10.4利用原子轉換光
13.11當前情況概述
13.11.1一個全面的現象學
13.11.2超球面方法中的復合體演化的動力學
參考文獻
第14章 磁學
14.1引言
14.1.120世紀之前的磁學
14.21900~1925年期間
14.2.1抗磁性
14.2.2量子概念
14.2.3順磁性絕緣體
14.2.4鐵磁性
14.31925~1950年時期
14.3.1離子的量子理論
14.4順磁性
14.4.1絕熱退磁
14.4.2晶體場理論
14.4.3反鐵磁性
14.4.4弛豫
14.5導體
14.5.1正常金屬
14.5.2鐵磁性
14.61950年以后
14.7電子順磁共振
14.7.1鐵族離子
14.7.23d離子:自旋hamilton量和順磁共振
14.7.34f離子:稀土族
14.7.4交換相互作用
14.7.5關于晶體場理論的問題
14.7.6弛豫過程
14.7.7聲學順磁共振
14.7.8磁性絕緣體中的合作現象——反鐵磁性
14.7.9heisenberg-dirac模型和自旋波
14.8鐵磁性和亞鐵磁性
14.8.1鐵磁共振
14.8.2磁疇
14.8.3亞鐵磁性和鐵磁性
14.8.4晶體結構
14.8.5磁記錄
14.8.6泡狀磁疇
14.8.7稀土金屬及其合金
14.9變化著的格局
14.9.1近藤(kondo)效應
14.9.2中間價態和重fermi子
14.9.3非晶態磁性和薄膜
14.10核磁性
14.10.1核磁共振(nmr)
14.10.2核退磁
14.11結論
參考文獻
第15章 原子核動力學
15.1背景
15.1.1核質量與液滴模型
15.2作為多體問題的核動力學
15.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15.4技術進步
15.4.11930年的技術
15.4.2加速器
15.4.3中子源
15.4.4測量裝置和探測器
15.5原子核的殼層結構
15.6原子核中的集體運動
15.6.1巨共振
15.6.2低能集體模式
15.6.3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15.7核散射與核反應
15.7.1復合核
15.7.2直接反應理論
15.7.3電子散射
15.8新同位素和新元素
15.8.1超鈾元素
15.9元素的產生
參考文獻
第16章 單位、標準和常量
16.1引言
16.2單位和標準.
16.2.1質量
16.2.2長度
16.2.3時間和頻率
16.2.4溫度
16.2.5光度學
16.2.6電學單位和標準
16.3物理常量
16.3.1常量的類型
16.3.2光速
16.3.3引力常量
16.3.4常量的鏈接集合
16.3.5鏈接測定的若干例子
16.4應用
參考文獻
本卷圖片來源確認與致謝
第1卷
第1章 1900年的物理學
第2章 引進原子和原子核
第3章 量子和量子力學
第4章 相對論的歷史
第5章 核力、介子和同位旋對稱性
第6章 固體結構分析
第7章 熱力學與平衡統計力學
第8章 非平衡統計力學:變幻莫測的時間演化
第3卷
第17章 固體中的電子
第18章 20世紀的光學及光電子學物理
第19章 材料物理學
第20章 電子束儀器
第21章 軟物質:概念的誕生與成長
第22章 20世紀的等離子體物理學
第23章 天體物理學與宇宙學
第24章 計算機產生的物理學
第25章 醫學物理學
第26章 地球物理學
第27章 對20世紀物理學的省思:散文三篇
目錄
編輯及撰稿人名單譯校者名單
原書序言
全書所含傳略目錄
第2卷
第9章 20世紀后半葉的基本粒子物理學
9.1引言
9.2序幕(1940年前).
9.3量子電動力學
9.3.1理論中的無窮大量
9.3.2早期的實驗發展
9.3.3重整化登場
9.3.4高階修正和實驗驗證
9.4迄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所知的物質新形式
9.4.120世紀30與40年代:μ子kπ介子kk介子
9.4.2π介子的性質
9.4.3反質子
9.4.4奇異粒子
9.4.5共振態
9.4.6么正對稱性
9.5迄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所知的相互作用
9.5.1弱相互作用和v-a理論
……
原書序言
全書所含傳略目錄
第2卷
第9章 20世紀后半葉的基本粒子物理學
9.1引言
9.2序幕(1940年前).
