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周恩來與強國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341133
- 條形碼:9787507341133 ; 978-7-5073-411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周恩來與強國之路 本書特色
張壽春、金鑫編寫的《周恩來與強國之路》是江蘇省周恩來研究會重點課題成果。書稿通過對周恩來堅持以現代化建設作為強國之路的艱辛探索,包括現代化建設的制度選擇、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設計、現代化建設的永續發展、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方針、現代化建設的動力機制、現代化建設的安全保障、現代化建設的領導方式、現代化建設的依靠力量等方面的研究論述,表明周恩來不愧是走強國之路的主要奠基人,堅持走強國之路必須弘揚偉大的周恩來精神。
周恩來與強國之路 內容簡介
《江蘇省周恩來研究會系列叢書:周恩來與強國之路》是江蘇省周恩來研究會重點課題成果。書稿通過對周恩來堅持以現代化建設作為強國之路的艱辛探索,包括現代化建設的制度選擇、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設計、現代化建設的永續發展、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方針、現代化建設的動力機制、現代化建設的安全保障、現代化建設的領導方式、現代化建設的依靠力量等方面的研究論述,表明周恩來不愧是走強國之路的主要奠基人,堅持走強國之路必須弘揚偉大的周恩來精神。
周恩來與強國之路 目錄
**編 現代化建設的制度選擇
**章 早期探索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心路歷程
第二章 精心確定利于開展現代化建設的社會制度
第二編 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設計
第三章 實現“四個現代化”是國家建設的中心任務
第四章 健全民主政治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目標
第五章 發展先進文化也是實現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第三編 現代化建設的永續發展
第六章 人口增長要控制在物質生產能夠承受的程度
第七章 生活需求要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
第四編 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方針
第八章 國民經濟只能在綜合平衡中穩步發展
第九章 宏觀調控是實現綜合平衡的必要手段
第十章 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自力更生與國際合作相結合
第五編 現代化建設的動力機制
第十一章 加快科技是實現國家富強的關鍵所在
第十二章 變革生產關系必須切實尊重勞動者的權和利
第六編 現代化建設的安全保障
第十三章 現代化建設必須以和平外交爭創和平國際環境
第十四章 現代化建設必須由鞏固的國防作為安全保障
第七編 現代化建設的領導方式
第十五章 發揮政府職能必須重視健全法制
第十六章 經濟管理體制必須有利發展生產和方便生活
第十七章 經濟運行機制必須妥善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
第八編 現代化建設的依靠力量
第十八章 充分調動中央與地方相互促進的積極性
第十九章 充分調動執政黨與參政黨共商國事的積極性
第二十章 充分調動漢族與各少數民族共同繁榮的積極性
第二十一章 充分調動工農與知識分子兄弟聯盟的積極性
結語堅持走強國之路必須弘揚偉大的周恩來精神
主要參考書目
周恩來與強國之路 節選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并不只是政權的更替,而是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緊密結合上開始了全面深刻的社會變革。怎樣才是正確的強國之路,成為已處于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根本任務。經過60多年的艱苦奮斗,已經取得很大成績,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但也不可否認,曾經輕率發動的“大躍進”運動和錯誤開展的“文化大革命”運動,走了曲折的彎路。總結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歸根到底在于究竟什么是現代化?怎樣才能實現現代化?尤其是現代化事業必須遵循由哪些基本要素構成的客觀規律?也就是以現代化為載體的強國之路究竟應該怎么走?至今仍須繼續深入探討。周恩來在擔任共和國總理的26年間,對中國現代化事業的基本要素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值得認真研究和繼承;即使是某些帶有歷史局限性的認識和措施,對避免重犯類似錯誤也是有益的警示。 一、研究“周恩來與強國之路”的緣由及準繩 相對于蒙昧和野蠻而言的文明,是人類改造主客觀世界的結晶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文明既是內涵豐富的綜合性范疇,又是不斷推進和提升的歷史性范疇,從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文明向以機械化生產為基礎的工業文明轉變,并且在經濟領域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同時實現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價值觀念的理性化,則是人類社會從擺脫蒙昧狀態而進入文明社會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是現代化的后發國家,起步時間比先行國家晚了二三百年,又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和帝國主義列強封鎖包圍的條件下開始上馬,不僅經濟、文化、科技的基礎十分落后,而且政治上缺乏民主傳統,以及在人口特多、農民占了絕大多數的特殊國情下進行,這就使得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怎樣才能加快完成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并相應地實現由傳統封建集權政治向現代民主法制政治的轉型,接著再向更廣范圍更高程度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同時又避免西方發達國家出現過的弊病,這種兼顧趨利避害的強國之路,既是擺脫貧窮落后狀態而步人世界先進行列的緊迫任務,也是極其艱巨復雜的探索過程。 放眼全球的大量事實表明,現代化的實現決不只是要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是由一系列基本要素構成的社會系統工程,各個國家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雖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卻無固定的模式可循,必須從實際出發,努力探索適合時代特征和國情特點的建設道路,切不可盲目地踩著別國的腳印亦步亦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周恩來作為中央領導集體的主要成員,肩負著共和國“總管家”的重任,對于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基本要素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所說:在組織領導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的過程中,周恩來“既是國家建設總體藍圖的重要設計者,又是將黨和國家各項重大決策創造性地付諸實施的卓越組織者”[1]。更為可貴的是,每當建設過程中出現重大挫折時,他都能以對祖國和人民高度負責的責任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糾正錯誤,說服、團結和依靠多數人的共同努力,使現代化建設逐步走上正軌。事實充分證明:周恩來全方位地做出的開創性貢獻是別人難以替代的,表明他不愧是當代中國走強國之路的主要奠基人。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周恩來對社會主義和現代化建設科學內涵的深刻闡述,對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客觀規律的自覺遵循,以及在組織實施中堅持綜合平衡和全面推進的卓越才能;尤其是當急于變革生產關系和亂搞“階級斗爭”,使黨和國家政治生活和經濟、文化建設的正常秩序多次遭到嚴重破壞的時候,如果沒有周恩來顧全大局、相忍為黨的高風亮節,以及勇于糾“左”、力挽狂瀾的艱辛努力,新中國頭30年的歷程究竟會是什么樣的結局,真是難于想像。 ……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