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shù)三味音樂會(八品-九品)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020127009
- 條形碼:9787020127009 ; 978-7-02-012700-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藝術(shù)三味音樂會(八品-九品) 本書特色
名家名篇美文悅讀
同題散文作文范本
●“同題散文經(jīng)典”叢書,由著名學者陳子善、蔡翔主編。從中國現(xiàn)代名家經(jīng)典作品中攫取的精華篇目。囊括了魯迅、茅盾、郭沫若、老舍、郁達夫、朱自清、林語堂、梁遇春、冰心、張恨水、汪曾祺、王安憶等諸多現(xiàn)當代散文大家的經(jīng)典名作。
●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中國現(xiàn)代散文名篇進行一次整體的梳理和分類。
●面向的人群廣泛,適合于一般大眾讀者,對學習寫作者也會有很大的啟發(fā)
藝術(shù)三味音樂會(八品-九品) 內(nèi)容簡介
中國素來是一散文大國,古之文章,已傳唱千世。而至現(xiàn)代,散文再度勃興,名篇佳作,不勝枚舉。閱讀經(jīng)典散文,親近母語的魅力,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同題散文經(jīng)典”叢書對中國現(xiàn)當代的散文名篇進行重新分類,按照不同的主題編選成冊,比如山、河、湖、海、春、夏、秋、冬、風、花、雪、月、醉、生、夢、死、衣、食、住、行等。這樣的分類編選,將不同名家創(chuàng)作的相同主題的經(jīng)典散文編選成書,每冊的內(nèi)容相對集中,既方便讀者閱讀,也可作為學習寫作的范本。
本書精選現(xiàn)當代著名作家以“藝”為主題的經(jīng)典散文,有郭沫若的《竹陰讀畫》、葉圣陶的《昆曲》、傅雷的《家書二封》、王安憶的《音樂會》、汪曾祺的《看畫》、孫犁的《北平的地臺戲》等,共收編散文30篇。
藝術(shù)三味音樂會(八品-九品) 目錄
竹陰讀畫郭沫若1
生活與藝術(shù)周作人7
我與書藝臺靜農(nóng)10
湘西苗族的藝術(shù)沈從文13
藝術(shù)與戰(zhàn)爭張恨水18
大發(fā)議論老舍26
昆曲葉圣陶32
藝術(shù)三昧(外四篇)豐子愷36
談音樂(外二篇)張愛玲60
京瓦伎藝曹聚仁95
元旦演劇記蘇青102
聽琴陳西瀅107
秧歌柯靈112
直通人心的世界語蕭乾116
下棋梁實秋119
北平的地臺戲?qū)O犁122
家書二封傅雷125
音樂和我白樺130
風廬樂憶宗璞134
看畫汪曾祺137
深巷里的琵琶聲陸文夫141
說書人姜德明145
說書藝術(shù)寫新篇流沙河150
長笛如訴張承志154
牧童短笛劉心武165
音樂會王安憶168
欣賞莫扎特趙鑫珊184
音樂的敘述余華187
馬戲與雜技周曉楓201
文藝雜話梁遇春211
抱一把胡琴司馬中原214
皮影戲金受申217
二胡與提琴畢志光220
藝術(shù)不是奢侈品愷蒂223
一位琴師的背影劉連群228
浪跡街頭的藝人翟鴻起232
藝術(shù)三味音樂會(八品-九品) 相關(guān)資料
竹陰讀畫
◎郭沫若
傅抱石的名字,近年早為愛好國畫、愛好美術(shù)的人所知道了的。
