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華夏神話簡譚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5509655
- 條形碼:9787805509655 ; 978-7-80550-965-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華夏神話簡譚 本書特色
姚寶瑄所著《華夏神話簡譚》論述了華夏神話的發展演變脈絡,從華夏文化發展史這一整體角度去研究華夏神話獨有的個性以及諸文化要素之間的協調情狀。書稿提出華夏神話和中國神話的概念是有區別的,作者也借此厘清神話發展的軌跡,不失為一本論述完整、自成體系的專門著述。
華夏神話簡譚 內容簡介
本書原為叢書《中國各民族神話》的總序, 因篇幅過長, 理論也較系統, 故獨立成書。書稿論述了華夏神話的發展演變脈絡, 從華夏文化發展史這一整體角度去研究華夏神話獨有的個性以及諸文化要素之間的協調情狀。書稿提出華夏神話和中國神話的概念是有區別的, 作者也借此厘清神話
華夏神話簡譚 目錄
壹 華夏族的形成和華夏神話
貳 華夏神話與中國兄弟民族神話
叁 華夏神話的歸宿
肆 華夏神話與中國思想史
華夏神話簡譚 節選
《華夏神話簡譚》: 中印西域道歷來認為由張騫“鑿空”,其實不然。在商代末年,中國本土的兵器等已傳到中亞。公元前五世紀,伊朗的市場上已有了中國的絲織品。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史書中記載了東方的賽里斯國,即絲國,就是中國。公元前五世紀,中原的車、刺繡(有鳳凰圖案)、鏡子已傳到阿爾泰山北麓,原蘇聯境內。公元前五世紀,帕米爾高原上.已確然無疑地居住著古代羌人與伊蘭人種的居民。自戰國末期,中國特有的不死之觀念,不死之藥、不死之術、煉丹術已傳入中亞。這些比佛教傳入西域的時間分別早幾百年以至千年以上。從中原到印度、伊朗、希臘,征途漫漫,戈壁、沙漠間隔,人跡罕見,數萬里之遙,無有三二百年的沿繼,絲綢是不會出現在地中海彼岸的。*重要的一點是,中印交通初始階段,誕生于東印度的佛教還未問世。即使初成于本土,也遠未傳播四方。*低限度講,當時北印度與阿富汗‘、中亞是沒有印度文化的,傳入中國就更不可能了。 待佛教傳入大夏時,大夏的神話傳說融入佛教,為佛教所利用。大夏,乃中西文化交匯的要處。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東征,使各方文化薈萃于大夏。繼而,公元前二世紀左右,世居中國敦煌、祁連間的我國古代民族大月氏,為匈奴、烏孫所驅,敗走大夏。西擊大夏而居其地,又繼續西侵南下,建立起威震北印度、中亞的強大的貴霜帝國。中國文化首次系統地進入了北印度。截至月氏西遷之時,佛教尚未進入西域。就是說,公元前二世紀以前數百年間,不是印度文化入中國,而是中國文化向西傳播,是中國文化入印度。 中國上古文化傳入中亞、南亞的時間實則還要早。馬來人的血統中,尼泊爾人的祖先里,有著蒙古人種的成分。新疆乃伊蘭人種發祥地之一,這一地區古來就雜居著不同種族,不同民族的居民。昆侖山北麓一線,東起若羌、且末,西上帕米爾(蔥嶺),是氐羌人的居住地。南起帕米爾,北到伊犁,則大多是伊蘭人種居住地,帕米爾是兩大人種的接融點。伊蘭人南下北印度,造成這一地區人種、文化的融匯,而成今日之民族,同樣是歷史存在。 中國上古對印度文化的影響涉及面很廣,神話傳說方面首推西王母。在印度北部、大夏、中亞至西亞,的確有西王母神話流傳的印跡。中國神話傳說對印度影響*大、*廣的倒不是西王母,而是本文討論的重點鳥衣仙女的故事。 據考,這類傳說直接脫胎于神話,其形成前,在中國神話傳說中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神在地上、在人間,是神話繁榮期的現象;二是神由地上、人間升入長天,與人開始有了距離,是神話中“絕地天通”的結果,是神話轉折期以后的現象,是奴隸社會開始形成時反映在神話中的文化現實。神上天再下凡到人間,就形成了羽衣仙女型的傳說(指女性神中處女神的一部分)。其時間系奴隸社會鼎盛期。“牛郎織女”的雛形,就形成在這個時間內。 中國此類傳說是如何傳人印度的呢?這個問題似乎玄深難解,卻又簡單異常。查中國此類傳說雛形出現于周初,時間在公元前1000年前,與天文學中織女、牽牛二星的命名與傳播有直接關系。二星定名于周初,但不具備一個完整的故事。二星傳入印度的時間,不會晚到戰國。因為中國有二十八宿,印度亦有二十八宿,古埃及、波斯、阿拉伯同樣有二十八宿(或二十七宿),國際天文學界關于二十八宿起源問題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激烈爭論后,多傾向于波斯、阿拉伯的二十八宿源于印度,又傳入歐洲,而印度之二十八宿則源于中國。首先傳入印度的恰恰是織女、牽牛二星辰。這就是中國此類傳說入印度的前提,這就是結論。有了這個自然科學佐證的結論,我們的任務就只需去考察其傳入印度的形態、路線等問題了。下面作以簡要的考釋。 織女、牽牛之命名與故事雛形誕生的時間,國際上說法很多。首推薛萊格在其《星辰考源》第494頁中講的一萬六千年前,牽牛、織女于冬至之子夜正相聚于天中,至現代則與陰歷七夕始抵子午線上。因此斷定中國織女、牽牛故事起源于公元前一萬四千年前。這一推斷實為荒誕不經,不以為據。日本新城新藏認為二十八宿是周初的產物。印度之二十八宿相當于中國二十八宿起源初時之形態,這個比較客觀。我國著名專家竺可楨先生基本同意新城新藏這一看法,但認為二十八宿系統完整的出現只是在公元前四世紀。 ……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