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亨利.詹姆斯短篇小說精選.2(8-9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48707
- 條形碼:9787020148707 ; 978-7-02-014870-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亨利.詹姆斯短篇小說精選.2(8-9品) 內容簡介
《學生》|《活生生的尤物》|《中年歲月》
《地毯上的圖案》|《人間樂土》|《知識樹》
《叢林猛獸》|《茱莉婭•布萊德》|《訪友記》
本書是兩卷本亨利•詹姆斯短篇小說精選集的第二卷,收錄亨利•詹姆斯發表于1891年至1910年間的九篇短篇小說,其中八篇后被詹姆斯收入自己晚年親自編訂的二十四卷本小說作品集(即“紐約版”)中。作為其創作生涯中、晚期頗具影響力的短篇名作,這九篇小說集中體現了亨利•詹姆斯在短篇寫作技法上的持續實驗和創新,而《中年歲月》《地毯上的圖案》《叢林猛獸》諸篇更直抵詹姆斯文學宇宙的隱秘核心。中譯本系從“美國文庫”版亨利•詹姆斯全集譯出,部分篇目系首次在國內翻譯出版。
《學生》|《活生生的尤物》|《中年歲月》
《地毯上的圖案》|《人間樂土》|《知識樹》
《叢林猛獸》|《茱莉婭•布萊德》|《訪友記》
本書是兩卷本亨利•詹姆斯短篇小說精選集的第二卷,收錄亨利•詹姆斯發表于1891年至1910年間的九篇短篇小說,其中八篇后被詹姆斯收入自己晚年親自編訂的二十四卷本小說作品集(即“紐約版”)中。作為其創作生涯中、晚期頗具影響力的短篇名作,這九篇小說集中體現了亨利•詹姆斯在短篇寫作技法上的持續實驗和創新,而《中年歲月》《地毯上的圖案》《叢林猛獸》諸篇更直抵詹姆斯文學宇宙的隱秘核心。中譯本系從“美國文庫”版亨利•詹姆斯全集譯出,部分篇目系首次在國內翻譯出版。
叢書介紹:亨利•詹姆斯,歐美現代文學*偉大的小說家之一,開創19世紀西方心理現實主義小說先河的文學藝術大師,T.S.艾略特、博爾赫斯、卡爾維諾、格雷厄姆•格林等偉大作家一致推崇的作家中的作家。“亨利•詹姆斯小說系列”是國內迄今為止規模*的亨利•詹姆斯作品譯介計劃,致力于編選、翻譯詹姆斯寫作生涯不同時期*代表性的小說作品,以集中展現其小說創作的魅力。其中多部(篇)作品系國內首次譯介。
亨利.詹姆斯短篇小說精選.2(8-9品)亨利.詹姆斯短篇小說精選.2(8-9品) 前言
序一作者:李維屏(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是現代英美文壇巨匠,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的先驅。這位出生在美國而長期生活在英國的小說家不僅是英美文學從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向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轉折時期一位繼往開來的關鍵人物,而且也是大西洋兩岸文化的解釋者。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詹姆斯的小說創作和批評理論引起了我國學者的高度關注,相關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他那形式完美、風格典雅的作品備受中國廣大讀者的青睞。近日得知吳建國教授與李和慶教授主編的《亨利·詹姆斯小說系列》即將由著名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我感到由衷的高興,便欣然命筆,為選集作序。
亨利.詹姆斯短篇小說精選.2(8-9品) 相關資料
小說終結于福樓拜和亨利•詹姆斯。——T.S.艾略特 亨利•詹姆斯在小說史上的地位,便如同莎士比亞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一般獨一無二。——格林厄姆•格林 亨利•詹姆斯,美國小說的偉大動力源,小說家的小說家,我們的普魯斯特。——菲利普•羅斯 如果說有哪一位作家曾書寫過“秘密”,那肯定是亨利•詹姆斯。——《千高原》叢林猛獸
