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上海近現代對外貿易史綱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26473
- 條形碼:9787208126473 ; 978-7-208-12647-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近現代對外貿易史綱 本書特色
《經貿學者文庫:上海近現代對外貿易史綱》為學術界**部上海外貿通史。重點論述上海開不以來外貿機制的轉型及發展軌跡,系統闡述近現代一百多年來上海外貿發展的機制、政策、特點及情況演變。尤其是重點分析并凸顯貿易機制轉型在外貿史發展的重要作用。
上海近現代對外貿易史綱 內容簡介
自開埠以來,上海成為中國重要的貿易、航運、金融中心,乃至遠東的經濟中心。這其中對外貿易是帶動上海各項事業發展的引擎,起到了龍頭牽引的作用。《經貿學者文庫:上海近現代對外貿易史綱》對上海對外貿易發展源流進行系統梳理,以期通過對上海外貿史提綱挈領的論述,為相關領域的研究略盡綿薄之力,并為上海的新一輪發展提供一點歷史的鏡鑒。
上海近現代對外貿易史綱 目錄
一、上海對外貿易在中國與上海城市近代化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二、上海對外貿易史的學術史
三、上海近現代對外貿易史的寫作構想及框架
**章 開埠前的上海對外貿易
一、行商體制下的中外貿易
二、開埠前的上海對外貿易體制
三、明代與清前期的上海對外貿易
第二章 上海近代對外貿易體制的轉型及外貿中心地位的崛起(1843-1860)
一、上海發展對外貿易的基本條件
二、上海近代對外貿易體制的轉型
三、開埠初期上海對外貿易的基本狀況
四、上海外貿中心地位的形成
第三章 上海近代對外貿易體制的初步形成(1861-1894)
一、對外貿易條件的變化及其影響
二、外貿輔助行業的發展
三、上海近代對外貿易體制的初步形成
四、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上海對外貿易概況
第四章 甲午戰爭后上海對外貿易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1895-1913)
一、甲午戰爭后上海貿易條件的變化
二、上海近代對外貿易體制的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三、甲午戰爭后上海對外貿易概況
四、戰爭對上海對外貿易體制轉型的影響
第五章 上海近代對外貿易體制的完善及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1914-1936)
一、抗戰前積極發展對外貿易的政策導向
二、上海近代對外貿易體制的完善
三、抗戰爆發前上海對外貿易發展概況
四、主要貿易國、地區和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
五、近代上海對外貿易中心形成的歷史回顧
第六章 “孤島”時期特殊體制下的上海對外貿易(1937-1941)
一、“孤島”時期的上海對外貿易概況
二、主要貿易國、地區及商品結構的變化
三、“孤島”時期上海對外貿易的特點
第七章 戰時貿易統制政策的延續(1946-1949)
第八章 改革開放前的上海對外貿易統制體制(1949-1976)
第九章 現代對外貿易體制的建立與完善(1977-2013)
附錄一 上海外貿大事記(1840-2013)
附錄二 參考文獻
后記
上海近現代對外貿易史綱 節選
《經貿學者文庫:上海近現代對外貿易史綱》: 二、上海近代對外貿易體制的轉型 鴉片戰爭的失敗導致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武力威脅,利用清政府的軟弱無知,攫取了一系列外交特權,其中關于經濟方面的特權就有:在沿海和內地通商口岸的貿易權;協定關稅和海關行政權;沿海和內河的航行權等。西方洋行和洋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蜂擁踏上了上海的土地。這些洋行和洋商一方面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成為近代上海對外貿易體制的關鍵要素。 “上海體制”及其特點 開埠初,洋商在上海做生意主要還是依靠買辦、華商及當地原有的一套商業網絡和商業規則,并在繼承中有創造。