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重建青年性-第二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43602
- 條形碼:9787301243602 ; 978-7-301-2436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建青年性-第二輯 本書特色
《重建青年性》對八十年代、現實主義、先鋒、民間、知識分子、文化研究、文學史、魯迅、網絡詩歌、學院文學教育等相關學術問題及重要的文學作品、作家(詩人)進行深入探討,并通過這一系列的探討呼喚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的公共意識,倡導在青年文學批評領域重新建構一種基于"永恒批判"態度和共同體關懷的"青年性",以打破現有的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教育領域過度封閉、過于自戀的話語誤區。
重建青年性-第二輯 內容簡介
《重建青年性》展現了作者開拓文學批評新空間的勇氣和銳氣。正如書名“重建青年性”,作者追求文學批評場域的“青年性”,力圖擺脫日漸固化的“純文學”“文學自主性”“學院化”等封閉性話語。對“更具共同體關懷和責任意識的‘公共性’層面”的關注,令其批評觸及嶄新的研究領域。
重建青年性-第二輯 目錄
重建“青年性”——我的批評觀
**輯
"公共性"與啟蒙文學的困局
——重返1980年代文學的啟蒙語境
主體的修復與啟蒙文學的話語困境
——對1980年代前期文學的啟蒙考察
主體游移與啟蒙話語的裂變
——對1980年代中后期文學的啟蒙考察
晦澀:如何成為"障眼法"?
——從"朦朧詩論爭"談起
忠實于我的時刻越來越"多"
——對小海近期創作傾向的考察
"重返80年代的詩歌精神":必要性與可能性
我們應當如何愛國?
——重讀《我愛這土地》
知識者的倦怠之書
——我看《春盡江南》
浮游的守夜人
——從北島《午夜之門》談起
關于政治和諾貝爾文學獎
——文學成就本身并不能使一個作家摘取桂冠
第二輯
大時代的死亡與再生
——1990年代以來的精神困境
回到尼采的質問
——1990年代以來中國歷史意識的癥候
文學的盛筵與羅網
——論1990年代以來文學的"歷史化"傾向
現實的幽靈與歷史的夢魘
——論1990年代以來文學的"現實主義"障礙
"歷史"與"反抗"的意志
——1990年代以來"先鋒"意識的瓦解
"歷史是精神的蒙難"
——對當下文學史思維的思考
從"自投羅網"到文學"憎恨"
——對文化研究思潮的思考
知識分子:過期的死亡宣判
文學,歷史羅網中的死亡掙扎
——關于尼采的讀札
智慧的劫掠與死者的狂歡
——從魯迅說起
學院文學教育二題
第三輯
邊界互滲的生機與險境
——淺談江蘇新世紀詩歌的民間力量兼及民間的困境
空間生產與網絡詩歌的瓶頸
死亡的邊界
亡靈的聲音與晚期的界限
——歐陽江河淺議
關于"介入的詩歌"的談話
孤獨與寂寞之中的創造
——也談當下文學的"可持續寫作"
附錄:“尋找政治”與永恒的批判——何同彬訪談
重建青年性-第二輯 作者簡介
何同彬,任教于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兼任 《揚子江》評論編輯部主任,兩次獲得"長江杯"江蘇文學評論獎三等獎,2012年獲第二屆江蘇省文藝評論獎優秀獎,有評論集《浮游的守夜人》。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