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最新真考題庫模擬考場及詳解·二級MSOffice高級應用
-
>
決戰行測5000題(言語理解與表達)
-
>
軟件性能測試.分析與調優實踐之路
-
>
第一行代碼Android
-
>
JAVA持續交付
-
>
EXCEL最強教科書(完全版)(全彩印刷)
-
>
深度學習
知識工作生產率層次結構理論及其應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424778
- 條形碼:9787030424778 ; 978-7-03-04247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知識工作生產率層次結構理論及其應用 本書特色
目前, 對于知識工作生產率問題的研究國內外剛剛起步,尚處于十分朦朧的階段, 因而被稱為21 世紀管理的*大挑戰《知識工作生產率層次結構理論及其應用》是以作者主持完成的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為依托, 對知識工作的規律進行了十余年的探索所得到的成果總結主要內容包括知識工作的界定準則, 工作知識含量的測定方法, 知識工作的結構表達及其對生產率的影響規律, 知識工作生產率的評價方法以及知識工作的創新機理等《知識工作生產率層次結構理論及其應用》列舉了這些理論成果在公司實際應用的案例以及取得的成效。
知識工作生產率層次結構理論及其應用 內容簡介
本書是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成果的總結。內容包括:(1)給出了以結構化和規范化為標準的知識工作界定準則,提出崗位知識含量的概念并設計了多種測度的工具和方法,對具體崗位進行了測量,證明了這一方法的有效性;(2)構建了一種描述知識工作過程中結構特征的表達工具--結構樹;提出反映知識工作結構化程度的"結構熵"概念。(3)分析揭示了影響知識工作生產率的主要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作用規律;同時還給出了知識工作生產率的兩種評價方法;(4)對于知識工作中的創新規律,從知識工作的本源--信息,知識和行為規律進行探討,并從認知視角揭示了知識工作中的創新機理。本書還把上述理論成果在一些企業進行了應用研究,取得了實際成效。對照這一領域國內外研究文獻。
知識工作生產率層次結構理論及其應用 目錄
1.1 時代的變革和生產率內涵的拓展
1.2 知識工作者的興起和管理科學面臨的歷史使命
1.3 知識工作生產率之謎
1.4 花蕾初綻——成果簡介
注釋
第2章 知識工作的界定及界定準則
2.1 知識工作者與知識工作概念的區分
2.2 知識工作定義和界定的困惑
2.3 泰勒科學管理思想的啟示
2.4 知識工作界定準則的探討
2.4.1 工作的程序性和規范性
2.4.2 程序性和規范性作為知識工作界定準則的補充說明
注釋
第3章 工作崗位的知識含量測定
3.1 崗位知識含量的概念分析
3.2 paq職務分析問卷的改造及調研樣本
3.2.1 paq問卷的改造
3.2.2 樣本及問卷調查
3.3 崗位知識含量的測定
3.3.1 測定方法i——崗位知識含量指標體系法
3.3.2 測定方法ii——崗位知識特征值分析法
3.3.3 兩種方法有效度比較及若干說明
3.4 不同知識含量崗位工作元素差異性分析
3.5 本章小結
注釋
附錄
附錄l《工作崗位知識含量調查問卷》
附錄2 全部樣本崗位的知識含量值指標的計算值
附錄3 樣本崗位的知識特征值
附錄4 全部樣本崗位的結構化程度、知識含量的經驗估算和判別預測
第4章 知識工作結構分析及表征方法
4.1 知識工作結構性特點分析
4.2 知識工作的結構模型表征
4.3 知識工作結構的熵分析
4.4 結構熵的實例分析
4.5 工作結構化對生產率作用的實證研究
4.5.1 工作結構化與生產率關系的理論假設
4.5.2 實證分析
4.6 知識工作結構樹的關鍵路徑探討
4.6.1 分析工作結構樹的若干名詞概念
4.6.2 確定關鍵路徑的算法
4.6.3 權化結構樹應用的案例
注釋
附錄
附錄1 權化工作結構樹問卷模板
附錄2 a產品經理權化工作結構樹
附錄3 b產品經理權化工作結構樹
第5章 知識工作生產率的測量
5.1 生產率測量的文獻綜述
5.2 知識工作生產率測量的研究現狀
5.2.1 知識工作生產率的測量維度
5.2.2 知識工作生產率測量的不同視角和思路
5.2.3 知識工作生產率測量的方法和技術
5.2.4 小結——知識工作生產率測量的困難
5.3 測量方法i——生產率構成分解法
5.3.1 測量方法的若干原則和思路
5.3.2 數理表征模型的構建
5.4 測量方法ii——多屬性效用測度模型
5.4.1 基于效用的生產率測量方法的合理性
5.4.2 多屬性效用測量模型
5.4.3 多屬性效用評估的步驟及在樣本中的測試
5.4.4 對于多屬性效用評價的小結
注釋
附錄知識工作生產率效用評估模型的實驗工具(中文版)
第6章 信息、知識和創新——知識工作源頭的探討
6.1 信息和知識的概念及其對創新行為的作用機制
6.1.1 知識概念的界定
6.1.2 信息向知識的轉變——信息效用
6.1.3 知識與主觀概率
6.1.4 知識與員工的創新行為
6.2 知識工作中的創新——基于認知視角的探討
6.2.1 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簡介
6.2.2 體驗——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轉換
6.2.3 隱喻——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換
6.2.4 邏輯思維——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換
6.2.5 再體驗——顯性知識的內在化
6.2.6 小結——基于認知的創新模型
6.3 信息技術在知識工作創新中的作用
6.3.1 信息技術的分類及功能
6.3.2 信息技術對創新過程中認知行為的作用
6.4 理論概括及實證
6.4.1 理論假設和實證方案的設計
6.4.2 實證方案的實施
6.4.3 分析及結論
注釋
第7章 應用案例
7.1 某保潔服務公司案例分析
7.1.1 保潔服務團隊的工作特征
7.1.2 保潔服務團隊崗位知識含量分析
7.1.3 兩家保潔服務團隊的生產率分析
7.1.4 兩家保潔服務團隊生產率差異的原因分析
7.2 某電腦繪圖公司案例分析
7.2.1 建筑部團隊的知識工作特征
7.2.2 公司崗位知識含量分析
7.2.3 項目團隊的生產率因素分析
7.3 某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7.3.1 公司知識工作團隊的特征
7.3.2 公司崗位知識含量分析
7.3.3 公司知識團隊工作的生產率因素分析
7.4 知識工作結構樹的應用案例
7.4.1 廣告部總經理的招聘甄選
7.4.2 在優秀員工知識傳播及培訓中的應用
7.4.3 在績效管理中的應用
7.5 小結
注釋
附錄
附錄1 保潔服務公司員工和主管經常運用的工作元素比較
附錄2 c公司(電腦繪圖公司)員工和項目負責人經常使用的工作元素比較
附錄3 c公司(電腦繪圖公司)生產率因素問卷
附錄4 d公司影響工作績效的關鍵因素問卷
附錄5 e公司醫院事業部辦事處主任王某填寫的工作結構樹
附錄6 e公司醫院事業部辦事處主任劉某填寫的工作結構樹
第8章 全書總結
8.1 理論概括——知識工作的層次結構理論
8.2 研究的不足
8.3 后續研究的若干問題
注釋
參考文獻
后記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