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913-1945-躊躇的霸權:美國崛起后的身份困惑與秩序追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55172
- 條形碼:9787516155172 ; 978-7-5161-551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13-1945-躊躇的霸權:美國崛起后的身份困惑與秩序追求 本書特色
從1913年到1945年,美國從一個影響力局限于西半球和東亞的地區性大國成長為超級大國,擁有了在全球范圍內投射經濟和軍事實力和為國際社會制定規則的能力。這一時期,整個世界和國際關系的面貌也由于美國力量的增長和對這一力量的運用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本書把1913-1945年的美國對外關系視為解決(國家)身份困惑與追求(國際)新秩序的過程。作者在兼顧這一時期重大國際事件和外交政策的同時,主要考察了美國在20世紀初期崛起為世界強國,如何思考和界定自己的國家身份和國際角色,如何運用自己強大的實力對歐洲主導的國際秩序加以改造,并試圖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利益建立一套國際新秩序。 作者使用歷史敘事、檔案研究、跨學科的寫作方法。從中國學者的現實關懷出發,提出了理解從**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對外政策的新角度,對新的國家身份和國際秩序的追求,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闡釋這一時期美國對外關系的新框架。本書對自由國際主義的內容和影響、保守國際主義外交思想和國際秩序觀念、珍珠港事件前美國外交大辯論的過程和意義、富蘭克林·羅斯福對威爾遜國家秩序思想的發展、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缺陷等方面的研究進行了全面的論述。21世紀初期的中國實際上面臨著美國在20世紀初期面臨的相同問題,即崛起的中國應該扮演何種國際角色,擁有什么樣的國家身份以及如何處理與外部世界和現存國際秩序的關系。本書可以為中國思考崛起過程中的身份(國際角色)困惑和(國際)秩序追求提供參照和借鑒。
1913-1945-躊躇的霸權:美國崛起后的身份困惑與秩序追求 內容簡介
從1913年到1945年,美國從一個影響力局限于西半球和東亞的地區性大國成長為超級大國,擁有了在全球范圍內投射經濟和軍事實力和為國際社會制定規則的能力。這一時期,整個世界和國際關系的面貌也由于美國力量的增長和對這一力量的運用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本書把1913-1945年的美國對外關系視為解決(國家)身份困惑與追求(國際)新秩序的過程。作者在兼顧這一時期重大國際事件和外交政策的同時,主要考察了美國在20世紀初期崛起為世界強國,如何思考和界定自己的國家身份和國際角色,如何運用自己強大的實力對歐洲主導的國際秩序加以改造,并試圖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利益建立一套國際新秩序。 作者使用歷史敘事、檔案研究、跨學科的寫作方法。從中國學者的現實關懷出發,提出了理解從**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對外政策的新角度,對新的國家身份和國際秩序的追求,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闡釋這一時期美國對外關系的新框架。本書對自由國際主義的內容和影響、保守國際主義外交思想和國際秩序觀念、珍珠港事件前美國外交大辯論的過程和意義、富蘭克林·羅斯福對威爾遜國家秩序思想的發展、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缺陷等方面的研究進行了全面的論述。21世紀初期的中國實際上面臨著美國在20世紀初期面臨的相同問題,即崛起的中國應該扮演何種國際角色,擁有什么樣的國家身份以及如何處理與外部世界和現存國際秩序的關系。本書可以為中國思考崛起過程中的身份(國際角色)困惑和(國際)秩序追求提供參照和借鑒。
1913-1945-躊躇的霸權:美國崛起后的身份困惑與秩序追求 目錄
導言
序章 19世紀末美國的峒起與身份困惑
**章 新角色、新秩序:**次世界大戰與威爾遜自由國際主義的興起(1913—1921)
一 舊秩序與大戰的爆發
二 對歐戰的反應與美國加入國際體系
三 威爾遜的“新外交”與自由國際主義的興起
四 新舊國際秩序觀的沖突與巴黎和會上的妥協
五 國聯之爭與關于美國國家身份的大辯論
六 威爾遜的外交遺產與自由國際主義的影響
第二章 保守國際主義得勢:共和黨政府的外交政策與國際秩序(1921—1929)
一 保守的國際主義:共和黨政府的外交思想與國際秩序觀念
二 美國與歐洲的穩定和安全
三 美國與遠東國際秩序的重建
四 20世紀20年代美國外交的成就與局限
第三章 擁抱孤立主義:國際秩序的瓦解與美國的反應(1929—1939)
一 經濟危機與國際秩序的瓦解
二 美國社會的幻滅感與孤立主義思潮的盛行
三 拒絕領導:美國對危機與戰爭的反應
第四章 孤立還是干預:外交大辯論與戰爭的到來(1939—1941)
一 國際主義的復興與外交大辯論的展開
二 外交大辯論的過程
三 關于美國國家目標與國際角色的不同思考
四 外交大辯論的意義與影響
五 美國威懾戰略的失敗與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第五章 自由國際主義的勝利:戰時外交與國際秩序的“美國化”(1941—1945)
一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的美國外交與軍事戰略
二 戰時外交與同盟內部的關系
三 籌劃戰后和平與國際秩序的“美國化”
四 對美國國際角色的重新思考與“世界領袖”身份的確立
第六章 培育跨國共同體: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秩序
一 “積極和平”:美國和平團體對國際秩序的追求(1913—1929)
二 “使國際關系基督化”:美國海外傳教運動的新潮流與傳教團體改造國際秩序的努力
三 “用相互理解改善國家間關系的試驗”:太平洋國際學會的活動與貢獻
第七章 傳播美國生活方式:美國文化輸出與全球秩序
一 民族自決思想的普及:公共信息委員會與威爾遜國際秩序觀念的傳播
二 輸出現代性:美國大眾文化在歐洲
三 促進國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美國文化外交的興起
四 “美國化”還是“地方化”:美國文化輸出的影響及相關爭論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1913-1945-躊躇的霸權:美國崛起后的身份困惑與秩序追求 作者簡介
王立新,男,1966年10月生,遼寧省興城市人。1996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美國史、美國外交史和中美關系史的教學與研究。主要著作有:《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美國對華政策與中國民族主義運動(1904-1928)》、《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以20世紀美國對華政策為個案的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和《歷史研究》等雜志發表論文約60篇。曾獲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天津市優秀社科圖書二等獎和北京大學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百名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以及國家人事部、科技部和教育部等七部委發起的“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