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1934-1935-中緬邊界調查日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621282
- 條形碼:9787550621282 ; 978-7-5506-2128-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34-1935-中緬邊界調查日記 本書特色
1934年英國入侵云南邊境造成“班洪事件”,周光倬為“外交部特派云南邊地調查專員”,經昆明、楚雄、騰沖入境,將調查經歷與沿途山川風貌、人文風情等作《1934-1935中緬邊界調查日記/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周光倬、張劍、徐雁平、彭國忠、周潤康編著的《1934-1935中緬邊界調查日記/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為學界提供閱讀和研究的便利,多層面、多角度地呈現具有連續性的近現代中國社會的肌理與血脈、骨力與神韻。
1934-1935-中緬邊界調查日記 內容簡介
周光倬(1897-1966),字漢章,云南昆明官渡人。早期就讀云南省立第1師范學校。1923年從國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史地部、國立東南大學文理科畢業。1923年至1936年在南京江蘇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江蘇省立**中學、江蘇省立南京中學、南京女子中學、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和內政部警官高等學校教授地理。1937年任中央航空學校政治教官,專教邊疆問題和國防地理。1939年因不滿派系傾軋辭職赴緬、印經商。1947年受聘為云南大學經濟學系和文法學院副教授,1957年調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員,曾任云南省第三屆政協委員。1966年去世。 1934年春,英國為搶奪班洪銀礦,派兵500余名入侵我國云南邊境班洪佤山(今滄源縣境),燒毀民房,打死佤兵,制造了“班洪事件”。消息傳出,引起全國人士關注,旅京(南京)云南同鄉利害切身,尤為憤慨。3月18日,云南旅京同鄉會開會推舉張維翰、朱培德、李宗黃、周光倬等37人為代表,向中央請愿,要求中央向英政府提出交涉,并派全權代表到滇緬邊界調查。當時班洪戰事消息仍不斷傳來,國民政府除電令駐仰光領事就近探查外,因不明了事實發生情況,外交部亦無法應付,唯有查明實情,才能提出交涉。因此,國民政府決定,令參、外兩部派員到邊地調查,以供交涉參考。因云南地處西南邊疆,官員均顧慮人地兩疏,更畏懼交通閉塞,蠻煙瘴雨、盜匪橫行,無人愿前往,外交部亦無合適人選。1934年4月,經云南同鄉會舉薦,周光倬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外交部特派云南邊地調查專員”,赴云南調查! ≈芄赓居6月抵云南后,于10月從昆明出發,率隨員經楚雄、大理、保山、騰沖、鎮康到達孟定,在當地邊民殷切請求下,毅然不顧參、外兩部不準越界(班洪在英方司格德所劃紅線內,英方極力阻撓)的電令,冒險秘密進入班洪地區,見到了班洪總管胡忠漢,終于了解到當地英軍侵略真相,弄清了英方在滇緬邊界的侵略事實和未定界問題癥結所在,從而為以后與英方交涉維護國家主權、會勘滇緬南段未定界搜集準備了可靠資料。在完成班洪地區界務調查后,周光倬又不畏路途艱險,翻山越嶺進入勐角、勐董,經巖帥、雙江赴瀾滄、孟連,然后又循南嶠(勐遮)、佛海(勐海)、車里(景洪)轉思茅(普洱),沿途了解外國教會傳教活動和教會勢力發展及沿邊各縣所受影響,*后沿寧洱、磨黑、元江于1935年5月返回昆明。 周光倬將此次調查經歷和沿途山川地貌、人文風情、官員士紳等所見所聞,以及滯留昆明原因、與李元凱因測量事產生分歧等,以日記作了詳細記錄,并拍攝了三百多幅珍貴照片;啬暇┖,周光倬將調查情況及意見寫成《滇緬南段未定界調查報告書》呈交國民政府,并附呈《云南邊地調查照片集》、《調查滇緬南段未定界經過路線圖》、《班洪附近形勢略圖》和《滇緬南段未定界五色線圖》,同時將報告以內部形式少量排印成書,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寫書名,分送相關部門和中央要員,以求引起對滇緬邊界問題的重視。1967年臺灣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此報告書,而調查日記和照片則至今未公開,日記所記經歷遂成為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此次整理,即根據周光倬日記和調查報告內部排印本,將日記與調查報告輯成一書,同時收錄周光倬抵昆明后在國民黨云南省黨部的演講《回滇調查班洪的任務及感想》、回南京后就解決滇緬邊界問題呈蔣介石的信、在中華史地學會發表的《云南邊疆之危機》,以及班洪總管胡忠漢上呈中央政府的表陳(周光倬攝影留存)等與滇緬邊界調查有關的史料,使之可以相互印證,互為參考。
