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碎片(8-9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59178
- 條形碼:9787020159178 ; 978-7-02-015917-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碎片(8-9品) 本書特色
既是書信、訪談集,更是作家的隱秘的個人史;一本陪伴費蘭特所有作品的作品
和“那不勒斯四部曲”一樣,作家在書中對女性和寫作、家庭和歷史、欲望和記憶的剖析也真實到令人忍受的地步
每個人都是一個戰場:費蘭特的小說和散文,旨在開啟一場以女性經驗作為杠桿的文學革命
讀者可以*次完整地窺見費蘭特對女性和寫作、家庭和歷史、現實和想象的睿智看法
收錄了作家作品出版時曾被刪掉的段落,和作家一直丟在抽屜里的未發表的作品,以及費蘭特曾經中途自我放棄的創作計劃
碎片(8-9品) 內容簡介
《碎片》(2016)是意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20 余年來的書信、訪談和散文集。作家在書中袒露了自己對寫作風格和主題的探索歷程,并回顧了自己經歷的自我懷疑和突破,這些對話睿智地詮釋了女性和家庭、神話和文化、城市和記憶,以及作家和讀者的復雜關系。《碎片》既是深入費蘭特的文學世界的指引,同時也是一份智性、鮮明而堅定的文學宣言。
全書按年代分為三輯:*部分“碎片1991—2003”是作家和出版人的書信往來,重點討論了《煩人的愛》中母親的身體與寫作的隱秘聯系,也收錄了她和導演就該小說的電影改編進行的細致商榷,還包含了作家從未被發表過的一些創作片段;第二部分“拼圖2003—2007”收錄了作家和導演就《被遺棄的日子》的電影改編進行的往來書信,以及她在前三本小說中探尋的不同方向;第三部分“書信2011—2016”收錄了自“那不勒斯四部曲”出版以來作家接受的部分書面采訪,讀者可以窺見作家對這部小說的解讀,以及對女性寫作的歷史和任務的犀利看法。
本書標題“碎片”(frantumaglia)來自作者的母親常用的方言詞匯,指遭遇矛盾和混亂的個體體會到的痛苦,但作家將其發展為自己的文學理念,并嘗試在多年的創作中釋放這個詞匯背后的解放力量:作家要利用這種旋渦般的力量,直面失控的風險,抵達令自己、令讀者陌生的真實經驗。
碎片(8-9品) 相關資料
我明白,在寫作時,并不需要和這些故事拉開距離,而是要縮短距離,一直到無法忍受的地步。然而我寫作并不是為了展示某種意識形態,我寫作是為了敘事,同時避免把我所知道的東西神秘化。一部好的小說,我希望它能告訴我無法從其他途徑得知的事情,它的講述語言應該是獨一無二的,我能聽到小說做出的推斷。作品不需要作家,我并不支持這種觀點。我只是想自己決定什么東西可以公開,什么東西是私人的。我認為在藝術上,*重要的生活是那些奇跡般活在作品里的東西。在文學的虛構之中,需要非常真實,要讓真相在紙上浮現,甚至要達到一種讓人無法容忍的地步。我們要把我們生活中真實的樣子和寫作時的樣子分開,這會讓我們避免自我審查。 這本書里有各種各樣的碎片、筆記、精確的描述,其中還包括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這些內容放在作家寫的小說旁邊,可以作為一本陪伴著其他書的書。——E/O出版社創始人桑德拉·歐組拉
我的母親在電車、纜車上,在路上,在商店里和電影院里引起的關注讓我很尷尬。她精心打扮自己,和丈夫出門,或者一個人出門,我感覺這下面隱藏著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這讓我為她感到羞恥和痛苦。她做的那些衣服讓她光彩照人,她用那種方式展示自己,這讓我很難過,看著她那樣炫耀自己,我覺得她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女孩,一個有些可笑的成年女人。在那些讓人驚異的服飾里,誘惑、嘲笑和死亡混合在一起。我暗地里非常惱怒,很想沖上去破壞這一切,我渴望撕開自己的外表,抹去女神的女兒、女王后人的虛假外貌。她日日夜夜在那里縫衣裳,就是想賦予她和我這些奇異的光彩。
我小時候很討厭那些女性化的東西:化妝,打扮自己,穿上合身的衣裳,一想到“合身的衣裳”,就會激起我的屈辱和怨恨。我穿衣打扮,很擔心別人會在背后嘲笑我的用心,嘲笑我為此付出的努力。他們會告訴周圍的人:她是為我打扮的。因此我會穿著寬大的襯衣,大兩個號的毛衣,寬松的牛仔褲。我要從我身上抹去我母親的衣著講究,我會穿著日常的衣服,而不是像她,雖然過著可憐的女人的生活,總是穿得像過節一樣。我就是要不修邊幅地出去,我每次出去,她總是會說我“不體面”。那是方言中吸收的法語詞匯,她會用一種很鄙視的語氣說出來。她是想說:不應該這樣,不應該這樣生活。
….
