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黃淮海平原風沙化土地利用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436955
- 條形碼:9787030436955 ; 978-7-03-04369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黃淮海平原風沙化土地利用研究 本書特色
《黃淮海平原風沙化土地利用研究》是論述風沙化土地典型區土地利用的專著.《黃淮海平原風沙化土地利用研究》共11章.其中第1~3章介紹了黃淮海平原風沙化土地研究的背景和意義?風沙化土地的形成及特征,以及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背景;第4章主要為遙感數據?土壤數據和統計數據等的獲取;第5~8章依據遙感數據和土壤數據,論述了風沙化土地典型區的土地利用時間?空間變化和質量變化,以及土地覆被和生態變化;第9章是土地利用及覆被變化理論與實證研究;第10章依托調研數據進行生態環境安全感知調查分析;第11章對風沙化土地典型區土地利用進行了全面總結,并提出了該區域風沙化土地研究重點.
黃淮海平原風沙化土地利用研究 內容簡介
《黃淮海平原風沙化土地利用研究》可供地理?環境和國土規劃等領域技術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作為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用書.
黃淮海平原風沙化土地利用研究 目錄
前言
preface
第l章 概述
1.1 選題背景和意義
1.1.1 選題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義
1.2 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進展
1.2.1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相關概念的內涵和聯系
1.2.2 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歷程
1.2.3 國際上的有關lucc研究項目
1.2.4 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的主要內容及其趨勢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1.3.2 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創新點
參考文獻
第2章 研究區概況
2.1 研究區域的確定
2.2 自然條件
2.2.1 地質
2.2.2 地貌
2.2.3 氣候條件
2.2.4 河流水文
2.3 土壤
2.4 動植物
2.4.1 植物
2.4.2 動物
2.5 社會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第3章 黃淮海平原季節性風沙化土地的成因及特征
3.1 風沙化土地概念
3.2 黃淮海平原風沙化土地成因
3.2.1 自然成因
3.2.2 人文成因
3.3 風沙化土地分布和類型
3.3.1 風沙化土地分布
3.3.2 風沙化土地類型
參考文獻
第4章 數據獲取
4.1 圖形數據的收集與處理
4.2 遙感數據的獲取與處理
4.2.1 遙感數據的獲取
4.2.2 遙感數據的預處理
4.3 土壤檢測數據
4.3.1 采樣時間選取
4.3.2 布點原則及安排
4.3.3 耕層土壤樣品的采集與分析
4.3.4 土壤容重等土壤屬性的分析
4.4 圖件資料
4.5 統計數據
參考文獻
第5章 土地利用時空變化研究
5.1 土地利用狀況分析
5.1.1 春季土地利用狀況
5.1.2 夏季土地利用狀況
5.2 土地利用數量變化分析
5.2.1 年內土地利用數量變化分析
5.2.2 年際土地利用數量變化分析
5.3 土地利用類型變化疊加分析
5.3.1 1979年春夏兩季疊加分析
5.3.2 1995年春夏兩季疊加分析
5.3.3 2009年春夏兩季疊加分析
5.3.4 1979~1995年春季疊加分析
5.3.5 1995~2009年春季疊加分析
5.3.6 1979~2009年春季疊加分析
5.3.7 1979~1995年夏季疊加分析
5.3.8 1995~2009年夏季疊加分析
5.3.9 1979~2009年夏季疊加分析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土地利用質量變化研究
6.1 土壤物理指標變化研究
6.1.1 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容重結果分析
6.1.2 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含水量結果分析
6.1.3 土壤機械組成結果分析
6.2 土壤化學指標研究
6.2.1 土壤有機質分析
6.2.2 土壤堿解氮分析
6.2.3 土壤速效磷分析
6.2.4 土壤速效鉀分析
6.2.5 土壤ph分析
6.2.6 土壤電導率分析
6.3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分析
7.1 自然因素分析
7.1.1 土地利用中的黃河因素
7.1.2 土地利用中的氣候因素
7.1.3 土地利用中的土壤因素
7.1.4 土地利用中水文的因素
7.2 人文因素分析
7.2.1 土地利用的人口因素
7.2.2 土地利用中的經濟因素
7.2.3 土地利用的政策因素
7.2.4 土地利用中的市場因素
7.2.5 土地利用中的科技因素
7.3 耕地解譯與統計結果分析
參考文獻
第8章 土地覆被變化及生態服務價值評估
8.1 植被覆蓋度
8.1.1 植被覆蓋度計算模型
8.1.2 植被覆蓋度分級及其標準
8.1.3 春季植被指數動態變化
8.1.4 夏季植被指數動態變化
8.2 生態服務價值
8.2.1 生態服務價值的計算模型
8.2.2 研究區生態服務價值的測算標準
8.2.3 春季生態服務價值變化
8.2.4 夏季生態服務價值變化
8.3 植被覆被及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參考文獻
第9章 風沙化土地典型區lucc理論與實證分析
9.1 內黃縣近25年來土地利用變化研究
9.1.1 研究區概況
9.1.2 研究方法
9.1.3 結果與分析
9.1.4 結論及建議
9.2 風沙化土地典型區滑縣土地利用時空變化研究
9.2.1 研究區概況
9.2.2 研究方法
9.2.3 結果與分析
9.2.4 結論及建議
9.3 黃淮海平原風沙化土地利用時空變化研究
9.3.1 研究區概況
9.3.2 研究方法
9.3.3 結果與分析
9.3.4 結語
9.4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物理性質影響的研究
9.4.1 研究區概況
9.4.2 研究方法
9.4.3 結果與分析
9.4.4 結論與討論
9.5 耕地壓力評價模型的建立及應用
9.5.1 研究方法
9.5.2 研究區概況
9.5.3 結果與分析
9.5.4 討論
9.5.5 結論和建議
9.6 豫北平原近25年來生態服務價值研究
9.6.1 研究區概況
9.6.2 研究方法
9.6.3 結果與分析
9.6.4 討論與結論
9.7 基于3s的豫北內黃縣近30年來植被覆被變化研究
9.7.1 研究區概況
9.7.2 研究方法
9.7.3 結果與分析
9.7.4 結論及建議
參考文獻
第10章 生態環境安全感知調查分析
10.1 生態環境安全感知的概念
10.2 研究方法
10.3 問卷分析
10.3.1 被訪人員的基本情況
10.3.2 訪問人員對區域生態安全感知
10.3.3 被訪人員對當地環境的態度
10.3.4 被訪人員對當地環境的行為
10.4 生態環境安全建設的措施
10.4.1 加強政策宣傳和落實
10.4.2 提高研究區居民的經濟收入與改善生態環境
10.4.3 提高農民種糧經濟收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10.4.4 冬春季節風沙問題是區內的重要環境問題
參考文獻
第11章 結論與展望
11.1 結論
11.2 研究特點和創新之處
11.2.1 研究特點
11.2.2 創新之處
11.3 展望
附錄ⅰ 附圖
附錄ⅱ 黃淮海平原(豫北區)2010年生態環境感知問卷調查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