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建筑形態演進與科學技術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156351
- 條形碼:9787112156351 ; 978-7-112-1563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建筑形態演進與科學技術發展 本書特色
在歷史長河中,科學技術、建筑技術的發展與建筑形態的演進關系密切。《建筑形態演進與科學技術發展》以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主干,以建筑技術、建筑形態為枝葉,構筑了一幅建筑形態在科學技術的影響下,不斷演進的美妙畫卷。借鑒西方建筑的成功經驗以解決中國建筑健康發展的問題,是本書寫作的根本動機,探尋建筑形態演進的真正動因是本書寫作的目標。 楊濤專著的《建筑形態演進與科學技術發展》可供建筑師、建筑院校師生等閱讀參考。
建筑形態演進與科學技術發展 內容簡介
借鑒西方建筑的成功經驗以解決中國建筑健康發展的問題,是楊濤專著的《建筑形態演進與科學技術發展》寫作的根本動機,探尋建筑形態演進的真正動因是本書寫作的目標。建筑形態演進追隨科學技術進步的規律是建筑風格追隨時代的理論與實踐印證,這值得我們反思150年中國近現代建筑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片面重視形式同題,這一狀況導致我們難以很好地做到建筑的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統一,難以統籌兼顧地把握建筑所涉及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等諸多因素。 在歷史長河中,科學技術、建筑技術的發展與建筑形態的演進關系密切。本書以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主干,以建筑技術、建筑形態為枝葉,構筑了一幅建筑形態在科學技術的影響下,不斷演進的姜妙面卷。
建筑形態演進與科學技術發展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及其意義 1.2 已有研究回顧 1.3 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內容 1.5 創新點 1.6 其他相關問題第2章 相關概念的解讀 2.1 建筑的含義與理解 2.2 建筑形態 2.3 演進的概念與理解 2.4 科學與技術 2.4.1 科學的概念 2.4.2 技術的概念 2.4.3 科學與技術的關系 2.4.4 科學技術與建筑的關系 2.5 建筑技術 2.5.1 建筑材料 2.5.2 建筑結構 2.5.3 建筑設備 2.6 小結第3章 古代科技與建筑形態相對穩定的狀況 3.1 古代埃及的科技與建筑形態 3.2 古代兩河流域的科技與建筑形態 3.3 古代希臘 3.4 古代羅馬 3.5 中世紀歐洲 3.6 小結第4章 近代科技發展引起的古典建筑形態的革命 4.1 近代科學技術 4.1.1 近代科學的發展 4.1.2 近代技術革命 4.2 近代工程師的貢獻和結構科學的發展 4.2.1 工業革命之前建筑結構概況 4.2.2 工業革命之后結構科學的發展 4.2.3 結構計算理論的發展 4.3 近代西方建筑技術與建筑形態的發展 4.3.1 近代前期西方建筑技術與建筑形態的發展 4.3.2 近代中期西方建筑技術與建筑形態 4.3.3近代后期西方建筑技術與建筑形態 4.4小結第5章 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對近代建筑形態的批判 5.1 現代科學技術 5.1.1 數學 5.1.2 物理學 5.1.3 化學 5.1.4 生物學 5.1.5 天文學 5.1.6 地學 5.1.7 系統科學 5.2 現代建筑技術的發展 5.2.1 現代前期(1871~1918年)建筑技術的發展 5.2.2 現代中期(1918~1945年)建筑技術的發展 5.2.3 現代后期(1945年以后)建筑技術的發展 5.3 現代建筑形態對近代建筑形態的批判 5.3.1 現代前期對新建筑的探索 5.3.2 現代中期建筑形態的發展 5.3.3 現代后期建筑形態的發展 5.4 現代主義之后的非理性建筑形態 5.5 小結第6章 當代科學技術引起建筑形態“大爆發” 6.1 當代科學技術 6.1.1 信息技術 6.1.2 生物技術 6.1.3 新材料技術 6.1.4 新能源技術 6.1.5 空間技術 6.1.6 光電子技術與激光技術 6.1.7 傳統產業技術的新進展 6.1.8 海洋資源及海洋技術 6.2 當代建筑技術與建筑形態 6.2.1 計算機技術與建筑形態 6.2.2 參數化設計 6.2.3 數字建構 6.2.4 非線性與復雜性建筑形態 6.3 未來建筑形態發展趨勢 6.3.1 追隨綠色的建筑形態 6.3.2 追隨生態的建筑形態 6.3.3 智能建筑 6.3.4 未來建筑可能性猜想 6.4 小結第7章 中國建筑科技發展與形態演變 7.1 古代中國的科技發展與建筑形態演變 7.1.1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 7.1.2 建筑技術與建筑形態 7.2 近代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與建筑形態演變 7.2.1 近代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 7.2.2 近代中國建筑技術與建筑形態 7.3 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與建筑形態演變 7.3.1 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 7.3.2 現代中國的建筑技術與建筑形態 7.3.3 用科學精神梳理中國當代建筑的亂象 7.4 日本的經驗借鑒 7.4.1 從模仿到創新 7.4.2 西方architecture的日本化 7.5 小結第8章 結語:對中國建筑問題的思考 8.1 中國建筑與西方architecture的差異 8.2 中國當代建筑問題的文化解讀 8.3 風格的來源 8.3.1 “風格”借鑒不可行——理論論證 8.3.2 “風格”借鑒不可行——實踐印證參考文獻后記
建筑形態演進與科學技術發展 作者簡介
楊濤,山東招遠人。1991年7月畢業于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建筑系,建筑學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96年7月畢業于天津大學建筑系,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12年1月畢業于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歷史與理論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曾先后任教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環境藝術系和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建筑系。現為青島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