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電子信息工程概論-(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1212048
- 條形碼:9787121212048 ; 978-7-121-2120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子信息工程概論-(第2版) 本書特色
《電子信息工程概論(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編著者楊杰。 本書是針對剛入大學校門的信息類專業新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導論課程和非信息類專業的學生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程而編寫的。為了使新生對信息科學技術領域所包含的各個學科、各個領域有一個整體的、較為全面的了解,對信息科學技術各個主要學科方向的發展歷史、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等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使學生對電子技術、傳感技術、信號處理技術、通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概念,作者在總結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編寫了本書。
電子信息工程概論-(第2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第1版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和完善。內容主要包括電子信息技術發展史、傳感器技術、電子技術基礎、信號的分析及處理技術、信息傳輸技術、信息交換及網絡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自動控制系統;另外,還介紹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所包含的下一代通信網絡、物聯網、三網融合、新型平板顯示、高性能集成電路和以云計算為代表的高端軟件等內容;*后,介紹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與人才素質要求。
電子信息工程概論-(第2版) 目錄
第1章 電子信息技術發展史
1.1 電的發現與發展
1.1.1 電的發現
1.1.2 電的效應
1.1.3 歐姆定理實驗
1.1.4 電磁波的發現
1.2 電子線路元件的發展
1.2.1 電子的發現
1.2.2 電子管
1.2.3 晶體管
1.2.4 集成電路
1.3 通信技術的發展
1.3.1 早期通信方式
1.3.2 近代通信技術
1.3.3 現代通信技術
1.3.4 通信技術發展方向
1.4 計算機的發展
1.4.1 機械計算機的發明
1.4.2 電子計算機誕生
1.4.3 晶體管計算機的發展
1.4.4 集成電路計算機的發展
1.4.5 電子計算機智能化趨勢
1.5 自動控制理論的發展
1.5.1 經典(自動)控制理論
1.5.2 現代控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1.5.3 控制理論幾個重要分支
本章結束語
第2章 傳感器技術
2.1 傳感器基礎
2.1.1 傳感器的基本概念
2.1.2 傳感器的作用
2.1.3 傳感器的分類
2.2 傳感器的數學模型
2.2.1 靜態模型
2.2.2 動態模型
2.3 傳感器的基本特性
2.3.1 靜態特性
2.3.2 動態特性
2.4 傳感器的應用
2.4.1 力傳感器
2.4.2 磁電式傳感器
2.4.3 溫度傳感器
2.4.4 光傳感器
2.4.5 紅外線傳感器
2.4.6 生物傳感器
2.4.7 汽車導航
2.5 傳感器的發展趨勢
本章結束語
第3章 電子技術基礎
3.1 電路基礎
3.1.1 電路和電路模型
3.1.2 基爾霍夫定律
3.1.3 電路中的常用定理
3.2 模擬電子線路技術
3.2.1 pn結工作原理
3.2.2 半導體二極管
3.2.3 半導體三極管
3.2.4 場效應管
3.2.5 模擬電子電路的基礎應用
3.3 數字電路技術
3.3.1 數字電路的基本概念與特征
3.3.2 數字電路分類
3.3.3 基本邏輯電路
3.3.4 數字電路的應用
3.4 集成電路技術
3.4.1 集成電路的分類
3.4.2 集成電路設計流程
3.4.3 集成電路芯片制造工藝
3.5 微電子系統設計
3.5.1 設計方法分類
3.5.2 門陣列
3.5.3 可編程陣列邏輯(pal)
3.5.4 通用陣列邏輯(gal)
3.5.5 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
3.5.6 專用集成電路(asic)
3.5.7 片上系統(soc)設計
本章結束語
第4章 信號的分析及處理技術
4.1 信號分析基礎
4.1.1 信號的定義與描述
4.1.2 信號分析和處理的目的及方法
4.1.3 信號的分類
4.1.4 典型信號及其基本特性
4.1.5 系統的概念
4.1.6 系統的分類
4.2 語音信號處理
4.2.1 語音信號處理的基本內容
4.2.2 語音信號處理的應用及發展方向
4.3 數字圖像處理
4.3.1 數字圖像處理的基本內容
4.3.2 數字圖像處理的特點
4.3.3 數字圖像處理的應用
4.4 盲信號處理
4.4.1 盲源分離的方法
4.4.2 盲源分離的應用
4.5 計算機視覺
4.5.1 計算機視覺的基本研究內容
4.5.2 計算機視覺的應用
4.5.3 計算機視覺的挑戰及發展方向
本章結束語
第5章 信息傳輸技術
5.1 信息傳輸基礎
5.1.1 通信的定義
5.1.2 通信系統一般模型
5.1.3 通信系統分類
5.1.4 多路復用技術
5.2 信號的編碼與解碼
5.2.1 信源編碼
5.2.2 信道編碼
5.3 信號的調制與解調
5.3.1 調制與解調
5.3.2 模擬調制
5.3.3 數字調制
5.4 信號的傳輸通道
5.4.1 有線傳輸
5.4.2 無線傳輸
本章結束語
第6章 信息交換及網絡技術
6.1 信息交換基礎
6.2 信息交換方式
6.2.1 電路交換
6.2.2 報文交換
6.2.3 分組交換
6.2.4 atm交換
6.2.5 光交換
6.3 計算機網絡
6.3.1 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組成
6.3.2 計算機網絡分類
6.4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6.4.1 網絡中數據的傳遞過程
6.4.2 osi參考模型
6.5 局域網和廣域網
6.6 網絡的硬件設備
6.6.1 主體設備
6.6.2 連接設備
6.6.3 網絡軟件系統
6.7 局域網架構
本章結束語
第7章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7.1 計算機科學基礎
7.2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結構
7.2.1 計算機的硬件系統
7.2.2 計算機的軟件系統
7.2.3 計算機的主要性能指標
7.3 軟件工程
7.3.1 軟件的發展
7.3.2 軟件危機
7.3.3 軟件工程的概念
7.3.4 軟件工程的三要素
7.3.5 軟件生命周期
7.4 計算機應用技術
7.4.1 指令系統
7.4.2 計算機語言
7.4.3 計算機操作系統
7.4.4 計算機的應用領域
7.5 未來計算機的發展
本章結束語
第8章 自動控制技術
8.1 自動控制系統基礎
8.1.1 自動控制的基本方法
8.1.2 自動控制系統的設計流程
8.2 自動控制系統的分類
8.2.1 按輸入信號特征分類
8.2.2 按所使用的數學方法分類
8.3 自動控制理論的研究內容及方法
8.3.1 研究內容
8.3.2 研究方法
8.4 自動控制系統的性能指標
8.4.1 系統的穩定性
8.4.2 系統的穩態性能指標
8.4.3 系統的動態性能指標
8.5 自動控制技術的應用
本章結束語
第9章 新一代信息技術
9.1 概述
9.2 下一代通信網絡
9.3 物聯網技術
9.4 三網融合
9.5 新型平板顯示技術
9.6 高性能集成電路技術
9.7 云計算及服務
9.8 3d打印技術
9.9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
本章結束語
第10章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與人才素質要求
10.1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歷史演變
10.2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科內涵
10.3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
10.3.1 培養目標
10.3.2 培養要求
10.3.3 學科與方向
10.4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
10.4.1 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
10.4.2 基礎知識體系及內容
10.4.3 主要課程
10.4.4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10.4.5 與相近專業的關系
10.5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對所培養人才的素質要求
10.6 高等院校的教學計劃
10.6.1 高等院校的培養任務
10.6.2 高等院校的教學特點
本章結束語
參考文獻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