我的書房里掛著他的一幅《桐陰讀畫》,是去年十月十七日,我到金剛坡下他的寓所中去訪問的時候,他送給我的。七株大梧桐樹參差地挺在一幅長條中,前面一條小溪,溪中有橋,橋上有一扶杖者,向桐陰中的人家走去。家中軒豁,有四人正展觀畫圖。其上仿佛書齋,有童子一人抱畫而入。屋后山勢壯拔,有瀑布下流。桐樹之間,補以綠竹。
圖中白地甚少,但只覺一望空闊,氣勢蒼沛。
來訪問我的人,看見這幅畫都說很好,我相信這不會是對于我的諛辭。但別的朋友,盡管在美術(shù)的修養(yǎng)上,比我更能夠鑒賞抱石的作品,而我在這幅畫上卻享有任何人所不能得到的畫外的情味。
三十二年十月十七日沫若先生惠臨金剛坡下山齋,入蜀后上光輝也。……
抱石在畫上附題了幾行以為紀念,這才真是給與了我“上光輝”。
我這一天日記是這樣記著的:
十月十七日,星期日。
早微雨,未幾而霽,終日曇。因睡眠不足,意趣頗郁塞。……
竹陰讀畫
◎郭沫若
傅抱石的名字,近年早為愛好國畫、愛好美術(shù)的人所知道了的。
我的書房里掛著他的一幅《桐陰讀畫》,是去年十月十七日,我到金剛坡下他的寓所中去訪問的時候,他送給我的。七株大梧桐樹參差地挺在一幅長條中,前面一條小溪,溪中有橋,橋上有一扶杖者,向桐陰中的人家走去。家中軒豁,有四人正展觀畫圖。其上仿佛書齋,有童子一人抱畫而入。屋后山勢壯拔,有瀑布下流。桐樹之間,補以綠竹。
圖中白地甚少,但只覺一望空闊,氣勢蒼沛。
來訪問我的人,看見這幅畫都說很好,我相信這不會是對于我的諛辭。但別的朋友,盡管在美術(shù)的修養(yǎng)上,比我更能夠鑒賞抱石的作品,而我在這幅畫上卻享有任何人所不能得到的畫外的情味。
三十二年十月十七日沫若先生惠臨金剛坡下山齋,入蜀后上光輝也。……
抱石在畫上附題了幾行以為紀念,這才真是給與了我“上光輝”。
我這一天日記是這樣記著的:
十月十七日,星期日。
早微雨,未幾而霽,終日曇。因睡眠不足,意趣頗郁塞。……
十時頃應(yīng)抱石之約,往訪之,中途遇杜老,邀與同往。抱石寓金剛坡下,乃一農(nóng)家古屋,四圍竹叢稠密,頗饒幽趣。展示所作畫多幅,意思漸就豁然。更蒙贈《桐陰讀畫圖》一幀,美意可感。
夫人時慧女士享以豐盛之午餐。食時談及北伐時在南昌城故事。時慧女士時在中學肄業(yè),曾屢次聽余講演云。
立群偕子女亦被大世兄親往邀來,直至午后三時,始怡然告別。……
記得過于簡單,但當天的情形是還活鮮鮮地刻印在我的腦子里面的。
我自抗戰(zhàn)還國以后,在武漢時代特別邀了抱石來參加政治部的工作,得到了他不少的幫助。武漢撤守后,由長沙而衡陽,而桂林,而重慶,抱石一直都是為抗戰(zhàn)工作孜孜不息的。回重慶以后,政治部分駐城鄉(xiāng)兩地,鄉(xiāng)部在金剛坡下,因而抱石的寓所也就定在了那兒。后來抱石回到教育界去了,但他依然舍不得金剛坡下的環(huán)境,沒有遷徙。據(jù)我所知,他在中大或藝專任課,來往差不多都是步行的。
我是一向像候鳥一樣,來去于城鄉(xiāng)兩地的人,大抵暑期在鄉(xiāng)下的時候多,霧季則多住在城里。在鄉(xiāng)時,抱石雖常相過從,但我一直沒有到他寓里去訪問過,去年的十月十七日是的一次。
我初以為相隔得太遠,又加以路徑不熟,要找人領(lǐng)路未免有點麻煩;待到走動起來,才曉得并不那么遠。在中途遇著杜老,邀他同行;他是識路的,便把領(lǐng)路的公役遣回去了。
杜老抱著一部《淮南子》,正準備去找我,因為我想要查一下《淮南子》里面關(guān)于秦始皇筑馳道的一段文字。
我們在田埂上走著,走向一個村落。金剛坡的一帶山脈,在右手綿亙著,蜿蜒而下的公路,歷歷可見。我們是在山麓的余勢中走著的。
走不上十分鐘光景吧,已經(jīng)到了村落的南頭。這兒我以前是走到過的,但到這一次杜老告訴我,我才知道村落也就叫金剛坡。有溪流一道,水頗湍急,溪畔有一二家面坊,作業(yè)有聲。溪自村的兩側(cè)流繞至村的南端,其上有石橋,名龍鳳橋。過橋,再沿溪西南行,不及百步,便有農(nóng)家一座,為叢竹所擁護,蔥蘢于右側(cè)。杜老指出道,那便是抱石的寓所了。
