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文以鑄兵-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資源分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26593
- 條形碼:9787010126593 ; 978-7-01-01265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以鑄兵-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資源分析 本書特色
郭鳳海編著的《文以鑄兵--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資源分析》主要是從“社會支撐結構──文化作用機制──軍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資源”這一邏輯架構出發,結合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的結構變動,結合傳統社會“大傳統”顯學體系與“小傳統”日常文化生活運行的互動關系,提出了“文化共創結構”這一新的解釋學模式,對傳統文化與軍事現代化的多重關聯進行了多視角的分析與綜合,對與此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作出了前瞻性的文化判斷。本書在考察中國傳統文化與軍事現代化的關聯性、傳統文化作用于軍事現代化的機制和途徑的基礎上,分別探討了傳統文化的三大基本觀念──國家觀、安全觀和生死觀的基本內涵和歷史取向,它們對中國軍事發展和軍事現代化的影響,以及由此得出的帶啟示性認識。
文以鑄兵-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資源分析 內容簡介
郭鳳海編著的《文以鑄兵--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資源分析》主要是從“社會支撐結構──文化作用機制──軍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資源”這一邏輯架構出發,結合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的結構變動,結合傳統社會“大傳統”顯學體系與“小傳統”日常文化生活運行的互動關系,提出了“文化共創結構”這一新的解釋學模式,對傳統文化與軍事現代化的多重關聯進行了多視角的分析與綜合,對與此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作出了前瞻性的文化判斷。本書在考察中國傳統文化與軍事現代化的關聯性、傳統文化作用于軍事現代化的機制和途徑的基礎上,分別探討了傳統文化的三大基本觀念──國家觀、安全觀和生死觀的基本內涵和歷史取向,它們對中國軍事發展和軍事現代化的影響,以及由此得出的帶啟示性認識。
文以鑄兵-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資源分析 目錄
自序 導論 一、研究的主要問題 二、軍事現代化研究的文化視野 三、研究方法、基本思路與主要創新點 **部分 傳統文化影響軍事現代化的內在機理與途徑 **章 中國文化現代化是軍事現代化的重要前提 一、文化與軍事發展的內在關聯 (一)文化貫通于軍事的全過程 (二)傳統文化對軍事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二、傳統文化影響軍事現代化的特征 (一)傳統文化作用于軍事的客觀必然性 (二)傳統文化對軍事的影響具有雙重性 三、中國軍事現代化呼喚文化現代化 (一)關于文化現代化 (二)軍事現代化呼喚文化現代化 第二章 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軍事現代化的基本途徑 一、社會原型結構與傳統文化的內在機制 (一)中國傳統社會原型結構與文化演進機制 (二)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延續與傳承機制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機制 二、傳統文化作用于軍事現代化的主要方式 (一)傳統文化作為影響軍事現代化的文化環境 (二)傳統文化作用于軍事現代化的內在要素 三、傳統文化作用于軍事現代化的基本環節 (一)通過國家觀、安全觀、軍事觀作用于軍事現代化 (二)通過影響大眾日常生活作用于軍事現代化 (三)通過影響軍事文化作用于軍事現代化 第二部分 傳統國家觀、安全觀、生死觀與軍事現代化 第三章 中國傳統國家觀及其對軍事現代化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社會上層統治者“三位一體”的國家觀 (一)天人觀與傳統國家觀中的王權觀 (二)天下觀與傳統國家觀中的王朝觀 (三)家國同構與傳統國家觀中的治世觀 二、“家一國”的斷裂與“忠君一愛國”主義的悲歌 (一)“事實中國”的存在:傳統國家觀的“隱性內涵” (二)“江山社稷”的安全:傳統國家觀的顯性政治取向 (三)“忠君愛國”的悲歌:傳統國家觀的嬗變及其終結 三、在克服傳統國家觀消極因素的基礎上發掘積極因素 (一)“中國意識”的覺醒與現代民族國家觀的形成 (二)在克服傳統國家觀消極因素基礎上發掘積極因素 第四章 中國傳統安全觀及其對軍事現代化的影響 一、“王霸之辨”與傳統安全觀的王道傳統 (一)春秋戰國是富國強兵、霸道盛行的時代 (二)霸道至于極端與先秦儒家“王霸之辨” (三)秦漢時期文化大轉折與王道傳統的形成 二、傳統王道安全觀“四重四輕”的基本取向 (一)重內輕外 (二)重和輕戰 (三)重德輕力 (四)重道輕器 三、歷史的延伸:傳統安全觀的現實影響及啟示 (一)內部穩定是國家安全的前提,但外部問題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維護和平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條件,但國家安全不能單純依靠和平手段 (三)講道義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助力,但富國強軍則是國家安全的基本途徑 第五章 中國傳統生死觀及其對軍事現代化的影響 一、傳統生死觀的基本內涵及其歷史嬗變 (一)生死觀本質上是一種人生價值觀 (二)生死價值與“事功一尚武”精神 (三)“科舉取仕”與生死價值的轉向 二、“內圣外王”之路與民族精神的畸變 (一)“內圣”與“外王”價值的斷裂 (二)“名的高揚”與國民精神的衰變 (三)“重文輕武”與尚武精神的弱化 三、傳統生死觀的現實危機、超越與反思 (一)揚棄傳統國民性格仍然是艱巨的時代課題 (二)在張揚現代理性價值中超越傳統實用理性 (三)復興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第三部分 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資源反思與整合 第六章 全面反思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資源 一、大傳統和小傳統文化反思 (一)關于大傳統文化體系的反思 (二)關于小傳統文化生活的反思 (三)關于傳統文化優秀成分的反思 二、中國文化現代化問題反思 (一)近現代文化現代化進程與效果 (二)文化現代化依然面臨三大問題 (三)確立中國文化轉型的三大指向 三、文化轉型與軍事現代化反思 (一)文化現代化與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二)文化現代化成為實現富國強軍的迫切要求 (三)以文化現代化釋放軍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資源 第七章 全面整合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資源 一、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整合 (一)文化資源整合及歷史啟示 (二)傳統文化資源的體系整合 (三)傳統文化資源的要素整合 二、文化資源整合實現的社會條件 (一)整合實現的經濟條件 (二)整合實現的政治條件 三、文化整合向軍事現代化的延伸 (一)必須考慮傳統文化的作用機制問題 (二)建構傳統文化與軍事現代化的正向關聯 (三)堅持以先進文化引領和推進軍事現代化 結束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文以鑄兵-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資源分析 節選
郭鳳海編著的《文以鑄兵--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資源分析》主要是從“社會支撐結構──文化作用機制──軍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資源”這一邏輯架構出發,結合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的結構變動,結合傳統社會“大傳統”顯學體系與“小傳統”日常文化生活運行的互動關系,提出了“文化共創結構”這一新的解釋學模式,對傳統文化與軍事現代化的多重關聯進行了多視角的分析與綜合,對與此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作出了前瞻性的文化判斷。本書在考察中國傳統文化與軍事現代化的關聯性、傳統文化作用于軍事現代化的機制和途徑的基礎上,分別探討了傳統文化的三大基本觀念──國家觀、安全觀和生死觀的基本內涵和歷史取向,它們對中國軍事發展和軍事現代化的影響,以及由此得出的帶啟示性認識。
文以鑄兵-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資源分析 作者簡介
郭鳳海,國防大學馬列教研部科學社會主義教研室主任,全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大校軍銜。主要從事哲學、文化理論研究。著有個人專著2部,主編或參編著作30余部,論文120余篇,獲國家和軍隊級科研成果獎30余項,其中“五個一工程”獎4項、國家圖書獎2項。被評為國防大學第五屆學科學術帶頭人,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常務理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