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應對自然-應對氣候變化視野下的生態修復法律制度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051886
- 條形碼:9787562051886 ; 978-7-5620-518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以自然應對自然-應對氣候變化視野下的生態修復法律制度研究 本書特色
談及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無不涉及節能減排、低碳、碳稅等法制建設問題,凡此種種,又無不就此束縛在所謂的普世價值中。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應當片面引證西方所謂的氣候變化普世價值理念來衡量自身法制建設。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我們的價值理念。用發展、用福利,抑或是用財富的平等分配解決環境不公問題,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分擔方式,利用分配正義及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的生態修復法制體系建設,減緩發展中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或許是我們應當選擇的另一條特色道路。《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研究系列·“以自然應對自然”:應對氣候變化視野下的生態修復法律制度研究》的全部目的在于論證這條道路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并為應對氣候變化視野下的生態修復法制體系建設理論探索拋磚引玉。
以自然應對自然-應對氣候變化視野下的生態修復法律制度研究 內容簡介
談及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無不涉及節能減排、低碳、碳稅等法制建設問題,凡此種種,又無不就此束縛在所謂的普世價值中。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應當片面引證西方所謂的氣候變化普世價值理念來衡量自身法制建設。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我們的價值理念。用發展、用福利,抑或是用財富的平等分配解決環境不公問題,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分擔方式,利用分配正義及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的生態修復法制體系建設,減緩發展中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或許是我們應當選擇的另一條特色道路。《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研究系列·“以自然應對自然”:應對氣候變化視野下的生態修復法律制度研究》的全部目的在于論證這條道路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并為應對氣候變化視野下的生態修復法制體系建設理論探索拋磚引玉。
以自然應對自然-應對氣候變化視野下的生態修復法律制度研究 目錄
**章 “以自然應對自然”:應對氣候變化的另一種思考
**節 利用自然應對氣候變化
一、關于氣候變化的模糊認識
二、自然力量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三、與自然同行:人與自然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第二節 通過國內法達到應對氣候變化的目的
一、國內問題: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
二、國內立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選擇
第二章 生態修復:“以自然應對自然”的具體措施
**節 生態修復及其概念明晰
一、生態修復概念諸說
二、生態修復含義辨析
第二節 生態修復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
一、生態修復成為應對氣候變化重要措施的必然性
二、生態修復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實踐措施
三、生態修復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治理措施
第三章 生態修復及其法律制度建設實踐
**節 從采煤塌陷區說起
一、采煤塌陷區概念及其分類
二、問題緣起:采煤塌陷區概況及其現實危害
第二節 典型采煤塌陷城市生態修復案例調研
一、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選取理由
二、淮南市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成功案例與制度建設成果
三、啟發:從應對氣候變化角度看待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
第三節 其他領域的生態修復實踐
一、我國森林生態修復實踐
二、我國水生態修復實踐
三、我國海洋的生態修復
第四章 生態修復法律制度的理論解構
**節 法學研究視角下的生態修復
一、生態修復的社會意義
二、生態修復的法學研究視角
……
第五章 未來生態修復法律制度建設構想
結論
附錄《礦產資源法》修訂中關于礦區生態修復部分的建議稿
參考文獻
致謝
以自然應對自然-應對氣候變化視野下的生態修復法律制度研究 作者簡介
吳鵬,安徽淮南人,法學博士。現任安徽大學法學院講師,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法學分會、中國科學技術法學會、安徽省法學會成員,主要從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研究。2005年于江西理工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2010年畢業于海南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專業,獲法學碩士學位;2013年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師從我國著名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專家王燦發教授。先后參與國家環境保護、水資源、農業等領域立法及研究項目10余項,多次參與地方立法實踐工作。2010~2013年間公開發表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經濟法學術論文17篇,參編書籍3部。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