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理論物理及其交叉學科前沿-I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51560
- 條形碼:9787301251560 ; 978-7-301-2515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理論物理及其交叉學科前沿-I 本書特色
《理論物理及其交叉學科前沿 i》涉及的內容都是圍繞暗能量本質以及基本理論展開的,具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相關的主題是當今的國際研究熱點,也包括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每篇文章的主要作者是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所撰寫的有些內容在高級研討班上經歷了參會同行的廣泛、深入的討論。本書的對象是相關領域的研究生和研究工作者,因此在研究背景、研究進展、參考文獻以及內容結構方面每位作者都做了很多努力,力求通俗易懂,希望能為進入相關領域的研究生和研究者們提供方便。
理論物理及其交叉學科前沿-I 內容簡介
本專著是國家基金委"理論物理專款"近期啟動和資助的 《暗能量本質及其基本理論》 研究型高級研討班5年來(2010-2014)部分參加研討人員對研討班上所涉及的相關研討主題而撰寫的有一定廣度和深度,同時也包括一些*新成果的綜述性的文章。 具體內容包括:1)四維和高維臨界引力 (呂宏等),2)黑洞的全息描述(陳斌等),3)高自旋引力的新進展 (陳斌等),4)引力全息性質應用:全息超導模型 (蔡榮根等),5)暗物質和暗能量相互作用 (王斌等),6)暴脹宇宙模型是可以替代的么?(樸云松),7)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觀測及其科學結果(黃慶國),8)宇宙學擾動理論(李明哲),9)弦/M-理論中黑膜熱力學及相變(盧建新)。
理論物理及其交叉學科前沿-I 目錄
**章 黑洞的全息描述
1.1引言
1.2弦論里黑洞的統計熵
1.3kerr/共形場論對應
1.3.1漸近對稱群分析
1.3.2隱藏共形對稱性
1.4其他黑洞的共形場論對應
1.4.1rn黑洞
1.4.2kn黑洞與mp黑洞
1.5黑洞/共形場論對應的熱力學方法
1.5.1內視界熱力學
1.5.2從熱力學到共形場論
1.6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二章 高自旋引力的新進展
2.1引言
2.2vasiliev理論
2.3ads4中的高自旋引力理論與三維場論的對應
2.4ads3中的高自旋引力理論
2.4.1三維ads3引力
2.4.2有限自旋的三維ads3引力
2.4.3三維ads3高自旋引力的對偶
2.4.4拓撲有質量高自旋引力
2.5高自旋黑洞的熱力學和相
2.6總結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四維和高維臨界引力
3.1引言
3.2三維臨界引力
3.3四維臨界引力
3.4高維推廣
3.5總結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觀測及其科學結果
4.1背景介紹
4.2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結果
4.2.1普朗克衛星的科學結果
4.2.2bicep2的觀測結果
4.3早期宇宙暴脹
4.3.1熱大爆炸宇宙學的疑難
4.3.2暴脹宇宙學
4.4宇宙加速膨脹和暗能量
4.5反常
4.6總結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宇宙學擾動理論
5.1引言
5.2均勻各向同性宇宙
5.3牛頓引力中的不穩定性
5.4宇宙學擾動的運動學
5.4.1度規擾動及張量分解
5.4.2物質的能量動量張量
5.4.3流體的擾動
5.4.4場的擾動
5.4.5幾種常用的規范
5.5宇宙學擾動的動力學
5.5.1動力學方程組
5.5.2絕熱擾動
5.5.3熵擾動
5.5.4矢量擾動和張量擾動
5.6擾動的統計性質
5.6.1相關函數
5.6.2高斯隨機場
5.6.3傅里葉描述與功率譜
5.7量子擾動:原初擾動的產生
5.7.1擾動場的量子化
5.7.2功率譜及其計算
5.7.3張量擾動譜及其譜指數
5.8討論與總結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引力全息性質應用:全息超導模型
6.1引言
6.2超導
6.3全息超導模型
6.3.1凝聚
6.3.2電導率
6.3.3磁場效應
6.4進一步發展
6.5總結和展望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暴脹字宙模型是可以替代的么?
7.1引言
7.2“可替代”的原因
7.3可替代暴脹模型的發展
7.4總結
參考文獻
第八章 暗物質和暗能量相互作用
8.1暗能量和暗物質相互作用相對論動力學模型
8.1.1暗能量簡介
8.1.2暗能量、暗物質相互作用相對論動力學模型
8.1.3超粒子視界的穩定性
8.1.4總結
8.2暗能量、暗物質相互作用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的印跡
8.2.1背景動力學分析與宇宙模型參數的簡并
8.2.2實驗數據擬合
8.2.3巧合性問題
8.2.4 isw—lss關聯
8.2.5總結
8.3暗能量、暗物質相互作用對結構形成的影響
8.3.1引言
8.3.2sub粒子視界近似
8.3.3數值結果
8.3.4后牛頓方程
8.3.5 press—schechter理論與球對稱坍縮模型
8.3.6星系計數
8.3.7總結
8.4暗物質和暗能量相互作用在動力學wunyaev—zel’dovich效應中的印跡
8.4.1簡介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弦/m—理論中黑膜熱力學及相變
9.1引言
9.2黑洞(膜)系統的熱力學特性
9.3零電荷黑洞的熱力學穩定性
9.4非零電荷黑洞的熱力學穩定性
9.5黑膜的熱力學穩定性
9.5.1d=2情形
9.5.2d=1情形
9.6d5/d1(nsns5/f)系統的相結構
9.7d6/d0系統的相結構
9.8普適相結構及其起源
9.9討論與總結
參考文獻
理論物理及其交叉學科前沿-I 作者簡介
夏建白,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盧建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交叉學科理論研究中心教授。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