在他們不期而遇的這段時間里,究竟是什么引發了那么一段使他愕然的對話?也許是在他們再續前緣后閑庭漫步時,自己口中無意間蹦出的一些話?但這一點兒也不重要了。就在一兩個小時之前,幾個朋友領著他來到了她所在的這間屋子,還有一部分訪客則前去參加午宴了。他其實也是眾多來訪者之一,不過,在他看來,多虧有那烏泱泱的一群人,自己才能一如既往地被湮沒在人群中。午飯過后,人們陸陸續續散開了,他們本意就是來看看韋瑟恩德莊園的景致,來欣賞繪畫、傳家寶、藝術瑰寶等特色藏品的。這些珍品使得韋瑟恩德莊園頗有了些小名氣。這里有數不清的寬敞、氣派的房間,所以訪客們可以離開人群,自己隨意閑逛;當需要長時間認真思考時,那些寬大的房間也能讓他們沉醉在故弄玄虛的鑒賞和品評中。總有一些人——要么獨自一人,要么成雙結對——在彎著腰檢視某些偏僻角落里的展品,手掌撐在膝蓋上,他們一個勁兒地直點頭,仿佛是在證明自己捕捉到了某種令人興奮的氣息。當兩個人湊在一起時,他們那貌似心醉神迷的討論聲便交織在一起,但也有可能兩人同時陷入了更具意蘊的沉思之中。在馬切爾看來,此情此景簡直就像過度炒作的大促銷的前夕,既可激發起人們的占有欲,也能迅速澆滅這股熱情。在韋瑟恩德莊園,占有欲者的美夢應當是、也的確是狂熱不羈的;約翰•馬切爾置身其中,只覺得自己既為那些太懂行的訪客擔憂不已,又替那些不懂行的捏一把汗。一個個寬敞的大房間使他腦海中涌入了許多詩歌和歷史典故,他需要避開人群閑逛一會兒,好讓自己更真切地去感受它們;他那么做時,并不像某些同伴那樣一臉的貪婪,活像一只正在嗅聞櫥柜的狗,但也就在他那么做時,事情立馬朝著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了。
叢林猛獸
在他們不期而遇的這段時間里,究竟是什么引發了那么一段使他愕然的對話?也許是在他們再續前緣后閑庭漫步時,自己口中無意間蹦出的一些話?但這一點兒也不重要了。就在一兩個小時之前,幾個朋友領著他來到了她所在的這間屋子,還有一部分訪客則前去參加午宴了。他其實也是眾多來訪者之一,不過,在他看來,多虧有那烏泱泱的一群人,自己才能一如既往地被湮沒在人群中。午飯過后,人們陸陸續續散開了,他們本意就是來看看韋瑟恩德莊園的景致,來欣賞繪畫、傳家寶、藝術瑰寶等特色藏品的。這些珍品使得韋瑟恩德莊園頗有了些小名氣。這里有數不清的寬敞、氣派的房間,所以訪客們可以離開人群,自己隨意閑逛;當需要長時間認真思考時,那些寬大的房間也能讓他們沉醉在故弄玄虛的鑒賞和品評中。總有一些人——要么獨自一人,要么成雙結對——在彎著腰檢視某些偏僻角落里的展品,手掌撐在膝蓋上,他們一個勁兒地直點頭,仿佛是在證明自己捕捉到了某種令人興奮的氣息。當兩個人湊在一起時,他們那貌似心醉神迷的討論聲便交織在一起,但也有可能兩人同時陷入了更具意蘊的沉思之中。在馬切爾看來,此情此景簡直就像過度炒作的大促銷的前夕,既可激發起人們的占有欲,也能迅速澆滅這股熱情。在韋瑟恩德莊園,占有欲者的美夢應當是、也的確是狂熱不羈的;約翰•馬切爾置身其中,只覺得自己既為那些太懂行的訪客擔憂不已,又替那些不懂行的捏一把汗。一個個寬敞的大房間使他腦海中涌入了許多詩歌和歷史典故,他需要避開人群閑逛一會兒,好讓自己更真切地去感受它們;他那么做時,并不像某些同伴那樣一臉的貪婪,活像一只正在嗅聞櫥柜的狗,但也就在他那么做時,事情立馬朝著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了。
簡而言之,在這個十月的午后,他那么做使自己與梅•巴特拉姆以更親密的方式相遇了。他們遠遠地分坐在一張很長的桌子旁邊;她的臉似曾相識,然而他無法搜尋到那段記憶。這張面孔使他略感不安,卻又是一種夾雜著愉悅的不安。他能感知到這張面孔會成為某種東西的延續——某種他已遺失了開端的東西;而在那一刻,他也樂于接受這種延續。他不清楚它延續的到底是什么,不過,這樣也很耐人尋味,或者說,不失為一樁樂事。更重要的是,即使她沒有明確傳達出什么信號,他也多少意識到了一件事,那便是,這位年輕的女士并未丟失線索。她沒有忘卻與他的過往,但如果他不主動出擊,對方也不會告訴他。他不僅看到了這一點,還看出了別的一些更奇怪的事:一次又一次巧合使他們再次面對面相遇了,但他暗自琢磨后,依然覺得他們之間的過往無關緊要,可如果那些過往真的無足輕重,那么為何他又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的分量呢?他的答案卻是:生活在這樣的塵世里,人們只能走馬觀花,隨遇而安,于是乎,他倆便暫時突然顯得重要起來。盡管他完全說不出為什么,但卻滿足于認為這名年輕女士大概是這屋子主人的窮親戚;也滿足于認定她并非只是在這兒做短暫的停留,而多少算該家族中有工作、有薪酬的一員。她應該享有定期的保障吧?所以,她應該是為了回報這一待遇才來這兒的,除了提供別的一些服務外,還幫忙導游和解說,跟無聊的人打交道,解答關于這棟建筑的落成日期、家具風格、繪畫作者、鬼魂經常出沒的靈異之所等問題。當然,這并不是說她看上去像個會接受施舍的人——雖然看似不太像,但也不是不可能。當她終于款步走向馬切爾時,即便比他以前見到她時老了許多,仍然顯得格外端莊。她覺得在這幾個小時里,馬切爾投在她身上的注意力比投在其他所有事物上的加起來都要多,因此,他悟出了某種別人因遲鈍而無法猜透的真理——但這也只是她的猜測而已。她的確過得比這兒的任何一個人都要艱難;之所以出現在這里,也是近幾年遭受了種種困苦的緣故。她還清楚地記得他,就像他也記得她一樣,只不過她記得更加深刻而已。