“監控”通常是一個警察用語,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違法的事情,但它不是一個糟糕的詞。它包含著一種對昏沉和遲鈍的對抗,這是一個比喻,可以對抗死亡、麻木。它突出的是清醒,保持警惕,是感受生活的一種方式。男人把監控轉變成了衛兵、守衛和間諜的工作。但監控,假如要理解清楚的話,是整個身體的情感設置,是圍繞著身體產生,延伸出來的東西。
這是我很早之前就產生的想法,我思考在這個糟糕的行為——監控背后隱含的東西。我非常驚奇地注意到,那段描寫頭發的文字里就飽含著這層意思——我差不多都已經快要忘記了。那些寫得糟糕的文字,有時候要比寫得好的文字更強烈。監控這個動詞,指的是生命的延伸,和這個詞相關的“監視”和“清醒”,我覺得更能揭示監控的深意。我想,一個懷孕的女人對于自己的身體,母親對于孩子的“監控”:身體能感到一種光環,一種波浪在傳遞,沒有一種感官不是激活的、清醒的。我也想到了祖祖輩輩的女性,她們對于生命之花綻放過程的掌控。我想象的不是一個世外桃源的情景:監控也是一種強加、一種矛盾,用自己的所有力量進行擴張。有些人認為,女性生命能量的迸發要超過男性生命能量,我并不支持這種觀點。我只是認為,這是另一種能量。讓我高興的是,現在這種能量越來越明顯。我認為,要回到我所強調的那些詞意,我所說的是對自己全新的監控形式,要關注自己的特性。女性身體已經意識到了,需要進行監控,去關注身體的延伸、能量。是的,能量。這個名詞好像是針對男性身體的。但我懷疑,剛開始它只是指女性的特點,女性的活力特別像植物具有的活力,會擴張的生命,比如藤蔓植物。我特別喜歡那些警惕的女人,她們能夠監控,自我監控,這就是我所說的意思。我特別喜歡去寫這種監控,我覺得她們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女英雄。黛莉亞和奧爾加這兩個人物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比如說奧爾加,她對自己的審視是通過一種“男性的”角度,她學會了自我控制,自我訓練,試圖做出一些符合常規的反應,她后從被拋棄的危機中走了出來,就是因為她的這種自我監控,她的保持警惕。為了讓自己清醒,她把一把裁紙刀交給女兒,告訴她:假如你看見我走神了,我沒聽你說話,我不回答你,你要用這把裁紙刀扎我。這就好像在說:傷害我吧,利用你的負面情緒、你對我的仇恨,但你要提醒我活下去。
——《碎片》
我不了解那不勒斯母親,我只認識幾個那不勒斯母親,她們出生和成長于這個城市。她們通常都口無遮攔,性格開朗,她們也是暴力的犧牲品。她們都非常絕望地愛上了男性,還有她們的兒子。她們會誓死捍衛他們,服務于他們,盡管這些男性壓制、折磨著她們,她們期望這些男性會“做出男人的樣子!”她們無法承認,包括在自己面前,這樣的話只能讓男人更暴力。做這些母親的女兒,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些母親姿態卑微、不顧一切,而且很痛苦,她們一次次產生重生的想法,但后都不了了之。無論是步她們后塵,還是充滿敵意地排斥她們,都很艱難。要逃離那不勒斯,也是為了逃離這種母親。只有在逃離之后,才能清楚看到女人的悲苦,感覺這個男性城市對于女性的擠壓,會為自己拋棄母親感到懊悔,會學會愛她們,就像你們說的,讓她們變成一個杠桿,來揭示她們被掩蓋的女性特征,一切都從這里開始。
——《母親身體散發的女性氣息瑪莉娜·泰拉尼、路易莎·穆拉羅對費蘭特的采訪》
奧爾:從故事開始,莉拉和埃萊娜對待男性,對待性的態度就完全不一樣,另外,莉拉對于男女之事不感興趣,這是她吸引男性的原因嗎,或者,突出兩位女性的差別,您有其他目的。
費蘭特:我覺得,女性性欲有待講述。尤其是,在這個方面,男性文學已經形成了豐富的傳統,這對于我們是一個巨大的障礙,無論是莉拉還是埃萊娜的表現,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去適應男性的性欲,但結果總是不盡人意。