相隔得這樣近,我真是沒有想出。而且我在幾天前的重九登高的時候,分明是從這兒經(jīng)過的,那真可算是“過門而不入”了。
竹叢甚為稠密,家屋由外面幾乎不能看出。走入竹叢后照例有一帶廣場,是曬稻子的地方,橫長而縱狹。屋頗簡陋并已朽敗。背著金剛坡的山脈,面臨著廣場,好像是受盡了折磨的一位老人一樣。
抱石自屋內(nèi)笑迎出來了,他那蒼白的臉上漲漾著衷心的喜悅。他把我們引進了屋內(nèi)。就是面臨著廣場的一進廳堂,為方便起見,用籬壁隔成了三間。中間便是客廳,而兼著過道的使用,實在不免有些逼窄。這固然是抗戰(zhàn)時期的生活風味,然而中國藝術(shù)家的享受就在和平時期似乎和這也不能夠相差得很遠。
我們中國人的嗜好頗有點奇怪,畫一定要古畫才值錢,人一定要死人才貴重。對于活著的藝術(shù)家的優(yōu)待,大約就是促成他窮死,餓死,病死,愁死,這樣使得他的人早點更貴重些,使得他的畫早點更值錢些的吧?精神勝于物質(zhì)的啦,可不是!
抱石,我看是一位標準的中國藝術(shù)家,他多才多藝,會篆刻,又會書畫,長于文事,好飲酒,然而典型的,卻是窮,窮,第三個字還是窮。我認識他已經(jīng)十幾年了,他的藝術(shù)雖然已經(jīng)進步得驚人,而他的生活卻絲毫也沒有改進。“窮而后工”的話,大約在繪事上也是適用的吧?
抱石把他所有的制作都抱出來給我看了,有的還詳細地為我說明。我不是鑒賞的事,只是驚嘆的事。的確也是精神勝于物質(zhì),那樣蒼白色的顯然是營養(yǎng)不良的抱石,哪來這樣絕倫的精力呵?幾十張的畫圖在我眼前就像電光一樣閃耀,我感覺著那矮小的農(nóng)家屋似乎就要爆炸。
抱石有兩位世兄,一位才滿兩歲的小姐。大世兄已經(jīng)十歲了,很秀氣,但相當孱弱,聽說專愛讀書,學校里的先生在擔心他過于勤黽了。他也喜歡作畫,我打算看他的畫,但他本人卻不見了。隔了一會他回來了,接著,立群攜帶著子女也走進來了,我才知道大世兄看見我一個人來寓,他又跑到我家里去把她們接來了的。
時慧夫人做了很多的菜來款待,喝了一些酒,談了一些往事。我們談到在日本東京時的情形。我記得有一次在東京中野留學生監(jiān)督周慧文家里晚餐,酒喝得很多,是抱石親自把我送到田端驛才分手的。抱石卻把年月日都記得很清楚,他說是:“二十三年二月三日,是舊歷的大除夕。”
抱石在東京時曾舉行過一次展覽會,是在銀座的松坂屋,開了五天,把東京的名人流輩差不多都動員了。有名的篆刻家河井仙郎,畫家橫山大觀,書家中村不折,帝國美術(shù)院院長正木直彥,文士佐藤春夫輩,都到了場,有的買了他的圖章,有的買了他的字,有的買了他的畫。雖然收入并不怎么可觀,但替中國人確實是吐了一口氣。
我去看他的個展時是第二天,正遇著橫山大觀在場,有好些隨員簇擁著他,那種飄飄然的傲岸神氣,大有王侯的風度。這些地方,日本人的習尚和我們有些不同。橫山大觀也不過是一位畫家而已。他是東京人,自成一派,和西京的巨頭竹內(nèi)棲鳳對立,標榜著“國粹”,曾經(jīng)到過意大利,和墨索里尼握手。他在日本畫壇的地位真是有點顯赫。自然,日本也有的是窮畫家,但畫家的社會比重要來得高些,一般是稱為“畫伯”的。
抱石在東京個展上攝了一些照片,其中有幾張我題的詩,有一張我自己在看畫時的背影。他拿出來給我們看了,十年前的往事活呈到了眼前,頗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情趣。
