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的畫像(8-9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42279
- 條形碼:9787020142279 ; 978-7-02-014227-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位女士的畫像(8-9品) 本書特色
◎亨利•詹姆斯在小說史上的地位,便如同莎士比亞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一般獨一無二。
◎開創19世紀西方心理現實主義小說先河的文學藝術大師,生前三度(1911年、1912年、191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2004年戴維•洛奇《作者,作者》、科爾姆•托賓《大師》、阿蘭•霍林赫斯特《美麗曲線》集體致敬的對象,因為這三部小說的問世,2004年被稱為“亨利•詹姆斯年”。
◎李和慶、吳建國教授主編,李維屏教授作序推薦,2020年全新譯本,更加符合現代讀者閱讀口味。
◎經典代表作《一位女士的畫像》多次改編美劇電影,著名影星妮可·基德曼曾出演女主伊莎貝爾。
亨利·詹姆斯,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語世界*重要的文學大師,西方小說傳統的終結者,約瑟夫·康拉德、T.S.艾略特、博爾赫斯、卡爾維諾、約瑟夫·海勒、格雷厄姆·格林、羅伯-格里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戴維·洛奇、科爾姆·托賓等眾多作家一致推崇的作家中的作家。
《一位女士的畫像》是美國文豪亨利·詹姆斯早期創作中深具代表性的經典之作,以繾綣繁復的典雅語言和細密流程的情節編排,描寫了年輕漂亮、活潑開朗、充滿幻想的美國姑娘伊莎貝爾如何面對一系列人生和命運的抉擇。作品展現的依然是詹姆斯歷來所關注的歐美兩地的文化差異和沖突,深刻探究了自由、責任、愛戀、背叛等倫理問題。本作是品鑒亨利·詹姆斯的絕佳途徑。
一位女士的畫像(8-9品) 內容簡介
《一位女士的畫像》是詹姆斯早期創作中*代表意義的經典之作,描寫年輕漂亮、活潑開朗、充滿幻想的美國姑娘伊莎貝爾如何面對愛情、婚姻、人生和命運等一系列抉擇的故事。伊莎貝爾在父親亡故后,被姨媽接到了倫敦,并繼承了一大筆遺產。她先后拒絕了美國富豪卡斯帕·古德伍德和英國勛爵沃伯頓的求婚,卻偏偏看中了僑居意大利的美國“藝術鑒賞家”吉爾伯特·奧斯蒙德,不顧親友的告誡和反對,一意孤行地嫁給了他。但婚后不久她便發現,這場婚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陰謀……
翻譯底本說明:長篇小說《一位女士的畫像》于1880年10月至1881年11月間以連載形式首次發表于英國《麥克米倫雜志》(Macmillan’s Magazine)。1881年6—9月間,亨利·詹姆斯以上述連載版為底本對小說進行了修訂, 隨后將其送交美國霍頓—米夫林出版公司(Houghton,Mifflin and Company)出版單行本,該版本于同年10月推出。一個月后,英國麥克米倫出版公司(Macmillan Co.) 參照美國版單行本推出了該小說的英國版。1907年,亨利·詹姆斯以美國版單行本為底本對這部小說進行了全面修訂, 并將其收入由他本人親自編訂的24卷本小說作品集(即“紐約版”)中出版,該版本與1881 年單行本內容差別較大。
本譯本系從牛津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一位女士的畫像》譯出,其所用底本為1907年“紐約版”,正文前有作者序言。