9.3量子電動力學
9.3.1理論中的無窮大量
9.3.2早期的實驗發展
9.3.3重整化登場
9.3.4高階修正和實驗驗證
9.4迄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所知的物質新形式
9.4.120世紀30與40年代:μ子kπ介子kk介子
9.4.2π介子的性質
9.4.3反質子
9.4.4奇異粒子
9.4.5共振態
9.4.6么正對稱性
9.5迄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所知的相互作用
9.5.1弱相互作用和v-a理論
9.5.2cp破壞
9.5.3流代數
9.5.4強相互作用方案
9.6夸克革命
9.6.1夸克模型
9.6.2深度非彈性散射
9.6.3電子–正電子埋沒
9.6.4尋找自由夸克
9.7弱電統一
9.7.1輕子理論
9.7.2中性流的實驗證實
9.7.3擴展到強子和祭夸克假設
9.7.4祭夸克的實驗證實
9.7.5w和z
9.8量子色動力學
9.8.1色三重性的早期建議
9.8.2一個強相互作用規范理論的要求
9.8.3漸近自由和紅外奴役
9.8.4深度非彈性散射中的標度破壞
9.8.5噴注和其他一些大橫動量(p⊥)現象
9.8.6其他應用
9.9三代夸克和輕子
9.9.1τ輕子
9.9.2第五種夸克
9.9.3cabibbo–小林–益川(ckm)矩陣
9.9.4尋找頂夸克;觀測.799.10加速器
9.10.1靜電起電器
9.10.2回旋加速器
9.10.3相位穩定性和同步回旋加速器
9.10.4電子同步加速器
9.10.5電子感應加速器
9.10.6質子同步加速器
9.10.7強聚焦
9.10.8直線加速器
9.10.9對撞束.
9.10.10強子對撞機
9.11探測器:從rutherford到charpak
9.11.1電離探測器
9.11.2閃爍計數器和cherenkov計數器
9.11.3可視技術
9.12與其他學科的交叉
9.12.1核物理
9.12.2原子物理學
9.12.3凝聚態物質
9.12.4天文學k天體物理學k引力和宇宙學
9.13尚未解決的問題和對未來的希望
9.13.1弱電理論:對稱性破缺部分
9.13.2中微子質量
9.13.3大統一理論
9.13.4弦理論
9.13.5未來的設備
9.14結語
9.14.1附加文獻
參考文獻
第10章 流體力學
10.120世紀物理學的又一偉大成就
10.1.1流體力學上并行的革命
10.1.2奇異攝動的一個極簡單的例子
10.1.3d’alembert悖論如何變為d’alembert定理
10.1.4激波的物理本質
10.2邊界層和尾流,不穩定性和揣流,傳熱和傳質
10.2.1*活躍的無量綱參數
10.2.2渦度的新作用
10.2.3轉換的類型,揣流的類型:(1)1940年前的奮斗
10.2.4轉換的類型,揣流的類型:(2)新的分類學
10.2.5標量的擴散–對流平衡
10.3波產生和傳播的非線性效應
10.3.1隱含能量損失的波
10.3.2來自流動的聲音
10.3.3色散和非線性的競爭
10.3.4海洋的表面
10.3.5能量沿波峰傳播
10.4航空和海洋工程對人類生活環境的改變
10.4.1研究提高飛行效率的流體力學
10.4.2航空激波
10.4.3快速船只和安全的海洋平臺
10.5地球流體包層的動力學及其在預報方面的應用
10.5.1波狀流動模式
10.5.2天氣和氣候
參考文獻
第11章 超流體和超導體
11.1引言
11.1.1液氮:早期
11.1.21933年以前的超導電性
11.1.31945年以前meissner效應及超導性研究的其他實驗進展
11.1.4液氮:實驗革命
11.1.5理論發展,1933~1945年
11.21945~1970年時期
11.2.1液氮
11.2.2超導電性–實驗和唯象學,1945~1956年
11.2.3bcs之前的微觀理論.
11.2.4bcs及其后的進展
11.2.5josephson效應
11.2.6超導性與超流性的現代統一圖像
11.3新發展
11.3.13he的超流相
11.3.2各種各樣的新進展
11.3.3高溫超導性
11.3.4進一步的閱讀
參考文獻
第12章 晶體中的振動與自旋波
12.1晶格動力學的開端
12.1.1比熱
12.1.2零點運動
12.1.3熱膨脹
12.1.4熱導率
12.1.5比熱的晶格理論
12.2新的實驗技術
12.2.1中子散射
12.2.2raman散射
12.3晶格動力學的發展
12.3.1離子晶體
12.3.2金屬
12.3.3半導體
12.3.4非諧效應
12.3.5玻璃和含缺陷晶體中的聲子
12.4結構相變
12.5自旋波
12.6磁性相變
參考文獻
第13章 原子分子物理
13.1引言
13.220世紀中期的原子分子物理學
13.2.1原子尺度和結構
13.2.2輻射
13.2.3原子光譜
13.2.4碰撞
13.2.5分子鍵和行為
13.3輻射作用光譜學的完成
13.3.1從紫外到x射線——同步輻射光
13.3.2從近紅外到微波區域.