我勸抱石再開一次個展,他說他有這個意思,但能賣出多少卻沒有一定的把握。是的,這是誰也不敢保證的。不過我倒有膽量向一般有購買力的社會人士推薦;因為毫無問題,在將來抱石的畫是會更值錢的。
午飯過后雜談了一些,李可染和高龍生也來了,可染抱了他一些近作來求抱石品評。抱石又把自己的畫拿出來,也讓二位鑒賞了。在我告辭的時候,他撿出三張畫來,要我自己選一張,他決意送我,我有點惶恐起來。別人的寶貴制作,我怎好一個人據(jù)為私有呢?我也想到在日本時,抱石也曾經(jīng)送過我一張,然而那一張是被拋棄在日本的。舊的我都不能保有,新的我又怎能長久享受呢?我不敢要,因而我也就不敢選。然而抱石自己終把這《桐陰讀畫》選出來,題上了字,給了我。
真是值得紀念的“三十二年十月十七日”!
抱石送我們出了他的家,他指著眼前的金剛坡對我說:“四川的山水四處都是畫材,我大膽地把它采入了我的畫面,不到四川來,這樣雄壯的山脈我是不敢畫的。”
“今天的事情,你可以畫一幅‘竹陰讀畫’圖啦,讀畫的人不是古裝的,而是穿中山裝的高龍生、李可染、杜守素、郭沫若,還有夫人和小兒女。”我這樣說著。
大家都笑了。大家也送著我們一直走出了竹林外來。
當?shù)椒质值臅r候,抱石指著時慧夫人所抱的兩歲的小姐對我們說:“這小女兒有趣,她左邊的臉上有一個很深的笑窩,你只要說她好看,她非常高興。”
真的,小姑娘一聽到父親這樣說,她便自行指著她的笑窩了,真是美,真是可愛得很。
時間很快便過去了,在十月十七日后不久,我們便進了城;雖然住在被煤煙四襲的破樓房里,但抱石的《桐陰讀畫》卻萬分超然地掛在我的壁上。任何人看了都說這幅畫很好,但這十月十七日一天的情景,非身受者是不能從這畫中讀出來的。因而我感覺值得夸耀,我每天都接受著“上光輝”。
生活與藝術(shù)
◎周作人
《契訶夫書簡集》中有一節(jié)道(那時他在愛琿附近旅行),“我請一個中國人到酒店里喝燒酒,他在未飲之前舉杯向著我和酒店主人及伙計們,說道‘請。’這是中國的禮節(jié)。他并不像我們那樣一飲而盡,卻是一口一口地啜,每啜一口,吃一點東西;隨后給我?guī)讉中國銅錢,表示感謝之意。這是一種怪有禮的民族……”
一口一口地啜,這的確是中國僅存的飲酒的藝術(shù):干杯者不能知酒味,泥醉者不能知微醺之味。中國人對于飲食還知道一點享用之術(shù),但是一般的生活之藝術(shù)卻早已失傳了。中國生活的方式現(xiàn)在只是兩個,非禁欲即是縱欲,非連酒字都不準說即是浸身在酒槽里,二者互相反動,各益增長,而其結(jié)果則是同樣的污糟。動物的生活本有自然的調(diào)節(jié),中國在千年以前文化發(fā)達,一時頗有臻于靈肉一致之象,后來為禁欲思想所戰(zhàn)勝,變成現(xiàn)在這樣的生活,無自由、無節(jié)制,一切在禮教的面具底下實行壓迫與放恣,實在所謂禮者早已消滅無存了。
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動物那樣的,自然地簡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當作一種藝術(shù),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二者之外別無道路,有之則是禽獸之下的亂調(diào)的生活了。生活之藝術(shù)只在禁欲與縱欲的調(diào)和。藹理斯對于這個問題很有精到的意見,他排斥宗教的禁欲主義,但以為禁欲亦是人性的一面,歡樂與節(jié)制二者并存,且不相反而實相成。人有禁欲的傾向,即所以防歡樂的過量,并即以增歡樂的程度。他在《圣芳濟與其他》一篇論文中曾說道,“有人以此二者(即禁欲與耽溺)之一為其生活之目的者,其人將在尚未生活之前早已死了。有人先將其一(耽溺)推至,再轉(zhuǎn)而之他,其人才真能了解人生是什么,日后將被紀念為模范的高僧。但是始終尊重這二重理想者,那才是知生活法的明智的大師……一切生活是一個建設(shè)與破壞,一個取進與付出,一個永遠的構(gòu)成作用與分解作用的循環(huán)。要正當?shù)厣睿覀冺毜媚7麓笞匀坏暮廊A與嚴肅。”他又說過,“生活之藝術(shù),其方法只在于微妙地混和取與舍二者而已,”更是簡明地說出這個意思來了。