《一位女士的畫像》是詹姆斯早期創作中*代表意義的經典之作,描寫年輕漂亮、活潑開朗、充滿幻想的美國姑娘伊莎貝爾如何面對愛情、婚姻、人生和命運等一系列抉擇的故事。伊莎貝爾在父親亡故后,被姨媽接到了倫敦,并繼承了一大筆遺產。她先后拒絕了美國富豪卡斯帕·古德伍德和英國勛爵沃伯頓的求婚,卻偏偏看中了僑居意大利的美國“藝術鑒賞家”吉爾伯特·奧斯蒙德,不顧親友的告誡和反對,一意孤行地嫁給了他。但婚后不久她便發現,這場婚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陰謀……
翻譯底本說明:長篇小說《一位女士的畫像》于1880年10月至1881年11月間以連載形式首次發表于英國《麥克米倫雜志》(Macmillan’s Magazine)。1881年6—9月間,亨利·詹姆斯以上述連載版為底本對小說進行了修訂, 隨后將其送交美國霍頓—米夫林出版公司(Houghton,Mifflin and Company)出版單行本,該版本于同年10月推出。一個月后,英國麥克米倫出版公司(Macmillan & Co.) 參照美國版單行本推出了該小說的英國版。1907年,亨利·詹姆斯以美國版單行本為底本對這部小說進行了全面修訂, 并將其收入由他本人親自編訂的24卷本小說作品集(即“紐約版”)中出版,該版本與1881 年單行本內容差別較大。
本譯本系從牛津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一位女士的畫像》譯出,其所用底本為1907年“紐約版”,正文前有作者序言。
叢書介紹:亨利•詹姆斯,歐美現代文學*偉大的小說家之一,開創19世紀西方心理現實主義小說先河的文學藝術大師,T.S.艾略特、博爾赫斯、卡爾維諾、格雷厄姆•格林等偉大作家一致推崇的作家中的作家。“亨利•詹姆斯小說系列”是國內迄今為止規模*的亨利•詹姆斯作品譯介計劃,致力于編選、翻譯詹姆斯寫作生涯不同時期*代表性的小說作品,以集中展現其小說創作的魅力。其中多部(篇)作品系國內首次譯介。
一位女士的畫像(8-9品)一位女士的畫像(8-9品) 前言
序一作者:李維屏(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是現代英美文壇巨匠,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的先驅。這位出生在美國而長期生活在英國的小說家不僅是英美文學從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向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轉折時期一位繼往開來的關鍵人物,而且也是大西洋兩岸文化的解釋者。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詹姆斯的小說創作和批評理論引起了我國學者的高度關注,相關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他那形式完美、風格典雅的作品備受中國廣大讀者的青睞。近日得知吳建國教授與李和慶教授主編的《亨利·詹姆斯小說系列》即將由著名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我感到由衷的高興,便欣然命筆,為選集作序。
一位女士的畫像(8-9品) 相關資料