1934-1935-中緬邊界調查日記 目錄
滇緬邊界調察日記
滇緬南段未定界調查報告書
回滇調査班洪的任務及感想
呈蔣介石信
云南邊疆之危機
附:班洪總管胡忠漢表陳
1934-1935-中緬邊界調查日記 節選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二輯):1934—1935中緬邊界調查日記》: 推想蜂字,有蟲字旁,蟲則指巖帥佧佤,另外可解作一各字及半字,則說野佧與我等各別,不致遇在一齊,如斯解釋,心中自慰稍安。且予嘗自問心對人對事,未做過虧心事,殊屬坦然,亦絕不致發生意外事件也。 二月廿一日晨七時動身,曉露尚寒。由寨之北方行,過田壩即登山坡。坡平緩斜上,山高而坡長。到坡頂高1520公尺,約高于猛角及猛卵300公尺(兩處皆高1225公尺)。有一純佧寨日廣轄,居戶五十余家,山中大寨也,距猛卵約十二里。經村旁過,繞山梁行。在寨之對山嶺西面有一寨日懦阿,約十余戶;西北面有一寨日蠻賴,約廿余家。過寨走山梁上,則見兩面巖峽附近有兩村日汞董、白約,東面亦有兩寨日班夏、茶唔,距離較遠。再進即須轉上高坡,下面有兩寨,在路上下邊,日本吾寨,各約戶口卅家。山坡頂點高1960公尺,其山峰必在2200公尺。林木已砍伐完。過坡繞至山后(東面)則叢林甚密,蘆子生長甚多。其山坡下邊,有一大寨日工龍,約百戶,聞有山泉。附近梯田層疊而下。循坡而下,約十三四里即抵黨壩河谷。測高為1230公尺,低于高峰七八百公尺。河身寬約十丈,大小鵝卵石雜堆其中。水流尚不甚急,來往須徒涉,夏季雨水量大,此河之水亦隨之增長不小。予等自猛卵至約計行五小時,中間均未休息,一氣到此,始歇稍一小時,大家以昨夜猛卵寨中所做送之糯米粑燒以充饑。予意今日必趕到耿馬城,因走小路,路線延長,但既到此,時間尚早,亦欲再行十余里始住。但徐中隊長以時間雖早,前去路亦不見多,且馬已疲乏,不能多行。休息后,即由河邊上坡,至翁亮宿,時午后一點鐘。住于緬寺中,村中特殺一豬以招待,此耿馬與猛角董大不相同之處。村中共七十余戶,皆擺夷人,亦墾山,少田地,然不似猛角董村寨之破爛荒涼景象矣! 《仑ザ粘课妩c半起床,看氣候測驗。諸事完畢,將昨日馬不能運之鋪蓋行李,移挪兩小挑,由徐中隊長派民夫二名挑送。七時起行,沿山麓北進。約十里至翁亮下寨,位于山谷之下面,戶口約卅家,亦擺夷人。因耿馬團隊吹過路號音,村中男婦童孩皆至村外觀看。由村后轉上一大坡,高1270公尺,比之翁亮下寨高一百公尺(翁亮下寨為1170公尺),然實際因自翁亮后系下一坡始上此坡,故坡高度當不止此。繼續前進約廿里,上一高山頂,有一寨名蠻尤,為耿馬有名之制刀產地。全村約四五十戶,竹林蓊郁。此寨在南面被山遮不得見,但在耿馬城可以望見。高度為1500公尺,為今日所經*高之大山嶺。本想參觀制刀工作,因全部停工,未得參觀。由此下坡,坡極長而中有數段特陡,故下馬步行至坡底。見耿馬壩甚了然,壩不大,山谷起伏其間,間有小平壩分布其中,實際山崗甚多,平地尚不到十分之一。所經各地,一上一下,連續不盡。十一點鐘至景邁村,本不想休息,因帶隊人謂以下路尚長,必在此處休息吃晌午,再向前進,遂休息于緬寺中做午餐。頭人送米及臘肉來,米亦較好,食較可口。全村有水田可耕,戶數約三十余家,尚殷實。但其裝束,以婦女所著圓領衣不同其他各處,領邊緣鑲布條,裙束衣外。問人云:從前為一城,后毀去。緬寺較翁亮者為大,且為磚佤所建,寺址有前后門,故亦大。由猛董頭人介紹猛董所屬蠻坎寨頭人申訴苦情如下: 瀾滄縣屬宋區長于慶歷去年臘月十六日,自猛角到蠻坎寨,向頭人索款五百元;痤^二人亦無款可籌,宋區長大怒,謂不籌款,須押管頭人治罪;痤^無法應付,膽又小,即私自逃走,住民隨逃者約卅家,特移來耿屬景邁居住。景邁頭人將其收容,勸其安心住下。新火頭名滿坎,年約四十余歲,為純佧佤族,皆良善百姓。據云:宋區長原籍尖弄,隨帶其寨中人約廿名,又帶領巖帥人廿,帕洎人五十,共約八九十名,人多勢眾,住蠻坎寨十日,將米菜供給,臨行不足,竟將良民之米、雞、肉、家具等,概行搶走,又得知村人埋藏銀子于地下,亦鑿地取去。予殊驚異,如此行為,必有其它原因,特為追問!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