13.3.3輻射作用譜
13.3.4電離闕值處譜的連接——求和規則
13.4激發通道和共振效應
13.4.1典型現象
13.4.2量子力學參數
13.4.3多通道的表述——共振
13.5原子間或離子間的碰撞
13.5.1比原子的電子快的入射粒子
13.5.2比原子的電子慢的入射粒子
13.5.3與電子速度可比的碰撞速度
13.5.4高剝離離子
13.6分子物理學
13.6.1實驗的新途徑
13.6.2分子光譜學
13.6.3量子化學,理論和計算
13.6.4反應碰撞
13.7內殼層現象
13.7.1x射線研究
13.7.2auger發射
13.7.3屏蔽與反屏蔽
13.8原子和分子的譜指紋
13.9原子在計量學和儀器中扮演的角色
13.10原子系統的光學操縱和利用原子變換光
13.10.1光泵浦
13.10.2原子的冷卻k操控和囚禁
13.10.3多光子過程
13.10.4利用原子轉換光
13.11當前情況概述
13.11.1一個全面的現象學
13.11.2超球面方法中的復合體演化的動力學
參考文獻
第14章 磁學
14.1引言
14.1.120世紀之前的磁學
14.21900~1925年期間
14.2.1抗磁性
14.2.2量子概念
14.2.3順磁性絕緣體
14.2.4鐵磁性
14.31925~1950年時期
14.3.1離子的量子理論
14.4順磁性
14.4.1絕熱退磁
14.4.2晶體場理論
14.4.3反鐵磁性
14.4.4弛豫
14.5導體
14.5.1正常金屬
14.5.2鐵磁性
14.61950年以后
14.7電子順磁共振
14.7.1鐵族離子
14.7.23d離子:自旋hamilton量和順磁共振
14.7.34f離子:稀土族
14.7.4交換相互作用
14.7.5關于晶體場理論的問題
14.7.6弛豫過程
14.7.7聲學順磁共振
14.7.8磁性絕緣體中的合作現象——反鐵磁性
14.7.9heisenberg-dirac模型和自旋波
14.8鐵磁性和亞鐵磁性
14.8.1鐵磁共振
14.8.2磁疇
14.8.3亞鐵磁性和鐵磁性
14.8.4晶體結構
14.8.5磁記錄
14.8.6泡狀磁疇
14.8.7稀土金屬及其合金
14.9變化著的格局
14.9.1近藤(kondo)效應
14.9.2中間價態和重fermi子
14.9.3非晶態磁性和薄膜
14.10核磁性
14.10.1核磁共振(nmr)
14.10.2核退磁
14.11結論
參考文獻
第15章 原子核動力學
15.1背景
15.1.1核質量與液滴模型
15.2作為多體問題的核動力學
15.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15.4技術進步
15.4.11930年的技術
15.4.2加速器
15.4.3中子源
15.4.4測量裝置和探測器
15.5原子核的殼層結構
15.6原子核中的集體運動
15.6.1巨共振
15.6.2低能集體模式
15.6.3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15.7核散射與核反應
15.7.1復合核
15.7.2直接反應理論
15.7.3電子散射
15.8新同位素和新元素
15.8.1超鈾元素
15.9元素的產生
參考文獻
第16章 單位、標準和常量
16.1引言
16.2單位和標準.
16.2.1質量
16.2.2長度
16.2.3時間和頻率
16.2.4溫度
16.2.5光度學
16.2.6電學單位和標準
16.3物理常量
16.3.1常量的類型
16.3.2光速
16.3.3引力常量
16.3.4常量的鏈接集合
16.3.5鏈接測定的若干例子
16.4應用
參考文獻
本卷圖片來源確認與致謝
第1卷
第1章 1900年的物理學
第2章 引進原子和原子核
第3章 量子和量子力學
第4章 相對論的歷史
第5章 核力、介子和同位旋對稱性
第6章 固體結構分析
第7章 熱力學與平衡統計力學
第8章 非平衡統計力學:變幻莫測的時間演化
第3卷
第17章 固體中的電子
第18章 20世紀的光學及光電子學物理
第19章 材料物理學
第20章 電子束儀器
第21章 軟物質:概念的誕生與成長
第22章 20世紀的等離子體物理學
第23章 天體物理學與宇宙學
第24章 計算機產生的物理學
第25章 醫學物理學
第26章 地球物理學
第27章 對20世紀物理學的省思:散文三篇
目錄
編輯及撰稿人名單譯校者名單
原書序言
全書所含傳略目錄
第2卷
第9章 20世紀后半葉的基本粒子物理學
9.1引言
9.2序幕(1940年前).
9.3量子電動力學
9.3.1理論中的無窮大量
9.3.2早期的實驗發展
9.3.3重整化登場
9.3.4高階修正和實驗驗證
9.4迄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所知的物質新形式
9.4.120世紀30與40年代:μ子kπ介子kk介子
9.4.2π介子的性質
9.4.3反質子
9.4.4奇異粒子
9.4.5共振態
9.4.6么正對稱性
9.5迄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所知的相互作用
9.5.1弱相互作用和v-a理論
……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