生活之藝術(shù)這個名詞,用中國固有的字來說便是所謂禮。斯諦耳博士在《儀禮》序上說,“禮節(jié)并不單是一套儀式,空虛無用,如后世所沿襲者。這是用以養(yǎng)成自制與整飭的動作之習慣,唯有能理解萬物感受一切之心的人才有這樣安詳?shù)娜葜埂?rdquo;從前聽說辜鴻銘先生批評英文《禮記》譯名不妥當,以為“禮”不是Rite而是Art,當時覺得有點乖僻,其實卻是對的,不過這是指本來的禮,后來的禮儀禮教都是墮落了的東西,不足當這個稱呼了。中國的禮早已喪失,只有如上文所說,還略存于茶酒之間而已。去年有西人反對上海禁娼,以為妓院是中國文化所在的地方,這句話的確難免有點荒謬,但仔細想來也不無若干理由。我們不必拉扯唐代的官妓、希臘的“女友”(Hetaira)的韻事來作辯護,只想起某外人的警句,“中國挾妓如西洋的求婚,中國娶妻如西洋的宿娼”,或者不能不感到《愛之術(shù)》(Ars Amatoria)真是只存在草野之間了。我們并不同某西人那樣要保存妓院,只覺得在有些怪論里邊,也常有真實存在罷了。
中國現(xiàn)在所切要的是一種新的自由與新的節(jié)制,去建造中國的新文明,也就是復興千年前的舊文明,也就是與西方文化的基礎(chǔ)之希臘文明相合一了。這些話或者說得太大太高了,但據(jù)我想舍此中國別無得救之道,宋以來的道家的禁欲主義總是無用的了,因為這只足以助成縱欲而不能收調(diào)節(jié)之功。其實這生活的藝術(shù)在有禮節(jié)重中庸的中國本來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如《中庸》的起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照我的解說即是很明白的這種主張。不過后代的人都只拿去講章旨節(jié)旨,沒有人實行罷了。我不是說半部《中庸》可以濟世,但以表示中國可以了解這個思想。日本雖然也很受到宋學的影響,生活上卻可以說是承受平安朝的系統(tǒng),還有許多唐代的流風余韻,因此了解生活之藝術(shù)也更是容易。在許多風欲上日本的確保存這藝術(shù)的色彩,為我們中國人所不及,但由道學家看來,或者這正是他們的缺點也未可知罷。
1924年11月
藝術(shù)三味音樂會(八品-九品) 作者簡介
主編者簡介:
陳子善,著名學者、書人、張愛玲研究專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xiàn)代文學數(shù)據(jù)與研究中心主任。長期致力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蔡翔,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作家協(xié)會理事,曾任《上海文學》雜志社執(zhí)行副主編,現(xiàn)為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jīng)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