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圖像與交易區的雙重變奏-彼得.伽里森科學編史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50290
- 條形碼:9787516150290 ; 978-7-5161-502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像與交易區的雙重變奏-彼得.伽里森科學編史學研究 本書特色
彼得·伽里森是美國當代科學史領域的新生代領軍人物,他對20世紀微觀物理學史的研究,通過對圍繞圖像這一特殊史料展開的科學實踐活動的刻畫,提出實驗、理論和儀器三者在科學發展中的互嵌式模型,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交易區理論成為繼庫恩的科學革命之后,關于科學發展的另一全新圖景。此后,伽里森通對16、17世紀圍繞科學圖集展開的科學實踐活動的研究,進一步拓展和完善了其交易區理論。據此,本書以圖像和交易區為線索,試圖通過二者互相交織與促進的動態視角,展現其科學史工作及思想的發展脈絡,在此種意義上,本書兼有歷史和科學哲學旨趣。
圖像與交易區的雙重變奏-彼得.伽里森科學編史學研究 內容簡介
彼得·伽里森是美國當代科學史領域的新生代領軍人物,他對20世紀微觀物理學史的研究,通過對圍繞圖像這一特殊史料展開的科學實踐活動的刻畫,提出實驗、理論和儀器三者在科學發展中的互嵌式模型,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交易區理論成為繼庫恩的科學革命之后,關于科學發展的另一全新圖景。此后,伽里森通對16、17世紀圍繞科學圖集展開的科學實踐活動的研究,進一步拓展和完善了其交易區理論。據此,本書以圖像和交易區為線索,試圖通過二者互相交織與促進的動態視角,展現其科學史工作及思想的發展脈絡,在此種意義上,本書兼有歷史和科學哲學旨趣。
圖像與交易區的雙重變奏-彼得.伽里森科學編史學研究 目錄
**節 實驗與理論關系的爭論及其困境
第二節 被遺忘的實驗
第三節 儀器的地位
第二章 伽里森主要研究工作概述
**節 生平簡介
第二節 學術成果及核心思想概述
第三節 主要研究工作
一 《實驗如何結束》
二 《形象與邏輯》
三 《愛因斯坦的鐘與龐加萊的地圖》
四 《客觀性》
第四節 伽里森科學史工作簡評
第三章 交易區理論
**節 交易區理論提出的背景
一 儀器——從忽視到重視
二 理論與實驗的關系——從二元對立到多維非線性關聯
三 實驗——從對結果的關注到對實驗實踐活動的關注
四 實踐進路的興起
五 歷史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其他領域的發展
第二節 交易區理論概述
一 亞文化
二 交易區
三 交流語言
四 墻磚模型——科學發展的新圖景
第三節 交易區理論的產生與演變
一 萌芽期——以《實驗如何結束》中旋磁率實驗為例
二 成熟期——以《形象與邏輯》中圍繞氣泡室展開的科學實踐為例
三 拓展期——以《愛因斯坦的鐘與龐加萊的地圖》中相對論的提出為例
四 淡化期——以《客觀性》中科學圖集的制作和使用過程為例
第四節 交易區理論的意義
第四章 圖像
**節 圖像研究背景概述
一 藝術史領域對科學圖像的研究
二 視覺文化領域對圖像的關注
三 科學史領域對圖像的研究
第二節伽里森對圖像的研究
一 初期——《實驗如何結束》中作為科學數據表現形式的圖像
二 發展期——《形象與邏輯》中作為儀器與實踐、形象與邏輯交點的圖像
三 成熟期——《客觀性》中作為客觀性與主觀性競爭與協作產物的圖集
第三節分析與總結
第五章 伽里森與其他學者之比較研究
**節 比較之一:伽里森與科學史家
一 伽里森與派斯——專業vs.業余
二 伽里森與米勒——激進vs.傳統
第二節 比較之二:伽里森與科學哲學家
一 相同或相近之處
二 二者思想中的不同點
第三節 比較之三:伽里森與科學知識社會學家
一 伽里森與皮克林——解讀vs.建構
二 伽里森與拉圖爾——行動者網絡vs.交易區
第四節 分析與總結
第六章 伽里森學術思想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索引
圖像與交易區的雙重變奏-彼得.伽里森科學編史學研究 作者簡介
董麗麗,201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期間作為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對伽里森本人進行了面對面的研究,現在北京社科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編史學、科技哲學、科技政策,先后在《自然辯證法研究》、《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光明日報》等學術期刊、報紙以及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等20余篇。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