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研究和濱海地震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834937
- 條形碼:9787502834937 ; 978-7-5028-3493-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研究和濱海地震學 本書特色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研究和濱海地震學》是由中國地震局地震科學聯合基金會,上海市地震局聯合資助。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研究和濱海地震學 內容簡介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研究和濱海地震學》在中國地震局地震科學聯合基金會、上海市地震局和地震界各方好友同仁們的資助和關心下,歷時八年,克服經費和其他眾多方面的重重困難,終于得以付印出版,可以說是集體工作成果的結晶。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研究和濱海地震學 目錄
第二章 上海附近海域地質構造和地震活動背景
**節 蘇北南黃;A地質研究
1.蘇北南黃海構造區劃
2.蘇北南黃海地震活動特點
3.蘇北南黃海盆地地質構造特征
4.盆地海陸部分地震活動差異原因分析
第二節 上海附近及海域新構造運動
1.地震構造背景
2.新構造運動的表現
3.新構造分區
4.新構造運動的特點
5.新構造運動與地震活動的關系
第三節 蘇北濱海斷裂查證與評價
1.蘇北濱海斷裂存在依據
2.蘇北濱海斷裂活動性評價
3.蘇北濱海斷裂構造意義
第三章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活動
**節 上海附近海域地震資料評估和1505年地震的再定位與命名
1.上海附近海域地震資料評估
2.1505年地震的再定位與命名
第二節 日本海溝(含部分千島海溝)、琉球與臺灣等地區的地震與上海附近海域地震的關系
1.日本地震概況
2.日本海溝(含部分千島海溝)地震與上海附近海域地震的關系研究
3.日本海溝和部分千島海溝地區與中國大華北地區地震活動的關系
4.日本琉球地區與中國華東地區地震關系的研究結果
5.日本海溝(含部分千島海溝)地震與上海附近海域地震關系研究的其他結果
6.臺灣地區地震與上海附近海域地震的關系
7.不同海域地區地震之間關系的可能解釋
第三節 上海附近海域地震的震源參數和介質參數
1.小震震源參數和介質參數
2.中強地震的震源參數
第四章 海域地震的若干工程問題
**節 上海附近海域的烈度區劃
第二節 近海中強地震的仿真合成
1.用半經驗格林函數法合成中強地震的地震動
2.用相位譜和目標反應譜方法合成中強地震的地震動
第三節 上海沿海地區軟土層的地震波反應
1.表層軟土S波的地震動反應
2.細砂層S波的地震動反應
3.整個軟土層S波的地震動反應
4.軟土覆蓋層地震動反應的意義及其影響
第四節 軟土覆蓋層地震面波的地震動反應及臺灣Ms8地震對上海高層建筑影響的估計
1.軟土覆蓋層對地震動面波的放大作用
2.軟土覆蓋層中地震面波頻譜分析
3.臺灣MS8地震對上海高層建筑影響的估計
第五章 海底地震觀測和濱!Q蟮卣饘W
**節 海底地震觀測方式
1.海底地震儀
2.海底地震觀測方式
第二節 海底地震觀測現狀
1.國際海洋地震臺網(OSN)
2.日本海底地震觀測概況
3.美國海底地震儀的研制、實驗和研究項目
4.俄羅斯(含蘇聯)和其他國家(法國、希臘等)的海底地震觀測和研究
5.中國的海底地震觀測研究
第三節 海底地震觀測展望
1.日本對未來海底地震觀測研究的設想
2.美國21世紀地球科學計劃——觀測研究太平洋與北美板塊邊界帶
3.關于發展我國海底地震觀測的建議和設想
第四節 濱!Q蟮卣饘W
1.濱!Q蟮卣饘W的含義、研究簡史、現狀和展望
2.上海市對濱!Q蟮卣饘W研究的設想
后記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研究和濱海地震學 節選
上構造層由中——上新統鹽城群(Ny)和第四系東臺群(Qd)構成,廣布于蘇北南黃海地區。在盆地陸區*厚達2000m,如海安凹陷所見;在盆地海區上構造層厚度普遍在1200~2000m。三垛運動結束了盆地的斷陷性質,自晚第三紀開始,盆地接受了廣盆式坳陷沉積。 總之,沉積反映了構造,構造控制了沉積,整個新生代的沉積發育反映了盆地的發展從斷陷到坳陷的整個過程;畎枷菔桥璧貎劝枷莸闹饕问,它形成了下第三系沉積的中心,并控制了巖性、巖相和厚度的迅速變化。 (3)新生代構造運動 蘇北南黃海盆地自形成以來共經歷了6次構造運動,即儀征運動、吳堡運動I幕和Ⅱ幕、三垛運動、凡川運動和黃海運動。其中,儀征、吳堡運動I幕和Ⅱ幕為新生代三次主要的構造運動,其規模和影響較大。 儀征運動發生在白堊紀末期,從此揭開了新生代盆地演化發展的序幕。下第三系不整合在白堊系或更老地層之上,如儀征小河口所見。斷面多上陡下緩,南斷北超的箕狀凹陷已初具雛形。這次運動是應力場改變后的初次運動,斷裂褶皺不強烈。 吳堡運動是新生代一次較強的構造運動,這次運動從始新世末開始,一直持續到漸新世早中期。這次運動以斷裂升降活動為主,伴有褶皺運動。吳堡運動是盆地箕狀凹陷發育的全盛時期,使邊界同生斷層下掉,在凹陷的陡坡斷層附近形成逆牽引。這次運動使南部盆地差異升降變大。 三垛運動發生在老第三紀末期,是盆地中喜馬拉雅山旋回另一次重要的構造運動。這次運動使地層抬升遭到剝蝕,并且有規模較大的基性巖漿侵入和玄武巖流噴溢。三垛運動一方面使凹陷邊界大斷裂繼續活動,使箕狀凹陷從形成到發展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又表現出明顯的褶皺和剝蝕作用。三垛運動強度各地不一,盆地東部海區強于西部陸區。 此外,盆地在新第三紀還發生了凡川運動和黃海運動。凡川運動發生在晚第三紀中期,使南部盆地西南部上升,鹽城群一段地層遭受剝蝕,鹽城群二段沉積中心向東部海區轉移。但整個盆地主要表現為下沉和接受披蓋式沉積,盆地已具明顯的坳陷沉積特征。黃海運動發生在晚第三紀末,在北部盆地中部,能見到第四系與上新統鹽城群之間存在的明顯的不整合接觸。 盆地經歷的三次主要構造運動,都受郯廬斷裂右旋而形成的區域水平拉張應力場控制,各箕狀凹陷受每次運動重大影響,使斷陷向坳陷逐漸轉化。 從蘇北南黃海地區喜馬拉雅山旋回構造運動的變化看,從盆地西部陸區到東部海區,在時間上有從老到新、程度上有從弱到強的變化趨勢。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