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師工筆畫作與教學研究叢書 汪港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309659
- 條形碼:9787500309659 ; 978-7-5003-0965-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師工筆畫作與教學研究叢書 汪港清 本書特色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這些工筆畫家具有新思維,勇于探索,潛心于學術研究。他們的工筆畫學術探索,大致是從工、線、色三個方面深入的。
“工”不僅僅是界定與“寫”的不同,還應體現在更多的方面,如創造理念和創作規律方面的含義。從這一角度觀察,得以見到他們的創作意識活躍,很自我,取向各有不同,在教學與創作實踐中,反映出新一代畫家對工筆畫藝術的認識與詮釋。如孫志鈞。董仲恂、韓振剛的作品面貌,更接近人們對傳統工筆畫的理解,說明其藝術思想成熟,技藝精愈老道,功力沉厚;韋紅燕、汪港清、白雁,在工筆畫觀念上更能夠反映當代畫家的創新思維,他們在題材選擇、藝術形象處理以及技法上更強調主觀感受,畫面形式感強,境界虛靈;劉彥更多是在題材的社會意義上拓展,作品貼近現實,情氣酷烈;郭繼英似乎對工筆畫的理解更為寬泛,探索跨度較大,作品練熟還生,頗具趣韻。
“線”實際上是“用筆”的外在表現形態,是構成工筆畫的另一個基本因素。這些藝術家在研究線的運用上大致呈現兩種傾向:一是強化線的作用,突出其主體語言的魅力,因此,講究線的功力、變化、質量,在與主題和色彩的配合方面,都要達到相得益彰的精雅效果;一是嘗試減弱線在畫面中的視覺效應,擴展工筆畫新領域。如韋紅燕原本在用線上頗見功力,但她用了很大的精力嘗試以無線或是少線達到特定的藝術效果;郭繼英在一些畫作中嘗試線色一體結合,使毛筆畫的線敷色之后產生了與傳統線條不同的面目。從學術意義上看,這種對線的強化或弱化,在探索建立工筆畫新形態的過程中,具有積極意義。
“色”可以說是工筆畫的另一重要表征。施用上有重彩與淡敷之分,材料上有植物性和礦物金屬類的不同,方法上有薄色積染和石色厚涂等區別。這些藝術家在用色上也進行了種種探索,不但豐富了當代工筆畫創作的多元面貌,也為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參照。如孫志鈞所運用的工筆人物的色彩方法體系,對傳統技法不但是完整繼承,更重要的是完成和完善著這一代畫家所承擔的延續發展的歷史責任。又如韋紅燕對色彩進行了大膽實驗,這種實驗亦保持著傳統基本脈絡,求新,求變,謀求補足中國畫缺少視覺張力的一面;其嘗試,良工苦心,這種敢于承受風險大膽突進的精神難能可貴;其作品,也有精雅不俗的表現。再如郭繼英由于有在國外求學的經歷,創作中糅進了一些前衛意識,又使用與傳統材質不盡相同的新型顏料,畫面具有瑰異的效果。
技也進乎道?傮w來說,他們無論做何種探索,都沒有缺失工筆畫藝術學術層面的歸屬感。
長期以來,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葆有良好的學術空氣,藝術家們心態沉靜、平和、專注,有進取心,保持著良好的教學與創作氛圍。作為教師和畫家個人,在工作與創作中積極努力,折射出強烈的責任感。作為教學與創作團隊,藝術上又能夠遵循規律,倡導探索,促進多元發展,從而形成了每個藝術家的藝術個性與獨特風格。個體的價值也就構成了整體的價值,這個價值體系又進一步豐富和提升了學院的教學質量和藝術創作水平,真正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師工筆畫作與教學研究叢書 汪港清 作者簡介
汪港清,男,1962年8月生于北京,1986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獲學士學位,留校任教。1987年在中央美術學院加山又造講習班學習。1989至1990年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學習。1997年至1999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研究生班,獲碩士學位,F為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