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骨科軟組織治療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170035
- 條形碼:9787533170035 ; 978-7-5331-700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創傷骨科軟組織治療手冊 本書特色
《創傷骨科軟組織治療手冊》的內容是關于四肢軟組織創傷的處理,其目的在于為大家提供一個基礎背景及基本理論,以及專家處理軟組織損傷,特別是皮膚損傷的經驗。只有通過正確清創,利用健康有活力的軟組織覆蓋創面,才能確保肢體抵抗內在和外在的感染。同樣,骨折也只能在可靠的軟組織條件下才能愈合。
創傷骨科軟組織治療手冊 內容簡介
《創傷骨科軟組織治療手冊》**章是軟組織處理原則,主要介紹骨與軟組織的解剖以及它們受損后的愈合過程,損傷機制;以及損傷的評估與分類,治療模式、機制、損傷和軟組織處理的原則、損傷的分類。然后重點介紹創面的治療策略以及傷口的穩定和處理。在接下來的章節里,討論了創面閉合的原則及手術技術,包括常用的局部皮瓣和帶蒂皮瓣。關于游離皮瓣和其他一些非常用技術也在《創傷骨科軟組織治療手冊》中提及,但未作詳細描述,因為這些內容是本領域專家理應掌握的知識。*后我們還介紹了術后護理以及并發癥的危害和處理。
創傷骨科軟組織治療手冊 目錄
1 軟組織處理原則1.1 正確處理軟組織的重要性1.2 術前準備1.2.1 皮膚準備1.2.2 止血帶的使用1.2.3 切口設計1.3 術中原則1.3.1 器械選擇1.3.2 器械操作1.3.3 止血1.3.4 手術野止血參考文獻2 軟組織與骨骼基本解剖原則和功能2.1 解剖概述2.2 筋膜系統:結締組織系統2.2.1 引言2.2.2 血管軸和來源血管2.2.3 血管分布2.2.4 血管叢2.2.5 微循環2.2.6 靜脈回流系統2.2.7 神經支配2.3 皮膚和皮下組織2.3.1 皮膚結構2.3.2 臨床意義2.4 肌腱和肌肉2.5 骨2.5.1 骨組成2.5.2 骨膜血供2.5.3 骨內膜血供2.6 血管解剖的局部變異2.6.1 概論2.6.2 頭頸部2.6.3 軀干2.6.4 上肢2.6.5 下肢參考文獻3 軟組織損傷的機制3.1 鈍性創傷3.1.1 引言3.1.2 直接創傷3.1.3 擠壓傷3.2 穿透傷3.2.1 引言3.2.2 彈道傷3.2.3 病理生理3.2.4 武器傷的特點3.2.5 爆炸傷3.3 剪切傷3.3.1 引言3.3.2 閉合脫套傷3.3.3 開放脫套傷3.3.4 張力性水皰參考文獻4 軟組織與骨的愈合4.1 皮膚與皮下組織4.1.1 組織對創傷的初期反應概述4.1.2 傷口愈合分期4.2 肌肉和肌腱4.2.1 肌肉的愈合4.2.2 肌腱的愈合4.3 骨4.3.1 正常骨愈合的分期4.3.2 一期愈合與二期愈合4.4 影響愈合的因素4.4.1 概述4.4.2 全身因素4.4.3 局部因素參考文獻5 軟組織損傷的術前評估與分型5.1 軟組織損傷的術前評估5.1.1 評估的基本原則5.1.2 外傷史的評估5.1.3 損傷和組織活性的臨床評估5.1.4 外傷和組織活性的非臨床評估5.1.5 損傷的記錄5.2 分級系統5.2.1 概述5.2.2 Gustilo-Anderson分級5.2.3 Hanover骨折量表(HFS)5.2.4 AO軟組織分級5.2.5 國際紅十字會戰傷分級5.3 保肢——優缺點5.3.1 概述5.3.2 上肢5.3.3 下肢參考文獻6 治療策略6.1 急診處理6.1.1 引言6.1.2 急診室組織結構6.1.3 創傷患者的一般處理6.1.4 創傷診室清創和沖洗6.1.5 細菌培養、抗生素和破傷風抗毒素的作用6.1.6 傷口包扎6.2 多學科決策制訂和分期處理6.2.1 引言6.2.2 創傷/骨科醫師的作用6.2.3 修復重建外科醫師的作用6.2.4 危險肢體的決策6.2.5 治療步驟分期參考文獻7 傷口的穩定7.1 清創原則7.1.1 引言7.1.2 組織活力的評估7.1.3 清創技術7.1.4 小結7.2 沖洗技術7.2.1 沖洗的時機和目的7.2.2 