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移動的力量-(精裝升級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1238345
- 條形碼:9787121238345 ; 978-7-121-2383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移動的力量-(精裝升級版) 本書特色
為了移動互聯網在“移動改變生活”階段之后向更高層面發展,《移動生產力叢書:移動的力量(精裝升級版)》作為《移動生產力》叢書的**部,著力圍繞移動生產力的四大要素和三大技術驅動做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和論述,對未來勞動者、管理者和企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中國“彎道超車”的重大歷史機遇等問題做了全景式解析,對全球范圍內各行各業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實踐做了深入淺出地梳理和展示。《移動生產力叢書:移動的力量(精裝升級版)》以全球化的視野勾勒出了移動生產力這一革命性生產力形態的發展體系架構,內容全面、資料豐富、條理清晰、分析客觀,為讀者提供了兼具理論和實踐價值的知識與見解,我個人認為值得一讀。
移動的力量-(精裝升級版) 內容簡介
自喬布斯重新定義移動互聯網之后,“移動改變生活”就在人類社會漸漸從理想照進現實。但是,“移動改變生活”就代表移動互聯網的高境界了嗎?《移動生產力叢書:移動的力量(精裝升級版)》幾位作者呂廷杰、李易、周軍以突破性的視角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們堅定不移地預判:當前的移動互聯網只不過“小荷才露尖尖角”,未來十年,作為一種革命性的力量,移動互聯網將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強大的生產力,同時,作為一種顛覆性的力量,移動互聯網還將重新定義人類生產力。 《移動生產力叢書:移動的力量(精裝升級版)》圍繞移動生產力的四大要素、三大背景、三大特征、三大先進性和三大技術驅動,未來勞動者、管理者和政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中國“彎道超車”的重大歷史機遇等關鍵問題,深入淺出、娓娓道來,讀者將在一行行充滿“科技+人文”情懷的文字中看到一幅幅“現實+想象”的生動畫面,特別適合政府官員、傳統行業管理層、決策層閱讀及學習。
移動的力量-(精裝升級版) 目錄
1.1 生產層級的變革正在發生
1.1.1 引子:Yammer的野心
1.1.2 概念一:GE在美國推動“工業互聯網”
1.1.3 概念二: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
1.1.4 概念三:田溯寧在中國倡導的“產業互聯網”
1.1.5 層出不窮的新概念背后是移動互聯網向生產層級的滲透
1.2 如何看待這個變化——由消費到生產的再平衡
1.2.1 歷史上的幾次技術變革浪潮——從生產到消費的平衡
1.2.2 移動互聯網——始于消費,但終將回歸生產
1.3 再平衡背后的邏輯——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需要
1.3.1 創新是勞動生產率進步的關鍵
1.3.2 前兩次工業革命
1.3.3 信息和桌面互聯網革命
1.4 再平衡的意義和影響
1.4.1 移動互聯網在消費層級的興起已部分重構了社會
1.4.2 移動互聯網向生產層級的再平衡將徹底重構社會
02 革命性的生產力-移動生產力
2.1 移動生產力的定義
2.1.1 三大背景
2.1.2 三大特征
2.1.3 三大先進性
2.2 移動生產力四要素
2.2.1 任何狀態中的人
2.2.2 形形色色的智能機器
2.2.3 基于大數據的管理
2.2.4 無處不在的網絡
03 移動生產力的三大技術驅動
3.1 終端技術
3.1.1 處理器
3.1.2 傳感器
3.1.3 無線充電
3.1.4 新材料
3.1.5 新能源
3.1.6 增材制造
3.2 軟件技術
3.2.1 云計算和霧計算
3.2.2 大數據
3.2.3 生物特征識別
3.2.4 增強現實
3.2.5 人機交互
3.2.6 人工智能
3.2.7 量子計算
3.3 網絡技術
3.3.1 第四代和第五代通信技術
3.3.2 工業無線技術
3.3.3 近場通信
3.3.4 低功耗藍牙
3.3.5 ZigBee
3.3.6 量子通信
04 勞動者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4.1 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已漸行漸遠
4.1.1 移動互聯網正在解放勞動者
4.1.2 勞動者變得前所未有的強大
4.1.3 大數據分析將成為勞動者的基本技能
4.2 集中化大生產模式正在被打破
4.2.1 自由決定勞動時間和場所
4.2.2 自由決定生產工具
4.2.3 工作和生活的邊界被打破
05 企業組織管理正在遭遇重大變革
5.1 現行的考核機制將不再適用