后來洋商逐步將西方的一些商業辦法引入上海,使得洋行、買辦、錢莊、蘇州模式都在上海的對外貿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外貿易管理機構——海關也在這一時期被列強改造,從擁有獨立主權的封建海關轉變為帶有半殖民地特點的近代海關,從而推動了上海近代對外貿易體制的形成,即“上海體制”。 所謂“上海體制”,我們理解為包含機構、政策、外貿主體,以及其他與外貿直接關聯的各要素所組成的外貿運行系統及運作模式,比如政府設置的專門外貿管理機構、與外貿相關的諸如海關等包含外貿業務管理的相關機構、條約中與外貿相關的條款、關稅及其他稅收政策、華洋外貿商,以及航運、金融、保險等與外貿直接相關的要素都是考察上海外貿制度的人手處,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些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相互影響演變的規律。 “上海體制”是由華、洋商人、江海關等組成的對外貿易鏈條,其中華、洋商人利益緊密結合,在江海關中朝廷、地方官、列強利益高度結合,從貿易流程到江海關的管理既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近代對外貿易體制的內涵,但又深深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上海對外貿易新體制是在不平等條約基礎上,在條約體系框架下的上海對外貿易運行的全新體制和運行模式。 說“上海體制”具有近代對外貿易體制內涵,是因為它與“廣州體制”完全不同。**,“廣州體制”是在朝貢體制架構下,目的是維護封建制度免受沖擊,是閉關政策的結果,具有極度的封閉性;“上海體制”是在不平等條約框架下,封建的大門被沖破,小農經濟逐漸瓦解,中國經濟被卷入全球化后逐漸生成的帶有自由貿易特征的制度,具有相當的開放性。第二,“廣州體制”是封建經濟下的對外貿易制度,“上海體制”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第三,“廣州體制”的核心是行商制度,外交與外貿高度合一,官員與商人高度合一,行商同時承擔部分外交管理的職能。“上海體制”與外交雖有一定關系,但已是比較純粹的對外貿易運行制度。第四,“廣州體制”具有壟斷性,行商、粵海關、廣東地方官員等結成龐大利益集團,賄賂公行,使交易費用不斷增大,交易流程很不順暢,阻礙了中外貿易;“上海體制”具有一定競爭性,華、洋商人在不平等條約的制約下盡管不可能平等相處,但其走向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關系,政府政策、海關管理逐步與對外貿易的需求對接。 說“上海體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點,主要是指不平等條約體系下,中國逐步喪失了管理對外貿易的獨立主權。西方國家憑借不平等條約掠取了在沿海和內地通商口岸貿易權、協定關稅和海關行政權、沿海和內河的航行權等經濟貿易特權,以及與經濟密切相關的其他特權。上海外貿體制在這種不平等條約體制框架下所具有的半殖民地性質是十分明顯的。**,西方商人憑借不平等條約特權,突破口岸貿易的國際貿易常例,特別是利用2.5%的子口半稅,深入腹地,進行內河貿易,逐步形成了適應洋貨內侵的從口岸到內地的市場體系。第二,出現了依附于西方商人和專門從事外貿商品購銷的買辦階層,形成了外貿商品傾銷的銷售網絡。第三,西方商人無論在資本力量還是商品信息和銷售渠道方面都處于強勢地位,對華商形成了明顯的擠壓態勢。第四,中國的對外貿易長期出超。五口通商時期中國基本上還是入超,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除早期幾年還有入超出現,基本上進入出超年代,特別是1877年以后,中國對外貿易開始了年年出超。出超額不斷增大,從數百萬海關兩到三千數百萬海關兩。這種格局長期延續,直至1949年的全國解放。第五,出口商品結構以農副產品等低端初級原料產品為主,進口產品以西方國家的機制產品為大宗。第六,西方商人絕對地擁有進出口商品的定價權,“凡各大埠,皆西商為主,而華商聽其調度,凡市面行情、銀價,一皆聽命于西人”,進口商品價格被抬高到價值之上,出口商品價格被壓到價值之下,形成進出口商品的“剪刀差”,并呈逐步擴大趨勢,對外貿易具有半殖民地的價格結構特征。 ……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