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我的援藏時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6408686
- 條形碼:9787566408686 ; 978-7-5664-086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的援藏時光 本書特色
《我的援藏時光》由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和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組織部,面向對口援藏各省(市)、中央和機關、中央骨干企業派出的各批次援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征集“我的援藏時光”主題文章,并篩選50位援藏干部的文章匯編而成。全書通過回憶性文章,反映援藏干部在西藏的工作生活經歷,講述他們的援藏故事及感受和體會,從不同側面展示在中央的特殊關懷、全國人民的無私支援下,西藏經濟社會和人民群眾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
我的援藏時光 內容簡介
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組織部編著的《我的援藏時光》通過援藏工作者對自己援藏故事、感受和體會的講述,并輔以在藏期間的工作生活照,真實地反映他們在西藏的工作生活經歷,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在中央的特殊關懷、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下西藏經濟社會和人民群眾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展現了廣大援藏干部視西藏為故鄉、待群眾如親人,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的高尚情懷。
我的援藏時光 目錄
永遠的牽掛/廖子良
高原師魂/倪堅等
西藏人、好人、親人/李性虎
高原回望/許一新
定結的情結/李彭源
特別的黨課,銘記一生/周子牛
“托切”——感謝/洪斌
魂牽夢縈憶藏南/侯化林
拉薩大昭寺壁畫前的沉思/袁光澤
*愛格桑花/王凡昌
與祖國共命運*幸福/謝文瀾
郁郁格桑花/羅丹青
雪山腳下,那幾塊晶瑩的水果糖/朱福順
飄動在八角街的笑臉/宋國華
無悔援藏/賈相洲
查藏錯找礦見聞/郭繼偉
羊卓雍措/夏遠生
難忘的天上康巴/劉祖國
俯首甘為孺子牛/舒子龍
感動/吳海鋒
我的援藏我的夢/李世明
援藏夢圓/馬立文
我的藏族好弟兄/朱永亮
錯那的春天/朱永亮
夢牽魂繞拉薩情/李淮東
我的三位縣長搭檔/紀曉鵬
我的援藏時光/許言海
文成賦——謹以此獻給所有參加過建藏援藏工作的女同胞們/車明鳳
拉薩的夜與晝/張少敏
我的援藏時光/李糧企
他也從上海來/鄭楓
情系高原汗灑雪域/劉永安
月出東山上/鄭欣
雪域高原上的足跡/姜萬川
援藏日記/李陽山
援藏生活的苦辣酸甜/王永勝
林芝朗縣之行/張劍峰
島城赤子高原情懷——獻給第二家鄉日喀則/王富軍
國旗下的日土/董秀鋒
重慶來的扎西多吉/曾偉
高原上的馬蹄針/盧川
援藏之路——獻給全國援藏工作開展20周年/余風
援友/馬力
想你,西藏,我的第二故鄉/楊順利
詩三篇/張長龍
美哉山南/邱建川
羅布夫婦笑了/羅江濤
向“老西藏”敬禮/梁斌
用“援藏夢”譜寫偉大的“中國夢”/戴晶斌
我的援藏時光 節選
《我的援藏時光》: 永遠的牽掛 廖子良 今天,距我們**次踏上西藏這塊神圣的熱土,已有20個年頭。 20年來,西藏的山山水水不時在我的腦海中涌現,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平凡往事時常在我的夢中出現。 20年,彈指一揮間。 1995年5月1日,根據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我帶領株洲**批援藏干部李性虎、王玉生、嚴建國、顏春玉、李晉宏、歐陽志軍、胡湘生、鄒柏柯、葉含書共10名熱血男兒,響應中央號召,以孔繁森為榜樣,離鄉背井,到扎囊縣開展為期三年的對口支援工作。 從飛機上走下來的那一刻,我們被神奇的高原景色驚呆了:五月的西藏,高山大川還是一片黃褐色,高原紅柳才剛剛露出針芽。在黃褐色的禿山峻嶺中,雄鷹展翅飛翔,片片積雪閃耀著光澤。寬闊的雅礱谷地,狂風過后,黃沙漫天飛揚。 當時的扎囊縣條件十分艱苦,不足4000人的小縣城里,幾間稀散的店鋪,還有一條彎曲的街道,算不上城。