5.2 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必將重建
5.3 企業的信息和數據安全面臨新的挑戰
5.4 企業的組織結構面臨重建
06 越來越智能化的機器
6.1 終端及軟件技術的進步使得單設備智能化成為現實
6.2 聯網后的智能化設備實現了協同工作
6.3 大數據推動了真正意義上的機器智能化
07 大數據決定了政府和企業的智商
7.1 大數據概述
7.1.1 大數據的興起
7.1.2 大數據的概念及特征
7.2 大數據,大時代
7.2.1 物聯網帶來了數據的爆發
7.2.2 云計算實現了大數據的技術基礎
7.2.3 新的數據處理技術使大數據實時分析成為現實
7.3 大數據的價值
7.3.1 大數據助力行政管理
7.3.2 大數據提高生產效率
7.3.3 大數據變革傳統經營方式
08 中國正在超越
8.1 移動互聯網助力中國經濟結構轉型
8.1.1 經濟結構不適應勞動力人口結構變化
8.1.2 投資刺激經濟的邊際效應正在遞減
8.1.3 下一波經濟增長將由技術進步帶動
8.2 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有超越的底氣
8.2.1 與世界同步的基礎網絡
8.2.2 高度普及的智能終端
8.2.3 全球領先的互聯網應用
8.3 可持續增長的巨大空間
8.3.1 國民經濟發展為移動互聯網提供應用空間
8.3.2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移動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結合
8.3.3 深化改革釋放更大的應用空間
8.4 中國必將超越
結語
致謝
名詞解釋
移動的力量-(精裝升級版) 節選
《移動生產力叢書:移動的力量(精裝升級版)》: 3.2.7 人工智能 機器性能的提升,一方面依靠機器處理邏輯計算能力的提高,即硬件的升級;另一方面依靠機器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即軟件的優化。目前大部分工業機器人已可以實現代替大部分手工勞動的功能,甚至在很多方面超過了人類,但在像人類一樣思考問題方面還是目前計算機的欠缺。以機器學習等方法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未來提升機器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機器生產的效率。 人工智能概念*早由約翰·麥卡錫在1956年的達特矛斯會議上提出。從那以后,研究者們發展了眾多理論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隨之擴展。當計算機出現后,人類開始真正有了一個可以模擬人類思維的工具。1997年5月,IBM公司的“深藍”計算機擊敗了人類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這是人工智能技術的一個完美表現。 人工智能在計算機上實現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采用傳統的編程技術,使系統呈現智能的效果,而不考慮所用方法是否與人或動物機體所用的方法相同。這種方法叫做工程學方法,它已在一些領域內作出了成果,如文字識別、計算機下棋等。另一種是模擬法,它的實現方法和人類或生物機體所用的方法相同或相類似。遺傳算法和人工神經網絡均屬后一類型。遺傳算法模擬人類或生物的遺傳.進化機制,人工神經網絡則是模擬人類或動物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活動方式。 機器學習是人工智能的一個分支,通過算法使得機器能從大量歷史數據中學習規律,從而對新的樣本做智能識別或對未來做預測。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機器學習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兩次浪潮:淺層學習和深度學習。 ……
移動的力量-(精裝升級版) 作者簡介
呂廷杰,教授,博導。1978年-1985年先后在北京郵電大學無線電工程系和管理工程系攻讀大學本科和碩士學位。1989-1991年、1996-1997年在日本京都大學公派留學,獲應用系統工程博士學位。1994年在美國AT&;T工商管理學校和貝爾實驗室學習進修。現任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助理、經濟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其擔任的社會職務包括但不限于教育部電子商務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科技委委員、工信部電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技術經濟研究會通信專委會主任、中國通信學會管理專委會主任、國際電信協會(ITS)常務理事、清華大學國家管理學研究基地研究員。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