奧爾: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認為,在您的小說中,除了通過學習成為知識分子,很少有比較體面的方式,能讓人擺脫平庸,充滿妥協的生活,無論對于男性還是女性都一樣。
費蘭特:并不是這樣子,并不是只有上學一條路,我非常重視恩佐這個形象。他的經歷的人生很艱難,也讓人尊重。尤其是講述者埃萊娜,她認為,不斷學習和掌握文化,是個人擺脫貧窮和無知的方式,她的路子非常成功。但要產生一種深刻的變化,需要幾代人的努力,需要整體發生變化。后來,埃萊娜也經常感到,個人的生活,包括那些幸運的人的生活,終都是不夠的,某種程度來說,都帶有罪過。
奧爾:工人階級中,只有特別突出的少數人會得到提升和獎賞。從五十年代,也就是這個小說開始一直到現在,這種觀念發生了變化,還是變得越來越明顯?
費蘭特:在徹底消滅階級差別之前,這種情況會一直存在。
——《對女性智慧的浪費:黛博拉·奧爾對費蘭特的采訪》
弄還有創作手法的選擇,我很難把這個問題清楚解釋,尤其是對那些斷章取義,可能會傷害到的人。我習慣的寫作方式,就像是在瓜分戰利品。我在塑造一個人物時,我會讓他有著張三的特點,又說出李四的話。我會重現我經歷過的場景,場景里有我以前認識的人。我重新構建一種“真實”的體驗,但和現實中的情況卻不一樣。我重新去營造那些“真實經歷”留下的印象,或者是基于多年人生體驗產生的幻想。我寫的東西,很多都參照了真實發生的事情和場景,這些情景和人物重新組合,產生了小說中的故事。因此我距離我的寫作越遠,它就會成為自己:一部虛構的小說。我越靠近這個小說,進入這個小說,那些真實的細節就會占上風,這本書就不再是虛構的小說,它就會像一個不懷好意、肆無忌憚的備忘錄,首先會傷害到我。因此,雖然小說里有自傳的成分,我希望我的小說能夠遠離我,能講述出它作為小說的真相,而不是一些偶然發生的瑣碎事情。
….
您所說的“和大眾媒體保持距離”的問題,談起來就復雜了。我相信,除了我剛才提到的個人性格原因,從根本上來說,還有一點不妥協態度,就像是強迫癥。就我的體驗,寫作的喜悅和辛苦會波及到全身的每個部位。寫完一本書之后,就好像在內心的挖掘太過于深入,你會迫不及待地想從遠處看著這本書,想恢復完整的自我。我發現出版一本書會讓人松一口氣,因為書印出來之后,就會走上自己的道路。起先是這本書跟著你,纏著你,出版之后,輪到你跟在它后面。但是我決定不跟在它們后面,我的想法是,假如我的書進入了流通領域,我沒有任何義務跟著它們走完全程。可能我自己也相信,有些時候,或者說大部分時候,我都覺得,我在書里寫的“我自己”,可能讀者讀的時候,有人會覺得我講述的故事很討厭,有人很振奮,這反過來會影響到我,讓我覺得討厭或者振奮,這是一種錯誤的邏輯。以前,關于寫作靈感,有很多神話,可能只能說明一個事實:當一個人在進行創造時,他被附身了,或者說他身體里居住著別人。當他停止寫作,他會重新回到自己——一個普通人,有他平常的事務、思想和語言。因此,我現在又重新成為我自己,待在這里,做我每天的工作,和那本書沒有任何關系。說得更具體一點吧,我之前進入了那本書,現在我再也進不去了,那本書也無法再次進入我。我只能保護我自己,不受它的干擾,這就是我現在做的。我把這本書寫出來,就是為了擺脫它,而不是成為它的囚徒。
——《偷偷寫作:給戈弗雷多·福菲的信》
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想,我們應該去打造女性自己的傳統,我們永遠都不要放棄前輩留下的技藝。作為女性,我們要建立一個強大、豐富和廣闊的文學世界,和男性作家的文學世界一樣豐富,甚至更加豐富。因此,我們要更好地武裝起來,我們必須深入挖掘我們的不同,要運用先進的工具去挖掘。尤其是,我們不能放棄自由。每一個女作家,就像在其他領域,目標不應該只是成為女作家中好的,而應該成為所有作家中好的,無論男女,都要盡可能發揮自己的文學才能。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不能受到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要擺脫所有主流、正確路線和思想指導。一個寫作的女性,她應該考慮的事情是把自己所了解的、體會的東西講述出來,無論美丑,無論有沒有矛盾,不用去遵照任何準則,甚至不用遵從同一個陣線的女性。寫作需要極大的野心,需要擺脫各種偏見,也需要一個有計劃的反抗。
