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傳染病學-供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學.康復.全科醫學等專業使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00949
- 條形碼:9787568000949 ; 978-7-5680-009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染病學-供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學.康復.全科醫學等專業使用 內容簡介
《傳染病學/全國高職高專醫藥院校臨床醫學專業“雙證書”人才培養“十二五”規劃教材》是全國高職高專醫藥院校臨床醫學專業“雙證書”人才培養“十二五”規劃教材。《傳染病學/全國高職高專醫藥院校臨床醫學專業“雙證書”人才培養“十二五”規劃教材》共分四章,主要內容包括總論、病毒感染性疾病、細菌性傳染病、其他病原體傳染病等。書中配有大量插圖,末尾附有彩色圖片,圖文并茂,有助于讀者學習理解。 《傳染病學/全國高職高專醫藥院校臨床醫學專業“雙證書”人才培養“十二五”規劃教材》可供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學、康復、全科醫學等專業使用。
傳染病學-供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學.康復.全科醫學等專業使用 目錄
**節 感染與免疫
第二節 傳染病的發病機制
第三節 傳染病的流行過程及影響因素
第四節 傳染病的特征
第五節 傳染病的診斷
第六節 傳染病的治療
第七節 傳染病的預防
第二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
**節 病毒性肝炎
第二節 流行性感冒
第三節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
第四節 水痘
第五節 麻疹
第六節 狂犬病
第七節 腎綜合征出血熱
第八節 流行性乙型腦炎
第九節 艾滋病
第十節 登革熱
第十一節 流行性腮腺炎
第十二節 脊髓灰質炎
第三章 細菌性傳染病
**節 傷寒與副傷寒
第二節 細菌性痢疾
第三節 霍亂
第四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第五節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第六節 白喉
第七節 百日咳
第八節 猩紅熱
第九節 炭疽病
第十節 布氏菌病
第十一節 鼠疫
第四章 其他病原體傳梁瞞
**節 鉤端螺旋體病
第二節 瘧疾
第三節 黑熱病
第四節 阿米巴病
第五節 日本血吸蟲病
附錄
附錄A 國家法定傳染病及其潛伏期、隔離期、接觸者觀察期
附錄B 生物制品預防接種與兒童計劃免疫
附錄C 人類歷史上的十大傳染病
參考文獻
彩圖
傳染病學-供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學.康復.全科醫學等專業使用 節選
《傳染病學/全國高職高專醫藥院校臨床醫學專業“雙證書”人才培養“十二五”規劃教材》: 四、臨床表現 從尾蚴侵入至出現臨床癥狀的潛伏期長短不一,80%的患者為30~60天,平均40天。感染重則潛伏期短,感染輕則潛伏期長。血吸蟲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輕重不一,由于感染的程度、時間、部位和病程等的不同,臨床表現各異。我國現將血吸蟲病分為以下四型。 (一)急性血吸蟲病 發生于夏秋季,以7-9月常見。男性青壯年與兒童居多。患者常有明顯疫水接觸史,如游泳、摸蟹、捕魚等。常為初次重度感染。約半數患者在尾蚴侵入部位出現蚤咬樣紅色皮損,2~3天內自行消退。 1.發熱患者均有發熱。熱度高低及期限與感染成正比,輕癥發熱數天,一般2~3周;重癥可遷延數月。熱型以間歇型、弛張型為多見。一般發熱前少有寒戰。高熱時偶有煩躁不安等中毒癥狀,熱退后感覺良好。重癥可有緩脈,出現消瘦、貧血、營養不良和惡病質,甚至死亡。 2.過敏反應除皮炎外還可出現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淋巴結腫大、出血性紫癜、支氣管哮喘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具有重要診斷價值。 3.消化系統癥狀發熱期間,多伴有食欲減退,腹部不適,輕微腹痛、腹瀉、嘔吐等。腹瀉一般每日3~5次,個別可達10余次,初為稀水便,繼則出現膿血、黏液,糞檢易找到蟲卵,孵化陽性率高。熱退后腹瀉次數減少。危重患者可出現高度腹脹、腹水、腹膜刺激征。經治療退熱后6~8周,上述癥狀可顯著改善或消失。 4.肝脾大90%以上患者肝大伴壓痛,左葉肝大較顯著。半數患者輕度脾大。 5.其他半數以上患者有咳嗽、氣喘、胸痛。