他們的朋友都離開了這個房間,只剩下他倆,兩人站在壁爐前的畫面,好似一幅精美的肖像畫。終于,他們開始交談了。此時此刻的美妙之處在于,早在開口之前,他們就像彼此早已約定好了似的,要留下來談一談;令人愉悅的是,其它事物也顯得十分美妙,部分原因是由于韋瑟恩德莊園幾乎處處都值得留戀一番。美妙之處就在于,秋日白晝那漸漸褪去的光輝穿過高高的窗戶透進屋子里;美妙之處還在于,紅光突破那低矮、陰沉的天空,射出一道長長的光柱,掠過那陳舊的墻板和掛毯,掠過那古老的金飾與染料;美妙之處也許更在于她來到他身邊的方式。她已經漸漸適應了這種與他單獨相處的方式,因此,如果他能低調行事、不自作多情的話,她對他的那點兒微不足道的關注,也許不過是她一貫的待人方式而已。然而,當他聽見她的說話聲時,缺口卻被填滿了,那遺失的一環也連結上了;他從她的態度中嗅到的那一絲嘲弄的味道,也就此失去了鋒芒。為了搶在她之前抓住話頭,他近乎唐突地直擊主題:“很多年前,我曾在羅馬見過你。我還記得那時的一切。”她承認,自己的確有些失望——她本以為他肯定忘記了;為了證明自己記得有多清楚,他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起了許多詳細的片段,這些片段都是他重拾記憶時突然冒出來的。此刻,她的神色、她的聲音都由他來牽動,產生了奇妙的效果——它們的形象在他的腦海中,如同燈夫手里的引火棒,一觸即燃,仿佛在一盞接一盞地點亮長長的一排煤氣燈。馬切爾頗為得意,自認為自己的這“燈火”點得“足夠亮”。她被逗樂了,便告訴他,就在他急于證明自己確切地記得每一件事時,已經把大部分事情都記岔了——但他樂于聽她糾正這些錯誤。比如,他們不是在羅馬相遇的,而是在那不勒斯 ;比如,那時并不是七年前,而是將近十年前;比如,她那時并不是與叔叔嬸嬸結伴,而是與母親和哥哥在一起。此外,令他頗有點兒困惑的,是她有證有據地力爭的一點——他當時并未與潘勃爾一家同行,而是與布瓦耶一家一同從羅馬過來的。她雖然聽說過潘勃爾家族,卻不了解他們,而布瓦耶家族,她倒是清楚的。也正是和他同行的布瓦耶家的人,使得他們認識了彼此。當時,一場意外的雷雨襲來,肆虐無比,逼得他們逃到一個正在施工的坑道里——這場意外不是在凱撒宮發生的,而是在龐貝古城,當時他們是為了參觀一個重大發現才到那里去的。
亨利.詹姆斯短篇小說精選.2(8-9品) 作者簡介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19世紀繼霍桑、梅爾維爾之后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美國現代小說和小說理論的奠基人,歐美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創作轉型時期重要的小說家和批評家,開創19世紀西方心理現實主義小說先河的文學藝術大師,生前曾三度(1911年、1912年、191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他的主要作品有《一位女士的畫像》《鴿翼》《專使》《金缽記》等長篇小說、《黛西•米勒》《螺絲在擰緊》等中篇小說以及數量眾多的短篇小說,此外他還寫有相當數量的文學評論、游記、傳記和劇本。他的作品聚焦美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文化沖突,對20世紀崛起的現代派及后現代派文學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
1914年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由于不滿美國政府的中立態度,亨利•詹姆斯于次年憤然加入英國國籍。1916年初,英王喬治五世親自授予其功績勛章。同年2月28日,他在倫敦切爾西區病逝,享年73歲。遵照其遺囑,他的骨灰被安葬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公墓,墓碑上銘刻著“亨利•詹姆斯:小說家、英美兩國公民、大西洋兩岸整整一代人的詮釋者”。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