我把書中的主人公置于一種我寫作時都無法忍受的處境。勒達說:“那些難講述的事情,就是我們自己也無法理解的事情。”我們可以這樣說,這是一句箴言,這是我所有書的根基。寫作應該進入一條艱難的道路,在虛構的小說中,一個寫作的女人——講述者“我”,在故事中永遠都不是單一的聲音,而是寫作本身。講述者會面對一個非常艱難的挑戰:她應該把自己所知道的,但還沒有想清楚的事情用文字組織起來。這就是發生在黛莉亞身上的事,同樣也發生在了奧爾加、勒達和埃萊娜身上。但黛莉亞、奧爾加和埃萊娜走過了她們的歷程,到了故事的后,她們很陰郁,但她們得救了。
——《寫作的女人》
碎片(8-9品) 作者簡介
埃萊娜·費蘭特是一個筆名,作者真實身份至今是謎。埃萊娜·費蘭特1992年發表部長篇小說《煩人的愛》,1995年被意大利導演馬里奧·馬爾托內改編為同名電影;此后相繼出版小說《被遺棄的日子》(2002),與出版社的通信文件集《碎片》(2003),小說《暗處的女兒》(2006)以及兒童小說《夜晚的沙灘》(2007)。
2011年至2014年,費蘭特以每年一本的頻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和《失蹤的孩子》,這四部情節相關的小說被稱為“那不勒斯四部曲”。它們以史詩般的體例,描述了兩個在那不勒斯窮困社區出生的女孩持續半個世紀的友誼,尖銳又細膩探討了女性命運的復雜性和深度。
2015年,費蘭特被《金融時報》評為“年度女性”。2016年,《時代》周刊將埃萊娜·費蘭特選入“具影響力的100位藝術家”。2017年3月,《我的天才女友》被改編成話劇在倫敦上演。2017年,HBO宣布將那不勒斯四部曲改編成系列電視劇。
《碎片》(2016)是對《碎片》(2003)的擴充版本,增添了作家2003年以來的書信和訪談內容。
埃萊娜·費蘭特是一個筆名,作者真實身份至今是謎。埃萊娜·費蘭特1992年發表部長篇小說《煩人的愛》,1995年被意大利導演馬里奧·馬爾托內改編為同名電影;此后相繼出版小說《被遺棄的日子》(2002),與出版社的通信文件集《碎片》(2003),小說《暗處的女兒》(2006)以及兒童小說《夜晚的沙灘》(2007)。
2011年至2014年,費蘭特以每年一本的頻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和《失蹤的孩子》,這四部情節相關的小說被稱為“那不勒斯四部曲”。它們以史詩般的體例,描述了兩個在那不勒斯窮困社區出生的女孩持續半個世紀的友誼,尖銳又細膩探討了女性命運的復雜性和深度。
2015年,費蘭特被《金融時報》評為“年度女性”。2016年,《時代》周刊將埃萊娜·費蘭特選入“具影響力的100位藝術家”。2017年3月,《我的天才女友》被改編成話劇在倫敦上演。2017年,HBO宣布將那不勒斯四部曲改編成系列電視劇。
《碎片》(2016)是對《碎片》(2003)的擴充版本,增添了作家2003年以來的書信和訪談內容。
譯者簡介:陳英,意大利語言學博士,現任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教授,“那不勒斯四部曲”譯者,另譯有《憤怒的城堡》《一個人消失在世上》《迫害》《拳頭》《威尼斯是一條魚》《鞋帶》《微型世界》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