沖洗容量7.2.3 抗生素沖洗7.2.4 加壓沖洗7.2.5 小結7.3 骨折固定7.3.1 骨折固定的原理和作用7.3.2 骨折固定的方法7.3.3 小結參考文獻8 傷口閉合和覆蓋原則8.1 臨床決策原則8.1.1 傷口處理的歷史背景8.1.2 患者和傷口情況的評估8.1.3 術前計劃和手術時機選擇8.1.4 手術原則8.1.5 結果分析8.2 重建的目的8.2.1 引言8.2.2 線性概念與新的模塊方法參考文獻9 傷口護理9.1 敷料9.1.1 傷口包扎的目的9.1.2 傳統敷料9.1.3 現代敷料9.1.4 抗微生物敷料9.1.5 止血敷料9.1.6 生物敷料9.2 局部抗生素治療9.2.1 不可吸收抗生素珠鏈治療9.2.2 可吸收的抗生素珠鏈治療9.3 傷口負壓治療9.3.1 基本生理學概念9.3.2 適應證和禁忌證9.3.3 傷口處理9.4 替代方法9.4.1 膠體敷料9.4.2 蛆蟲清創療法9.4.3 其他方法參考文獻10 傷口的關閉與覆蓋技術10.1 一期和二期傷口關閉10.1.1 引言10.1.2 一期傷口關閉10.1.3 二期關閉10.2 皮膚移植及其替代物——原則10.2.1 引言10.2.2 植入10.2.3 中厚植皮10.2.4 全厚植皮10.2.5 皮膚替代品10.2.6 脫套傷皮膚的皮膚移植10.2.7 移植方法及敷料包扎10.2.8 術后護理10.3 組織瓣總則10.3.1 組織瓣的定義10.3.2 組織瓣分類10.3.3 損傷區域與組織瓣手術10.3.4 血管的術前評價與組織瓣手術10.3.5 延遲手術10.4 局部皮瓣——原則10.4.1 引言10.4.2 隨意皮瓣10.4.3 軸型皮瓣10.5 區域皮瓣——基本原則和常用組織瓣介紹10.5.1 引言10.5.2 筋膜皮瓣10.5.3 肌瓣10.6 游離皮瓣——原則10.6.1 歷史10.6.2 游離皮瓣手術的基本考慮因素10.6.3 游離皮瓣的適應證和種類10.6.4 游離皮瓣供區后遺癥10.7 術后處理10.7.1 引言10.7.2 術后傷口的即時護理10.7.3 患者的活動和負重10.7.4 皮瓣覆蓋后的二期手術參考文獻11 并發癥11.1 創傷相關并發癥11.1.1 引言11.1.2 骨筋膜室綜合征11.1.3 橫紋肌溶解癥11.1.4 神經損傷11.2 清創不完全的并發癥11.2.1 引言11.2.2 淺表感染11.2.3 深部感染11.2.4 氣性壞疽11.2.5 清創后的功能重建11.3 軟組織覆蓋相關并發癥11.3.1 一期關閉傷口的并發癥11.3.2 皮膚移植的并發癥11.3.3 皮瓣相關并發癥11.4 術后粘連及瘢痕攣縮11.4.1 引言11.4.2 皮膚移植物及皮瓣粘連11.4.3 瘢痕異常增生以及瘢痕攣縮參考文獻12 病例12.1 技術等級Ⅰ:病例112.2 技術等級Ⅰ:病例212.3 技術水平Ⅰ:病例312.4 技術等級Ⅰ:病例412.5 技術等級Ⅰ:病例512.6 技術等級Ⅱ:病例112.7 技術等級Ⅱ:病例212.8 技術等級Ⅱ:病例312.9 技術等級Ⅱ:病例412.10 技術等級Ⅱ:病例512.11 技術等級Ⅱ:病例612.12 技術等級Ⅲ:病例112.13 技術等級Ⅲ:病例212.14 技術等級Ⅲ:病例312.15 技術等級Ⅲ:病例412.16 技術等級Ⅲ:病例512.17 技術等級Ⅳ:病例112.18 技術等級Ⅳ:病例212.19 技術等級Ⅳ:病例312.20 技術等級Ⅳ:病例4附錄
展開全部
創傷骨科軟組織治療手冊 節選
《創傷骨科軟組織治療手冊》的內容是關于四肢軟組織創傷的處理,其目的在于為大家提供一個基礎背景及基本理論,以及專家處理軟組織損傷,特別是皮膚損傷的經驗。只有通過正確清創,利用健康有活力的軟組織覆蓋創面,才能確保肢體抵抗內在和外在的感染。同樣,骨折也只能在可靠的軟組織條件下才能愈合。
創傷骨科軟組織治療手冊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伏特加(David A Volgas) (德國)哈德(Yves Harder) 譯者:柴益民 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