危重患者咳嗽較重、咳血痰,并有胸悶、氣促等。呼吸系統癥狀多在感染后2周內出現。另外重癥患者可出現神志淡漠、心肌受損、重度貧血、消瘦及惡病質等嚴重毒血癥表現,亦可迅速發展為肝硬化。急性血吸蟲病病程一般不超過6個月,經殺蟲治療后,患者常迅速痊愈。如不治療,則可發展為慢性甚或晚期血吸蟲病。 (二)慢性血吸蟲病 在流行區占絕大多數。在急性癥狀消退而未經治療者或疫區反復輕度感染而獲得部分免疫力者,病程經過半年以上,稱慢性血吸蟲病。臨床表現以隱匿型間質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蟲性結腸炎為主。 1.無癥狀型輕型感染者大多無癥狀,僅糞便檢查中發現蟲卵,或體檢時發現肝大,B超檢查可呈網絡樣改變。 2.有癥狀型主要表現為血吸蟲性肉芽腫肝病和結腸炎。兩者可同時出現在一患者身上,亦可僅以一種表現為主。*常見的癥狀為慢性腹瀉、黏液膿血便,這些癥狀時輕時重,時發時愈,病程長者可出現腸梗阻、貧血、消瘦、體力下降等。重者可有內分泌紊亂,男性有性欲減退,女性有月經紊亂、不孕等。早期肝大、表面光滑、質地中等。隨病程延長進入肝硬化階段,肝質硬,表面不平,有結節。脾臟逐漸增大。增厚的結腸系膜、大網膜和腫大的淋巴結,因蟲卵沉積引起的纖維化粘連纏結,下腹部可觸及大小不等的痞塊。 (三)晚期血吸蟲病 反復或大量感染血吸蟲尾蚴后,未經及時抗病原治療,蟲卵損害肝較重,發展成肝硬化,有門靜脈高壓、脾顯著腫大和臨床并發癥。病程多在5~15年或以上。兒童常有生長發育障礙。根據患者受累臟器病變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以下4型。同一患者可具有2~3個型的主要表現。 1.巨脾型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門脈高壓的主要表現。脾進行性腫大,下緣可達盆腔,表面光滑,質堅硬,可有壓痛,常伴有脾功能亢進癥。肝因硬化逐漸縮小,有時尚可觸及。因門脈高壓,可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易誘發腹水。 2.腹水型腹水型是嚴重肝硬化的重要標志。腹水可長期停留在中等量以下,但多數進行性加劇,以致腹部極度膨隆,下肢高度水腫,呼吸困難,難以進食,腹壁靜脈怒張,臍疝和巨脾。可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導致肝衰竭,發生肝昏迷或敗血癥死亡。 3.結腸肉芽腫型以結腸病變為突出表現。病程3~6年或以上,也有10年者。患者經常腹痛、腹瀉及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現,有時水樣便、血便或黏液膿血便,有時出現腹脹、腸梗阻。左下腹可觸及腫塊,有壓痛。纖維結腸鏡下可見黏膜蒼白增厚,充血水腫,潰瘍或息肉,腸狹窄,較易癌變。 4.侏儒型極少見。為幼年慢性反復感染引起體內各內分泌腺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功能減退,以垂體前葉和性腺功能不全*常見。患者可有慢性或晚期血吸蟲病的其他表現,如身材矮小,面容蒼老,生長發育低于同齡人,性器官與第二性征發育不良,但智力多正常。骨骼生長、成熟遲緩等為其主要特征。 (四)異位血吸蟲病 1.肺型血吸蟲病多見于急性血吸蟲病患者,為蟲卵沉積引起的肺間質性病變。呼吸道癥狀大多輕微,且常被全身癥狀所遮蓋,表現為輕度咳嗽與胸部隱痛,痰少,咯血罕見。肺部體征也不明顯,有時可聞及干、濕噦音,但重型患者肺部有病變時,胸部X線檢查可見肺部有彌漫云霧狀、點片狀、粟粒樣浸潤陰影,邊緣模糊,以中下肺野為多,肺部病變經病原學治療后3~6個月內逐漸消失。 2.腦型血吸蟲病臨床上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型,均以青壯年患者多見,友病率為1.7%~4.3%。臨床表現酷似腦膜腦炎,常與肺部病變同時發生,出現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癱瘓、抽搐、腱反射亢進、錐體束征等。腦脊液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或有蛋白質與白細胞輕度增多。慢性型的主要癥狀為癲癇發作,尤以局限性癲癇多見。顱腦CT掃描顯示病變常位于頂葉,亦可見于枕葉,為單側多發性高密度結節陰影。 3.其他機體其他部位也可發生血吸蟲病,以胃、腎、睪丸、卵巢、子宮、心包、腮腺、皮膚為多見,臨床上出現相應癥狀。五、實驗室及其他檢查(一)血常規在急性期以嗜酸性粒細胞數顯著升高為主要特點。慢性期嗜酸性粒細胞仍有增加,晚期常有較明顯的貧血,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則多見于脾腫大、脾功能亢進的患者。(二)糞便檢查從糞便中發現蟲卵或孵出毛蚴為確診依據,直接涂片法陽性率不高,故一般常用沉淀孵化法以提高陽性率。 ……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