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390008
- 條形碼:9787111390008 ; 978-7-111-3900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材料力學 本書特色
原方等編著的《材料力學》是以教育部“力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為依據,考慮學科整合與發展需要,在國家級教學團隊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參考國內外多種優秀教材編寫而成的。 全書涵蓋了材料力學的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桿件的內力及內力圖、軸向拉伸和壓縮、扭轉、彎曲應力、彎曲變形、應力狀態與強度理論、組合變形、壓桿穩定、能量法、動荷載、交變應力與疲勞損傷等,具有較大的專業覆蓋面,可滿足不同學時課程的需要。
材料力學 內容簡介
原方等編著的《材料力學》主要介紹材料力學的基礎理論及其應用。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桿件的內力及內力圖、軸向拉伸和壓縮,扭轉,彎曲應力,彎曲變形,應力狀態和強度理論,組合變形,壓桿穩定,能量法,動荷載,交變應力與疲勞損傷等。
《材料力學》可作為工科院校土木工程、機械工程、材料工程等專業本科生的材料力學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作為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材料力學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材料力學的任務 1.2 變形固體及其基本假設 1.3 外力 1.4 內力與應力 1.5 變形與應變 1.6 桿件變形的基本形式 思考題 第2章 桿件的內力及內力圖 2.1 拉(壓)桿的內力——軸力 2.2 梁的內力及內力圖 2.3 平面剛架和曲桿的內力及內力圖 思考題 習題 第3章 軸向拉伸和壓縮 3.1 軸向拉伸和壓縮的實例和概念 3.2 軸向拉(壓)時的應力 3.3 軸向拉(壓)桿的變形 3.4 軸向拉(壓)桿的應變能 3.5 材料在拉伸和壓縮時的力學性能 3.6 安全因數和強度計算 3.7 應力集中的概念 3.8 連接件的實用計算法 思考題 習題 第4章 扭轉 4.1 扭轉的實例和概念 4.2 外力偶矩的計算 4.3 軸的內力——扭矩 4.4 薄壁圓筒的扭轉 4.5 等直圓軸扭轉時的應力 4.6 等直圓軸扭轉時的變形、剛度計算 4.7 等直圓軸扭轉時的應變能 4.8 圓柱形密圈螺旋彈簧的應力和變形 4.9 非圓截面軸扭轉 思考題 習題 第5章 彎曲應力 5.1 彎曲變形的概念和實例 5.2 靜定梁的基本形式 5.3 純彎曲 5.4 純彎曲時的正應力 5.5 梁的正應力強度計算 5.6 彎曲切應力 5.7 梁的切應力強度計算 5.8 提高梁彎曲強度的措施 5.9 非對稱彎曲與彎曲中心的概念 思考題 習題 第6章 彎曲變形 6.1 梁的撓度和轉角 6.2 撓曲線近似微分方程 6.3 積分法求彎曲變形 6.4 疊加法求彎曲變形 6.5 簡單超靜定梁 6.6 梁的剛度條件與合理剛度設計 6.7 彎曲應變能 思考題 習題 第7章 應力狀態和強度理論 7.1 應力狀態的概念和分類 7.2 平面應力狀態分析 7.3 三向應力狀態 7.4 平面應變分析 7.5 廣義胡克定律 7.6 復雜應力狀態下的應變能密度 7.7 強度理論概述 7.8 四種常用強度理論 7.9 莫爾強度理論 思考題 習題 第8章 組合變形 8.1 組合變形的概念與實例 8.2 兩個相互垂直平面內的彎曲組合變形 8.3 拉伸(壓縮)與彎曲組合變形 8.4 彎曲與扭轉組合變形 思考題 習題 第9章 壓桿穩定 9.1 壓桿穩定的概念 9.2 細長壓桿臨界壓力的計算 9.3 歐拉公式的適用范圍與臨界應力 總圖 9.4 壓桿的穩定校核 9.5 提高壓桿穩定性的措施 思考題 習題 第10章 能量法 10.1 概述 10.2 應變能的計算 10.3 應變能的普遍表達式 10.4 互等定理 10.5 卡氏定理 10.6 單位荷載法 10.7 力法求解超靜定問題 思考題 習題 第11章 動荷載 11.1 概述 11.2 動靜法求動應力 11.3 桿件受沖擊時的動應力 11.4 沖擊韌性 思考題 習題 第12章 交變應力與疲勞強度 12.1 交變應力與疲勞失效 12.2 交變應力的循環特征、應力幅和平均應力 12.3 疲勞極限 12.4 交變應力下構件的疲勞強度計算 12.5 提高構件疲勞強度的措施 思考題 習題 附錄 附錄I 平面圖形的幾何性質 思考題 習題 附錄Ⅱ 常見截面的幾何性質 附錄Ⅲ 型鋼表 附錄Ⅳ 簡單荷載作用下梁的撓度和轉角 習題參考答案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材料力學 節選
原方等編著的《材料力學》是以教育部“力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為依據,考慮學科整合與發展需要,在國家級教學團隊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參考國內外多種優秀教材編寫而成的。 全書涵蓋了材料力學的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桿件的內力及內力圖、軸向拉伸和壓縮、扭轉、彎曲應力、彎曲變形、應力狀態與強度理論、組合變形、壓桿穩定、能量法、動荷載、交變應力與疲勞損傷等,具有較大的專業覆蓋面,可滿足不同學時課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