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世界電影史:第一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9106565
- 條形碼:9787309106565 ; 978-7-309-1065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世界電影史:第一卷 本書特色
★關于牛津大學出版社《世界電影史》的相關評論 “全球電影史著作。” “一本重要的電影史指南” ——《電影》(Flicks) ★“本書內容周詳精微……覆蓋了國際電影制作的每個側面——從明星的塑造到技術的改進,面面俱到。” ——《洛杉磯每日新聞報》(LA Daily News) ★“說到文本流光溢彩、既廣博又莊嚴的電影史著作,那就非《牛津世界電影史》莫屬了。” ——《獨立報》(Independent) ★“《牛津世界電影史》令我愛不釋手……這本書完全滿足了我對信息的渴求……文筆犀利的人物特寫突出了國際電影界的幾乎所有重要人物……簡言之,對任何影迷來說,這本精彩大氣的書都應該是自己圖書室里不可多得的收藏。” ——《紐瓦克星報》(Newark Star Ledger) ★“杰弗里·諾維爾一史密斯的這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是編輯組織井然有序的典范,其中,八十多位供稿人的文章被整理成一部錯落有致、信息廣博的電影史著。”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這是一本精彩杰作,一部在學術水平和知識廣博性方面都無與倫比的百科全書。” ——《印度郵報》(India Mail)
世界電影史:第一卷 內容簡介
如果電影史是一種生產性的、自我更新的行動,那我們就不能僅僅提供一種“所有先在知識”的濃縮版。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是把我們的發現鑄造為一種新的形式……我們相信,這本《世界電影史(**卷)》為電影歷史的塑造提供了一個相當新穎的版本,既有整體的勾勒,也有翔實的細節。
世界電影史:第一卷 目錄
本書體例
**卷 無聲電影(1895-1930)
導言
*初的年代
電影的起源和存活
前電影時期、膠片和電視
基本設備
空白電影膠片
格式
色彩
聲音
畫幅
放映
從生產到放映
影片的保存
影片修復
早期電影
工業
風格
1894-1902/1903
1902/3-1907
電影的放映
過渡時期的電影
工業
特別人物介紹
阿斯塔·尼爾森
影片生產
敘事的開始
特別人物介紹
大衛·沃克·格里菲斯
塞西爾·B·德米利
電影放映和電影觀眾
余論:轉向未來電影
特別人物介紹
莉蓮·吉許和多蘿西·吉許
好萊塢的興起
好萊塢的片廠體系
特別人物介紹
魯道夫·瓦倫蒂諾
……
無聲影片
各國無聲電影
默片時代的經驗
世界電影史:第一卷 節選
《世界電影史(**卷)》: 雖然好萊塢長袖善舞,通過非正式的廣告手段在普通觀眾和美國議會當中都贏得了很多朋友的支持,但是它在其他國家畢竟還是攪起了反對美國產品的浪潮。1927年,英國政府對在英國本土上映的電影中只有百分之五是產自帝國本土深感憂慮,大部分上映的影片都來自于美國,反映的是美國的價值觀,展現的是美國的貨物產品。一次議會調查的結論是,富有帝國特征、反映帝國價值的影片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大英帝國。有關好萊塢的文化影響的論辯只是歐洲文化精英的普遍的反美話語的一個部分而已。資產階級文化民族主義者擔心美國大眾文化帶來的同質化的影響,生怕之前還算清晰的階級和民族的表征,比如服裝和腔調,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諷刺的是,好萊塢的無所不在本身成了英國政府推動英國電影制作的背后的一種動力,這同樣也是發生在其他國家的情況。除了意識形態的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票房收入:1927年,英國是世界上除美國之外的*大的電影市場,當年的票房總值為一億六千五百萬美元。英國本土生產的影片只有四十四部,是整個放映份額的百分之四點八五,而美國進口要占到七百二十三部,占據市場的百分之八十一。在法國,本土電影產量略微高于英國,大概有七十四部法國影片,占據市場的百分之十二點七,美國仍然是大頭,三百六十八部影片占據百分之六十三點三的市場。 1920年代,唯一一個本土產量高于進口量的是德國。德國的商業電影制作從1911年開始發展,但是在早年的歐洲制作者中并不顯著。“一戰”期間德國孤立于法、英、意、美等國的電影供應反而鼓勵了本土電影的生產。德國政府看好電影的娛樂和宣傳功能,大力資助本國電影產業。由幾個公司合并成的龐大的烏發(Universum-Film Aktiengcscll-schaft;簡稱Ufa)暗中得到國家的財政支持。除了各種制片廠設施(其中包括1921年在波茨坦附近建造的成片的、像是藝術王國一樣的建筑群),它還負責除了自己的產品之外的別的德國片廠的產品的發行。1920年代,優勝還收購了丹麥的諾迪斯科公司及其在國外的電影院。不像法國,在那個年代主要為國內市場生產影片,德國一直致力于外國市場的開拓。1921年德國的電影產量達到六百四十六部(好萊塢那年的產量是八百五十四部),之后則下降到每年二百部的水準,或者基本上是好萊塢電影產量的三分之一,直到1920年代末。 德國是歐洲反好萊塢霸權的急先鋒。1925年,當美國在德國市場的份額增長的時候,政府的回應是啟動一個“進口份額計劃”以限制外國影片在德國市場上的總的額度。結果,每年進口的影片只能和本土生產的影片量持平。1927年,德國生產了二百四十一部影片,占當年放映市場的百分之四十六點三,而從美國進口的影片占據的份額是百分之三十六點八,剩余的市場則由其他國家的影片占據。“進口限額”(contin-gent)為其他歐洲國家的電影生產保護鋪平了道路:奧地利、匈牙利、法國和英國,甚至澳大利亞都在1920年代末期采用了類似的份額立法。1928年代英國電影法案(The British FilmAct)鼓勵了本國電影制作和放映在英國市場上的逐年增長,光那一年,就已經提升到百分之七點五的份額。 ……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