小說終結于福樓拜和亨利•詹姆斯。——T.S.艾略特 亨利•詹姆斯在小說史上的地位,便如同莎士比亞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一般獨一無二。——格林厄姆•格林 亨利•詹姆斯,美國小說的偉大動力源,小說家的小說家,我們的普魯斯特。——菲利普•羅斯 憑借其作品和力量,亨利·詹姆斯是一位藝術的英雄。——約瑟夫·康拉德在某些情況下,所謂的下午茶聚會應該是生活中愜意的時光了。有些時候,無論你是否飲茶——當然有些人從不——茶會本身就令人歡愉。在我開始講述本書簡單的故事時,腦海里就浮現出那些場合,為這一單純的消遣提供美妙的場景。在一幢古老的英國鄉間住宅的草坪上,擺放著小小的盛宴所需的桌椅茶具等。時值陽光燦爛的夏日午后,正是為曼妙的時刻。午后的一半已經逝去,卻還有許多剩余,而這剩余的部分恰恰美妙絕倫。真正的黃昏幾個小時后才會降臨,夏日強烈的陽光卻已減弱;空氣變得柔和,柔軟厚密的草坪上陰影緩緩拉長。一切都彌漫著尚未到來的悠閑意味,也許這就是人們在這一時刻,享受這一場合的主要原因。下午五點到八點有時會構筑一段小小的永恒,而在現在的情況下,這段空間只能是歡樂的永恒。此刻,在場的幾個人正安靜地享受著這段愉悅的時光,卻并非一般認為熱衷于這一儀式的女性。幾個陰影交錯筆直地投射在平整的草坪上,它們來自于一位老人和兩個年輕人。老人坐在一張寬大的藤椅里,旁邊是一張矮桌,下午茶已經擺放妥當,前面是兩個年輕人,一邊來回踱著步,一邊閑聊。老人的茶杯端在手里,形體碩大,色彩鮮艷,和桌上的其他茶具風格迥異。他面朝著房子,把茶杯長時間地端在胸前,小心地啜飲著。兩位同伴或者已經喝完了茶,或者并不在意這一享受。他們一邊抽著雪茄,一邊漫步。其中一個在經過老人時,不時關切地看看他;老人卻渾然不覺,眼睛凝視著房子華麗的紅色前墻。而聳立在草坪那邊的這座建筑也的確值得老人如此專注的觀賞。在我試圖描述的這幅典型的英國畫卷中,它是富有特色的景物。
它坐落在低矮的山坡上,依山望水,下面是泰晤士河,自四十英里外的倫敦逶迤而來。那是一幢尖角建筑,紅色的磚墻向兩邊延伸,歲月的風霜在它的外觀上極盡所能,卻只是讓它更加優雅。呈現在草坪上的是大片的常春藤,簇擁的煙囪,和掩映在爬墻植物后的窗戶。這幢房屋年代久遠,享有盛名。喝茶的這位老紳士會很樂意地告訴你:它建于愛德華六世時期,曾經恭迎伊麗莎白女王圣駕(她尊貴的身體曾經在一張巨大華麗,堅固笨重的臥床上睡過一夜,這至今仍是臥室的榮耀),克倫威爾戰爭時期遭到嚴重損毀,復辟時期加以修繕和擴建,十八世紀時又改建為另一風格,后落到一位精明的美國銀行家手里,由他細心保護下來。他起初買下它只是因為價錢誘人(當時的情況及其復雜,不容贅述):可心里很是抱怨它的丑陋,古舊和不便;如今,二十年將要過去了,他卻對它產生了一種真正的審美情懷。他熟知它的每一個尖角,而且會告訴你欣賞這些尖角組合的地點和時刻——正值那些形狀各異的尖角的陰影,以的角度,柔和地投射在溫暖褪色的磚墻上。不僅如此,他還能列舉出曾經住在這里的大多數房主和房客,其中還有幾位聲名顯赫,就像我剛剛說的;可是,他在這么講的時候,會不動聲色地讓人相信,房屋近的命運并不亞于它輝煌的過去。俯瞰我們現在所說的這塊草坪的并非房屋的正面,正門在另一面。這里是私密的空間,寬闊的草皮地毯般鋪在平緩的山頂上,好像是室內的華麗裝飾的延伸。高大安靜的橡樹和山毛櫸撒下濃密的陰影,就像掛著天鵝絨的窗簾。帶坐墊的椅子,色彩鮮艷的坐毯,散放在草坪上的書籍和報刊,把這里布置的仿佛一個房間。河流在稍遠的地方,那里地勢開始傾斜,而草坪也可以說到了盡頭。然而,漫步到河邊仍會讓人無比愜意。
