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為漢族民歌曲調配置四部和聲 版權信息
- ISBN:9787810964890
- 條形碼:9787810964890 ; 978-7-81096-48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為漢族民歌曲調配置四部和聲 本書特色
優美歡樂的漢族民歌,確實讓每個聽到它的人愉悅、欣喜。凄涼哀怨的漢族民歌,又使很多人聽了隨著它而悲傷、心酸。漢族民歌這一民間瑰寶,實在是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繼承、吸收并予以發揚光大。可是,這些悅耳動聽的漢族民歌如果沒有十分恰當、適宜和美妙的和聲來襯托它、渲染它,將會使民歌在表現內容和表達感情上缺少很多東西,損失不少精彩成份,這是非常可惜和遺憾的。楊天錫編著的《為漢族民歌曲調配置四部和聲》作者在自己從事的高等音樂院校的和聲教學工作中,對漢族民歌曲調的和聲進行了一些寫作上的嘗試、探索和教學上的多次實踐。現在我把我獲得的初步的、膚淺的成果呈現在廣大讀者面前,希望它能夠作為大家配置漢族民歌曲調的和聲時的參考與借鑒,能夠給予大家一些啟發和幫助。
為漢族民歌曲調配置四部和聲 內容簡介
優美歡樂的漢族民歌,確實讓每個聽到它的人愉悅、欣喜。凄涼哀怨的漢族民歌,又使很多人聽了隨著它而悲傷、心酸。漢族民歌這一民間瑰寶,實在是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繼承、吸收并予以發揚光大。可是,這些悅耳動聽的漢族民歌如果沒有十分恰當、適宜和美妙的和聲來襯托它、渲染它,將會使民歌在表現內容和表達感情上缺少很多東西,損失不少精彩成份,這是非常可惜和遺憾的。 漢族民歌曲調的和聲很不容易處理,原因是:它和音樂界從事作曲的人們所學習過的西洋傳統和聲學中古典派和浪漫派的和聲有很大的不同。從事作曲的人們在創作中為風格及旋法迥然不同的漢族民歌曲調配和聲時,只能辯證地吸收、消化并借鑒那些西歐的和聲(包括它的音響、和弦連接的規律、聲部進行的方法等),而絕對不能把它原樣照搬。從事作曲的人們在為漢族民歌曲調配和聲吋,當然更不能丟失該民歌曲調所特有的漢族音樂文化的調式特點、風格特色以及音樂內容的表現。
為漢族民歌曲調配置四部和聲 目錄
為漢族民歌曲調配置四部和聲 作者簡介
楊天錫,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西安音樂學院教授。楊天錫生于上海的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自幼酷愛音樂,七八歲已能為教會唱詩班彈伴奏。從小學到高中在教會學校讀書,高中畢業考入東吳大學物理系,隨后又考入燕京大學音樂系學習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北京解放合并到中央音樂學院),1955年畢業。同年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大西北,分配到“西北藝術學校音樂部”(西安音樂學院前身)。1956年被選派到中央音樂學院專家班,師從蘇聯專家古洛夫學習,1958年結業返校。1962年調入陜西省歌舞劇院工作,1965年調入延安歌舞團工作,1969年被下放到黃陵農村勞動改造。1983年調回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任教。 楊天錫教授在歐洲傳統和聲教學中能因材施教,具有創新性的教學理念,特別是對調式和聲體系有深入的研究,在教學中注重實用性、理論性和系統性,貫徹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為社會培養了許多優秀音樂人才。 創作和編配的作品有獨幕劇、大合唱、廣播劇等。學術專著有《為漢族民歌曲調配置四部和聲》、《漢族民歌曲調譜例60首》;學術論文有《關于漢族民歌曲調應用三度疊置和弦結構的功能和聲的探索》。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