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近代武昌城市發展與空間形態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175475
- 條形碼:9787112175475 ; 978-7-112-1754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代武昌城市發展與空間形態研究 本書特色
吳薇編著的《近代武昌城市發展與空間形態研究》共6章,分別為緒論、近代之前武昌城市發展與形態基礎、區域視野中的武昌城市近代化發展、近代武昌城市空間形態演變的歷史過程、近代武昌城市空間形態的綜合分析、近代武昌城市空間形態演變的影響因素。本書廣泛地運用相關史料,對城市史研究的社會性與實用性進行了新的探索。
近代武昌城市發展與空間形態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共6章,分別為緒論、近代之前武昌城市發展與形態基礎、區域視野中的武昌城市近代化發展、近代武昌城市空間形態演變的歷史過程、近代武昌城市空間形態的綜合分析、近代武昌城市空間形態演變的影響因素。本書廣泛地運用相關史料,對城市史研究的社會性與實用性進行了新的探索。
近代武昌城市發展與空間形態研究 目錄
**章 緒論
**節 研究背景
一、研究的緣起與意義
二、相關研究成果
第二節 研究界定
一、研究對象的界定
二、研究空間與時間范圍的界定
三、城市形態的概念
第三節 研究內容、方法與創新點
一、研究內容
二、研究方法
三、創新點
第二章 近代之前武昌城市發展與形態基礎
**節 宏觀視野下的城市地理環境與選址
一、地理區位:顯著的軍事要地
二、交通條件:江漢匯流之地
三、自然環境:優越的山川形勢
第二節 近代之前城市發展的歷程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軍事城堡:夏口城
二、唐宋時期的“東南巨鎮”:鄂州城
三、明清時期的“湖廣會城”:武昌城
第三節 近代之前城市空間形態基礎
一、城池規模與城郭形態
二、城市空間布局
三、城市中心——楚王府的營建
四、城市景觀體系
第四節 近代之前武漢三鎮關系的歷史考察
一、地理環境關系
二、行政隸屬關系
三、經濟發展關系
第三章 區域視野中的武昌城市近代化發展
**節 近代武昌城市政治地位與政治影響力的上升
一、晚清張之洞督鄂與辛亥武昌首義
二、民國時期武昌建都的主張與兩次短暫嘗試
三、抗戰前期全國革命與政治中心的形成
第二節 近代武昌城市經濟職能的發展與變遷
一、近代城市工業的曲折發展
二、近代城市商業的緩慢發展
第三節 近代武昌城市文化教育職能的全面加強
一、區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的形成與發展
二、城市文化設施的發展
第四節 近代武昌城市交通體系建設的發展
一、輪運的發展
二、鐵路的修筑
三、公路的建設
四、航空線路的開辟與機場的建設
第五節 近代武漢三鎮發展關系考察與思考
一、行政建制的發展與變遷
二、近代經濟關系發展與三鎮城市功能的分異
三、近代三鎮交通的發展與社會生活聯系的加強
第四章 近代武昌城市空間形態演變的歷史過程
**節 近代武昌城市空間形態演變的**階段(1861—1911)
一、漢口開埠:帝國主義的“文化租界”教會區的出現
二、張之洞督鄂:城墻內外的發展
第二節 近代武昌城市空間形態演變的第二階段(1912—1926)
一、辛亥首義:城市公共空間的拓展
二、粵漢鐵路:城市空間的北拓與車站新區的形成
第三節 近代武昌城市空間形態演變的第三階段(1927—1937)
一、城墻拆除:近代城市開放空間形態的形成
二、統一建市:現代城市空間的構想
第四節 近代武昌城市空間形態演變的第四階段(1938—1949)
一、武昌淪陷:城市空間秩序的重新劃分
二、戰后重建:大武漢區域的美好愿景
第五章 近代武昌城市空間形態的綜合分析
**節 近代城市總平面與城市天際線
一、城市總平面
二、城市天際線
第二節 近代城市街道網絡體系
一、近代城市街道網絡
二、近代城市街道空間形態
第三節 近代城市街區與公共空間
一、城市街區
二、公共空間
第四節 近代城市建筑
一、公共建筑
二、居住建筑
三、大型建筑組群:國立武漢大學校園規劃與建筑
第六章 近代武昌城市空間形態演變的影響因素
**節 政治政策與軍事
一、政治政策
二、軍事戰爭
第二節 經濟技術
一、經濟地位、結構與運行環境
二、近代交通與營造技術
第三節 建設環境與防災
一、建設環境
二、城市防災
第四節 社會文化
一、社會組織結構
二、外來文化
結語
圖錄
表錄
參考文獻
后記
近代武昌城市發展與空間形態研究 作者簡介
吳慶洲,廣東梅縣人,1945年3月生。196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土木建筑系建筑學專業,1987年獲華南理工大學博士學位,1987—1989年到英國牛津留學,曾在英國9所大學講學。現為教授、博士導師、華南理工大學東方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長,建筑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兼任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史學分會副理事長,中國科技史學會建筑史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先后主持并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多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30多篇,出版《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廣州建筑》、《建筑哲理、意匠與文化》、《中國軍事建筑藝術》(上、下)、《中國客家建筑文化》(上、下)、《中國古城防洪研究》等專著多部。曾先后獲得12項省都級以上獎勵,其中,2010年“中國古城防洪研究”項目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1年“中國古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項目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貴州安順鮑家屯水碾房修復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1年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最高獎)。 吳薇,1972年生,湖北武漢人。1995年畢業于重慶建筑大學,獲建筑學學士學位。1998年獲重慶建筑大學工學碩士學位。2013年獲華南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為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建筑學系副主任。主要從事城市史學、城市設計方面的研究,先后發表《現代城市道路景觀理想與建構》、《西學東漸下的近代武漢城市公園解讀》、《城市環境中的色彩景觀規劃》、《明代武昌城市空間形態探析》等學術論文十余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