在某些情況下,所謂的下午茶聚會應該是生活中愜意的時光了。有些時候,無論你是否飲茶——當然有些人從不——茶會本身就令人歡愉。在我開始講述本書簡單的故事時,腦海里就浮現出那些場合,為這一單純的消遣提供美妙的場景。在一幢古老的英國鄉間住宅的草坪上,擺放著小小的盛宴所需的桌椅茶具等。時值陽光燦爛的夏日午后,正是為曼妙的時刻。午后的一半已經逝去,卻還有許多剩余,而這剩余的部分恰恰美妙絕倫。真正的黃昏幾個小時后才會降臨,夏日強烈的陽光卻已減弱;空氣變得柔和,柔軟厚密的草坪上陰影緩緩拉長。一切都彌漫著尚未到來的悠閑意味,也許這就是人們在這一時刻,享受這一場合的主要原因。下午五點到八點有時會構筑一段小小的永恒,而在現在的情況下,這段空間只能是歡樂的永恒。此刻,在場的幾個人正安靜地享受著這段愉悅的時光,卻并非一般認為熱衷于這一儀式的女性。幾個陰影交錯筆直地投射在平整的草坪上,它們來自于一位老人和兩個年輕人。老人坐在一張寬大的藤椅里,旁邊是一張矮桌,下午茶已經擺放妥當,前面是兩個年輕人,一邊來回踱著步,一邊閑聊。老人的茶杯端在手里,形體碩大,色彩鮮艷,和桌上的其他茶具風格迥異。他面朝著房子,把茶杯長時間地端在胸前,小心地啜飲著。兩位同伴或者已經喝完了茶,或者并不在意這一享受。他們一邊抽著雪茄,一邊漫步。其中一個在經過老人時,不時關切地看看他;老人卻渾然不覺,眼睛凝視著房子華麗的紅色前墻。而聳立在草坪那邊的這座建筑也的確值得老人如此專注的觀賞。在我試圖描述的這幅典型的英國畫卷中,它是富有特色的景物。
它坐落在低矮的山坡上,依山望水,下面是泰晤士河,自四十英里外的倫敦逶迤而來。那是一幢尖角建筑,紅色的磚墻向兩邊延伸,歲月的風霜在它的外觀上極盡所能,卻只是讓它更加優雅。呈現在草坪上的是大片的常春藤,簇擁的煙囪,和掩映在爬墻植物后的窗戶。這幢房屋年代久遠,享有盛名。喝茶的這位老紳士會很樂意地告訴你:它建于愛德華六世時期,曾經恭迎伊麗莎白女王圣駕(她尊貴的身體曾經在一張巨大華麗,堅固笨重的臥床上睡過一夜,這至今仍是臥室的榮耀),克倫威爾戰爭時期遭到嚴重損毀,復辟時期加以修繕和擴建,十八世紀時又改建為另一風格,后落到一位精明的美國銀行家手里,由他細心保護下來。他起初買下它只是因為價錢誘人(當時的情況及其復雜,不容贅述):可心里很是抱怨它的丑陋,古舊和不便;如今,二十年將要過去了,他卻對它產生了一種真正的審美情懷。他熟知它的每一個尖角,而且會告訴你欣賞這些尖角組合的地點和時刻——正值那些形狀各異的尖角的陰影,以的角度,柔和地投射在溫暖褪色的磚墻上。不僅如此,他還能列舉出曾經住在這里的大多數房主和房客,其中還有幾位聲名顯赫,就像我剛剛說的;可是,他在這么講的時候,會不動聲色地讓人相信,房屋近的命運并不亞于它輝煌的過去。俯瞰我們現在所說的這塊草坪的并非房屋的正面,正門在另一面。這里是私密的空間,寬闊的草皮地毯般鋪在平緩的山頂上,好像是室內的華麗裝飾的延伸。高大安靜的橡樹和山毛櫸撒下濃密的陰影,就像掛著天鵝絨的窗簾。帶坐墊的椅子,色彩鮮艷的坐毯,散放在草坪上的書籍和報刊,把這里布置的仿佛一個房間。河流在稍遠的地方,那里地勢開始傾斜,而草坪也可以說到了盡頭。然而,漫步到河邊仍會讓人無比愜意。
坐在茶桌前的老人三十年前從美國來,除了行李,還帶來了一張典型的美國面孔。不僅如此,他的美國面孔還保存得很完好,如果需要,可以完全自信地將它帶回祖國。不過目前,他顯然不大可能再遷徙了。他的人生旅途已經接近終點,目前不過是略事歇息,等待著那永久的安眠。老人的臉狹窄光潔,五官分布勻稱,神態安詳而敏銳。一望而知,這張臉并不富于表情,因此那精明滿足的神態就顯得更像是個優點,好像在說他人生成功,又好像在說他的成功并沒有讓他唯我獨尊,招人嫉妒,反而像失敗一樣不讓人反感。他當然閱歷豐富,可是他瘦長的面頰上漾起的淡淡微笑卻天真質樸,讓他的眼睛散發出幽默的光芒。老人終把那只大茶杯放到了桌子上,動作緩慢,小心翼翼。他衣著整潔,穿著一身質地很好的黑絨衣服,膝蓋上圍著一條大圍巾,雙腳套在厚厚的刺繡拖鞋里。一只漂亮的牧羊犬臥在椅子邊的草地上,目光溫柔地望著主人的臉,而主人柔和的目光則凝望著那儀態威嚴的房屋。一只毛發聳起的小獵犬來回奔忙著,不時瞟一眼另外兩位紳士。
