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Argo剖面數據在遠洋金槍魚漁業中的應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786649
- 條形碼:9787502786649 ; 978-7-5027-866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Argo剖面數據在遠洋金槍魚漁業中的應用 本書特色
國際Argo計劃歷時7年,實現了其*初目標,建成3000個浮標組成的Argo,規模和覆蓋面遍及全球,每年10萬個剖面(0~2000m水深的海水溫度、鹽度和溶解氧)觀察資料,為我們估算海洋中尺度活動過程提供了可能,讓我們更好的去研究海洋,保護海洋資源。 張勝茂、楊勝龍所著《Argo剖面數據在遠洋金槍魚漁業中的應用》主要講述了Argo觀測點數量的空間分布與變化分析;2001年到2008年Argo觀測點數量的垂直分段;2008年Argo觀測點數量的垂直變化;Argo觀測點數量垂直變化的周期;Argo數據的水平分布與覆蓋率的垂直變化等。
Argo剖面數據在遠洋金槍魚漁業中的應用 內容簡介
國際argo計劃歷時7年,實現了其*初目標,建成3000個浮標組成的argo,規模和覆蓋面遍及全球,每年10萬個剖面(0~2000m水深的海水溫度、鹽度和溶解氧)觀察資料,為我們估算海洋中尺度活動過程提供了可能,讓我們更好的去研究海洋,保護海洋資源。 張勝茂、楊勝龍所著《argo剖面數據在遠洋金槍魚漁業中的應用》主要講述了argo觀測點數量的空間分布與變化分析;2001年到2008年argo觀測點數量的垂直分段;2008年argo觀測點數量的垂直變化;argo觀測點數量垂直變化的周期;argo數據的水平分布與覆蓋率的垂直變化等。
Argo剖面數據在遠洋金槍魚漁業中的應用 目錄
1.1 argo概況
1.2 argo數據研究應用現狀
1.3 漁業應用意義
第2章 argo數據基本情況
2.1 argo數據中心
2.2 數據文件與目錄結構
2.2.1 全球數據中心的文件系統結構
2.2.2 目錄結構
2.3 中國argo實時資料中心argo浮標數據格式
2.3.1 剖面數據文件
2.3.2 元數據文件
2.3.3 質量控制標記
2.4 netcdf文件格式介紹
第3章 argo數據量分析
3.1 welch功率譜估計方法
3.2 argo觀測剖面數據量的時間變化與周期分析
3.2.1 研究資料與方法
3.2.2 結果與分析
3.2.3 argo數據量的變化分析
3.3 argo觀測點數量的空間分布與變化分析
3.3.1 2001年到2008年argo觀測點數量的垂直分段
3.3.2 2008年argo觀測點數量的垂直變化
3.3.3 argo觀測點數量垂直變化的周期
3.4 argo數據的水平分布與覆蓋率的垂直變化
3.4.1 argo數據水平分布狀況
3.4.2 argo數據水平覆蓋率的垂直變化
3.5 結論
第4章 argo數據庫構建與數據處理
4.1 數據庫管理
4.2 原始數據處理
4.3 數據庫結構圖
4.4 軟件模塊
4.5 數據庫表命名規則
4.5.1 漁區劃分范圍
4.5.2 次表層深度信息數據庫表命名規則
4.5.3 溫躍層命名規則
4.5.4 次表層溫度等值線信息數據庫表命名規則
4.5.5 次表層溫差等值線信息數據庫表命名規則
4.5.6 混合層數據庫表命名規則
4.6 處理流程
第5章 argo數據挖掘
5.1 單個浮標數據挖掘
5.1.1 垂向擬合方法
5.1.2 akima函數代碼
5.1.3 次表層深度信息
5.1.4 次表層溫度信息
5.1.5 溫躍層參數信息
5.1.6 溫差信息
5.1.7 混合層信息
5.2 水平網格化數據挖掘
5.2.1 水平插值方法
5.2.2 太平洋溫度場重構
5.2.3 等深線溫度網格化計算
5.2.4 等溫線深度網格化計算
5.2.5 溫躍層特征參數網格化計算
5.2.6 7~9。c溫差網格化計算
5.2.7 混合層溫差網格化計算
第6章 argo數據在金槍魚漁業資源應用案例
6.1 argo數據在金槍魚漁業資源中的應用背景和意義
6.2 argo浮標數據在遠洋金槍魚漁業資源中的應用
6.2.1 統一時空數據分析平臺
6.2.2 基于柵格數據結構的空間數據存儲和數據挖掘
6.2.3 空間統計分析方法
6.3 金槍魚數據庫構建
6.4 熱帶印度洋大眼金槍魚和黃鰭金槍魚漁場水溫垂直結構的季節變化
6.4.1 分析方法
6.4.2 水溫垂直結構的季節變化
6.4.3 溫躍層上界的季節變化
6.4.4 結論
6.5 熱帶印度洋黃鰭金槍魚漁場時空分布與溫躍層關系
6.5.1 材料與方法
6.5.2 溫躍層上界深度和黃鰭金槍魚漁場時空分布關系
6.5.3 溫躍層下界深度和黃鰭金槍魚漁場時空分布關系
6.5.4 溫躍層上界溫度和黃鰭金槍魚漁場時空分布關系
6.5.5 溫躍層下界溫度和黃鰭金槍魚漁場時空分布關系
6.5.6 黃鰭金槍魚*適溫躍層特征范圍
6.5.7 結論
6.6 熱帶印度洋大眼金槍魚漁場時空分布與溫躍層關系
6.6.1 分析方法
6.6.2 溫躍層上界深度和大眼金槍魚漁場時空分布關系
6.6.3 溫躍層下界深度和大眼金槍魚漁場時空分布關系
6.6.4 溫躍層上界溫度和大眼金槍魚漁場時空分布關系
6.6.5 溫躍層下界溫度和大眼金槍魚漁場時空分布關系
6.6.6 大眼金槍魚*適溫躍層特征范圍
6.6.7 結論
6.7 熱帶印度洋大眼金槍魚垂直分布空間分析
6.7.1 數據分析方法
6.7.2 印度洋大眼金槍魚高漁獲率10。c和16。c等溫線深度
6.7.3 印度洋大眼金槍魚高漁獲率12。c和13。c等溫線深度
6.7.4 印度洋大眼金槍魚適宜垂直分布區間
6.7.5 結論
6.8 中西太平洋鰹魚圍網漁獲量與垂直溫差初步研究
6.8.1 材料與方法
6.8.2 結果
6.9 西太平洋金槍魚圍網
6.9.1 西太平洋金槍魚圍網分析
6.9.2 結論
6.10 熱帶印度洋黃鰭金槍魚垂直分布空間分析
6.10.1 材料與方法
6.10.2 16。c等溫線深度
6.10.3 △8口c等溫線深度
6.10.4 適宜垂直分布區間
6.10.5 討論與分析
參考文獻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