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境遇.鏡像-中國美術與國家形象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47680
- 條形碼:9787010147680 ; 978-7-01-01476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境遇.鏡像-中國美術與國家形象研究 本書特色
孔新苗編著的《境遇鏡像(中國美術與國家形象研究)》以“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為定位,以1949年以來現代中國美術對現代中國“國家形象”的表征實踐為研究對象,運用現代形象學、文化研究和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方法,將60多年來中國美術創作對國家形象表征的成果、效應,置于國際、國內變化的歷史境遇中進行分析解讀。為新世紀中國美術“走出去”戰略,提供學術研究支持。研究框架以時間為線索,分三個大時段把握中國美術創作文化意識形態變化的歷史軌跡與話語互釋,力求再現、提煉中國美術與國家形象之間塑造、傳播、接受、誤讀的文化鏡像效應。并對典型文本進行細讀分析。
境遇.鏡像-中國美術與國家形象研究 內容簡介
本選題以“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為定位,以1949年以來現代中國美術對現代中國“國家形象”的表征實踐為研究對象,運用現代形象學、文化研究和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方法,將60多年來中國美術創作對國家形象表征的成果、效應,置于國際、國內變化的歷史境遇中進行分析解讀。為新世紀中國美術“走出去”戰略,提供學術研究支持。研究框架以時間為線索,分三個大時段把握中國美術創作文化意識形態變化的歷史軌跡與話語互釋,力求再現、提煉中國美術與國家形象之間塑造、傳播、接受、誤讀的文化鏡像效應。并對典型文本進行細讀分析。不同于本領域的藝術研究文本更多關注創作者、藝術現象的觀念、風格研究,本研究側重對美術傳播的國內、國際語境;冷戰中“美/蘇”、“社/資”文化符號的博弈與互動;世紀之交全球化語境中“后資本主義”、“后社會主義”、“消費社會”形象生產形態的分析及實踐問題反思,以求解讀美術形象作為現代國家形象的符號表征、美術文化作為國家文化品格傳播的實踐與價值。*后,提出以“本土成長”為定位,以“馬賽克效應”為理想形態,以“泛傳播”為手段的新世紀文化自覺的中國美術“走出去”實踐策略思考。
境遇.鏡像-中國美術與國家形象研究 目錄
國家形象研究:語境·方法
一、人文語境:新世紀的新視野“文化自覺”
二、熱點話題:中國美術現代性與“國家形象”
三、形象研究:方法·歷史·鏡像
(一)方法:關于形象研究的兩個基本范式
(二)歷史:中西互視的三組形象類型與啟示
(三)鏡像:多維視角與解讀中國美術現代性
四、視角與邏輯:作為敘述策略的“二項對立”
新中國與冷戰世界:塑造·鏡像
一、世界與國家——空間中的革命與歷史中的人民
(一)天下/國家——斷裂: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二)思想/實踐——建構:“領導權”與新文藝
二、階級與民族——工農兵形象·寫實造型·民族形式
(一)新范式:符號生產·生產機制
(二)新美學:想象與真實·寫實與抒情
三、抽象與形象——冷戰世界中的藝術熱戰
(一)符號的戰爭——形式主義·人道主義
(二)符號再生產——從“紀念碑”到“收租院”
全球化與中國:自塑·他塑
一、新格局:“post-”
(一)作為意識形態的“現代化”
(二)兩個“危機”與兩個“文革”
二、新表征:范式匱乏
(一)文化故事與意識形態
(二)“內視/外視”的悖論
(三)想象現代與消費符號
現代中國美術:歷程·轉型
一、兩個境遇與兩類符號
(一)另類現代:和平、建設與“反帝反修”——50—70年代
(二)想象現代:形式“現代派”與遺忘十七年——80年代轉型
二、學科范式與實踐意識
(一)中國美術學科建構中的知識一權力關系
(二)新實踐的關切點:批評自覺
結語:“走出去”·馬賽克效應
一、問題意識·文化自信·策略設計
二、軟力量·本土成長·泛傳播
三、實踐: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主要參考文獻
境遇.鏡像-中國美術與國家形象研究 作者簡介
孔新苗,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師范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一直從事現當代中國美術研究,長于從跨文化比較角度的分析闡釋。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20世紀中國繪畫美學》、《中西美術比較》等;在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相關領域研究論文40余篇。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美術批評的觀念與方法研究》。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