其中一位紳士大約三十五歲,體態勻稱,一張英國面孔就像我剛剛描述的那位老年紳士的臉一樣典型,只不過完全是另一種類型。這是一張英俊的面孔,很引人注目,面色清新坦率,臉上的線條筆直而堅定,一雙灰色的眼睛充滿生氣,下巴上濃密的栗色胡須讓他的臉顯得更加漂亮。他看起來幸運、杰出、不同尋常,散發著經過深厚教養熏陶的快樂氣質,會讓任何看見他的人都不由自主地羨慕他。他穿著帶馬刺的馬靴,好像騎馬走了很長的路途。頭上是一頂白色帽子,看起來有點大,兩只手背在身后,一只漂亮的白色大拳頭里攥著一雙弄臟了的狗皮手套。
他的同伴則是另一種類型。他踱著步,好像在丈量身邊草坪的長度。這人也許會引起人們強烈的好奇心,可不會像另外一個那樣,讓人盲目地渴望處于他的地位。他個子高瘦,體態羸弱;五官很難看,面帶病容,卻別有一種睿智而迷人的氣質。他嘴唇上留著兩撇小胡子,臉上還有絡腮胡,不過亂蓬蓬的,并不美觀。他看起來很聰明,卻一副病魔纏身的樣子——這當然不會是什么幸福的組合。他穿著棕色的天鵝絨夾克,雙手放在口袋里,讓人覺得這是習慣性的動作。他的腿不夠結實,步履蹣跚,搖搖晃晃。我已經說過,每當他經過坐在藤椅里的老人時,就會看他幾眼,這時把這兩張臉加以對照,就不難看出,他們是父子二人。終于,父親接住了兒子的目光,回報給他一個溫和的微笑。
“我很好,”他說。
“喝過茶了嗎?”
“是的,味道不錯。”
“再來點怎么樣?”
老人靜靜地想了想,說,“嗯,還是等等再說吧。”他講話帶著美國口音。
“你冷不冷?”兒子問道。
父親慢騰騰地揉著腿。“哎,我不知道。要能感覺到才能說啊。”
“也許需要有個人替你感覺。”年輕人笑著說。
“哦,要是有人能永遠替我感覺,那就好了!你不能替我感覺嗎,沃伯頓勛爵?”
“哦,好的,很愿意,”那位稱作沃伯頓勛爵的紳士立刻回答說。“看你的樣子,我敢說你現在一定非常舒服。”
“嗯,我想沒錯,在很多方面都是。”老人看看膝蓋上的綠色圍巾,用手把它撫平。“事實是,我已經舒服了這么多年了,我想我已經習慣了,都感覺不到了。”
一位女士的畫像(8-9品) 作者簡介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19世紀繼霍桑、梅爾維爾之后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美國現代小說和小說理論的奠基人,歐美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創作轉型時期重要的小說家和批評家,開創19世紀西方心理現實主義小說先河的文學藝術大師,生前曾三度(1911年、1912年、191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他的主要作品有《一位女士的畫像》《鴿翼》《專使》《金缽記》等長篇小說、《黛西•米勒》《螺絲在擰緊》等中篇小說以及數量眾多的短篇小說,此外他還寫有相當數量的文學評論、游記、傳記和劇本。他的作品聚焦美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文化沖突,對20世紀崛起的現代派及后現代派文學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
1914年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由于不滿美國政府的中立態度,亨利•詹姆斯于次年憤然加入英國國籍。1916年初,英王喬治五世親自授予其功績勛章。同年2月28日,他在倫敦切爾西區病逝,享年73歲。遵照其遺囑,他的骨灰被安葬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公墓,墓碑上銘刻著“亨利•詹姆斯:小說家、英美兩國公民、大西洋兩岸整整一代人的詮釋者”。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