走進扎囊縣縣委、縣政府,我們看到辦公樓竟是幾十年前用片石和泥土壘起來的低矮石板房,有的墻孔可以伸進一個拳頭,還有的墻上貼著牛糞餅,那是當地居民精心制作曬干后用來生火的燃料。辦公室十分擁擠。因為一般一個縣直單位只有一間辦公室,當時縣委五個正副書記、縣政府十個正副縣長,都是集中辦公,擠坐在一間20平方米左右的辦公室中。更別提一人一桌,每個書記、縣長都只擁有一張大條桌中的一個抽屜。沒有電燈,只能用蠟燭、氣燈;沒有食堂、澡堂,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吃飯、洗澡問題;沒有程控電話,只能驅車到50公里外的地區郵局打電話,但地區郵局通往內地的電話線路也只有四條,而且不能保證暢通。記得**次打電話回家報平安,由于人多線路少,足足排了五個小時的隊才跟家人通上話。 初進西藏,*難受的是每天襲來的高原反應。不到30歲的胡湘生反應*為強烈。他因缺氧引發頭痛,呼吸不暢,呼吸道嚴重感染,扁桃體總是發炎,痔瘡反復發作,一直熬了近三個月才逐漸好轉。 盡管如此,我們沒有退卻,到扎囊縣的第二天,就開始走訪基層干部群眾。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研究,我們梳理了三年工作思路,制定了三年援藏計劃,爭取到來自株洲和西藏自治區的項目資金近億元,建設了學校、電視臺、公路、辦公樓、水利等基礎設施近百處,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贏得了當地干部群眾的好評。時任山南地區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的胡春華和湖南援藏干部總領隊、山南地區地委副書記卜功富,多次到扎囊縣調研指導工作,他們充分肯定了我們援藏工作所取得的成效,這給了我們莫大的鼓勵。 回想在扎囊縣工作的許多事,一次找礦的經歷,至今仍記憶猶新。 那是1996年的夏天。為了解決縣財政造血功能不足的問題,我們請來了中南石油勘探五隊的幾名專家,一連數天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找礦。一日,阿扎鄉的鄉長來報,當地群眾在開山修渠時,炸出一堆黃燦燦的石頭,不知是金礦還是銅礦。聞此喜訊,第二天一早,我立馬帶領嚴建國、歐陽志軍、李晉宏等七名同志,背上礦泉水和方便面、壓縮餅干,先從縣城乘車到雅魯藏布江渡口,然后坐船橫渡雅魯藏布江,到岸后再轉乘手扶拖拉機。 別看手扶拖拉機又土又笨,在西藏那樣的山川地形中還真有用武之地,它逢山可以不用開路,遇水可以不用架橋,比騎馬要快,比步行省力,只是站在拖拉機上的我們一行七人一直提心吊膽,道路崎嶇,山崖險峻,拖拉機時而左右搖晃,時而上下顛簸,我們握著拖拉機鐵欄桿的手直冒冷汗。 忽然,一條長長的積水溝擋住了我們的去路。司機加大油門想沖過積水區,無奈馬力太小,拖拉機越陷越深,拖拉機機頭很快便被水淹沒,動彈不得。我們都趕緊脫掉鞋襪,脫掉長褲,跳進齊腰深的水里,前拉后推……*后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拖拉機被推出了積水區,駛上了戈壁灘上的礫石路。 當我們趕到阿扎鄉政府時,已是中午12點多,但這兒離找礦現場還有十幾公里路程。找礦心切的我們把行李留在鄉政府,來不及吃午飯,繼續坐拖拉機去找礦。拖拉機開到山腳下再也無路可行,我們只好步行。山太高,海拔4000多米,走幾步就要停下來喘喘氣。加之饑腸轆轆,人乏氣短,步履十分艱難,3點多我們才到達目的地,那時說話的聲音都十分微弱,要不是被那堆黃燦燦的石頭刺激著,我們恐怕早就堅持不住了。 我們在那堆黃燦燦的石頭堆里翻來找去,拾滿了一纖維袋子礦石。回到阿扎鄉政府時,已是下午5點多鐘。一進門,我們就橫七豎八地躺在了卡墊上,吃了點方便面后就再也不想動彈。直到晚上八九點鐘,鄉長叫醒我們,并送來了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我們對著月亮,望著星星,共進了難忘的晚餐。 時間過得真快啊。20年前,我們一個個血氣方剛,20年后的今天,我們已步人中老年行列。當我們再聚首再回頭,回憶起往事的時候,總會提起援藏那段時光。西藏是我們永遠的牽掛,因為那里有我們新建的學校、新蓋的樓房、新辟的街道、新打的機井……我常想:我們當年栽下的楊柳,如今是否長成了參天大樹?我們當年援助的小學生,如今人在何方?我們當年共事的兄弟姐妹,如今是否笑貌依然?作者情況廖子良,男,漢族,中共黨員,1954年生,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人。1995年5月至1998年6月,赴山南地區扎囊縣開展對口援藏工作,援藏期間任扎囊縣縣委書記、人武部黨委**書記。現任株洲市委副秘書長。 ……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