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血性的失落-李國文閑話歷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08891
- 條形碼:9787559408891 ; 978-7-5594-0889-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血性的失落-李國文閑話歷史 本書特色
李國文先生的歷史散文著作融學識、性情、見解于一爐,文筆老辣,思路開闊,儼然大家。而“血性”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關鍵詞之一。唐人如何崇尚胡風養成不挑食的好胃口,而走向鼎盛;宋朝自始至終、自上而下的“潑皮”底色如何至一再喪權辱國,并*終演變為“崖山之后無中國”的千年之殤;文人如何遭遇皇權的閹割與作弄而逐步喪失血性;明末清初大批與異族統治者進行殊死戰斗的殉難者,在敗亡已定、大勢已去的二十年,如何高揚中國人的血性……李國文先生在呼喚“血性”的同時,展現了開闊的視野與獨特的眼光,他贊頌唐代的開放、融合與大自信、大作為,從禁夜令的取消和夜市的盛況重新解讀所謂“弱宋”,在嬉笑怒罵與酣暢淋漓中引人深思。
血性的失落-李國文閑話歷史 內容簡介
本書由李國文說唐、說宋、說明、說清以及《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國文人的活法》六部著作中,選其代表篇目結集而成,凡二十一篇,分“王朝的剪影”“文人的悲劇”兩部分。集中體現了李國文先生對中國歷史中皇權與文人的關系,以及國民性和歷史興亡的深刻思考。
血性的失落-李國文閑話歷史 目錄
唐朝的天空
唐朝的聲音
唐朝的胃口
宋朝的潑皮
宋朝的浪漫
宋朝的夜市
宋朝的恥辱
清朝的文人克星
清朝皇帝的嘴臉
清朝的末帝大婚
二 文人的悲劇
司馬遷
曹操
嵇康
李白與王維
李煜
蘇東坡與王安石
歐陽修
李清照
方孝孺
張蒼水
納蘭性德
血性的失落-李國文閑話歷史 節選
張蒼水
說實在的,中國人的血性,從來沒有像明末清初這樣一個劇變時期中,表現出來如此的剛烈。中國文人的骨頭,也從來沒有像在這樣一個大勢已去、敗亡已定、求死求生都不容易的二十年里,表現出來如此的堅強。中國知識分子講氣節,提倡這種絕對屬于精神,屬于價值觀的堅守,也從來沒有像在明清改朝換代之際,表現出來如此的張揚。要知道,這種堅守,是以鮮血、頭顱、死亡、身家性命為代價,才能經受得住的考驗。盡管如此,仍有眾多的明末遺民,不彎腰低頭,不茍且存身,表現出來如此堅貞的氣節。
當這塊土地顛覆震蕩,當國家、民族面臨危機,*先觸動的就是這些讀書種子、文化精英。李世民給蕭瑀的一首詩:“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便可了解在明清易代之際,為什么會有如此眾多的愛國文人,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大義凜然的斗志,寧死不屈的節烈,視死如歸的精神。在改朝換代的這段歲月中,僅以文人為例,如張煌言這樣的為捍衛自己的價值觀,與異族統治者,進行殊死戰斗而殉難者,可以開列出來一個很長很長的單子:
劉宗周,萬歷二十九年進士,1645年,南京、杭州相繼失守,絕食而亡。
史可法,崇禎元年進士,1645年,堅守揚州,城破被俘,清親王多鐸勸降,寧死不屈,遭殺害。
左懋第,崇禎四年進士,1645年,北行議和,不辱使命,清攝政王多爾袞親自勸降,不從,被殺。
夏允彝,崇禎進士,1645年,因清兵進松江,其友人皆及難,乃賦絕命辭,投深淵死。
侯峒曾,天啟五年進士,1645年,率領嘉定軍民據城反抗,城破,與二子投水。氣未絕而清兵追至,父子三人皆遇害。
朱大典,萬歷進士,1646年,守金華。城中有火藥庫,恐陷后資敵,在清軍攻進城后,引爆自殺。
黃道周,天啟二年進士,1646年,在婺源為清兵所敗,被俘,在南京被殺。
萬元吉,天啟五年進士,1646年,堅守贛州半年,城破,投水自殺。
吳易,崇禎十六年進士,1646年,奪敵輜重,再屯太湖,戰敗,被俘殺。
張家玉,崇禎十六年進士,1647年,受困增城,兵敗自殺。
陳子龍,崇禎進士,1647年,聯結太湖兵,謀再舉事,事泄被俘,乘隙投水死。
陳邦彥,舉人出身,1647年,因城破被俘,不降,遭殺害。
夏完淳,諸生,夏允彝之子,1647年,起義失敗,被捕,犧牲時年僅十七歲。
錢肅樂,崇禎十年進士,1648年,兵敗連江,憂憤至甚,嘔血而死。
黃毓祺,天啟元年恩貢,孤身起兵抗清,1648年被執,不降,死于南京獄中。
何騰蛟,舉人出身,1649年,湘潭被俘,絕食七日,不屈而死。
瞿式耜,萬歷四十四年進士,1650年,守桂林,清兵入城,逼降不屈,從容就義。
……
在吳偉業的《鹿樵紀聞》、戴名世的《乙酉揚州城守紀略》、陳貞慧《過江七事》,以及《東南紀事》《浙東紀略》等清初著作中,還有很多這樣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張煌言,也就是張蒼水,只是*后將這段抗清斗爭史,畫了句號的英雄人物。在中國文學史上,以文名而振者為絕大多數,后世讀者,多記住的是他們的作品,而不大說得上他們在世時的行狀。但是,同是這部文學史,還有極少數的優秀分子,既以文章名天下,更以人品存青史。張煌言就是這樣一個詩人。他的詩,激昂慷慨,憂國憂民,可以用“飲血吞淚,氣壯山河”八個字來形容。這也是我們至今猶憶張蒼水的緣故,因為自從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上吊起,一直到公元1664年,整整二十年,已經是清朝康熙三年,他始終反清,直至*后一刻;始終戰斗,直至*后一位。張蒼水的名字,對東南半壁的中國人來說,他不死,表示還有人不曾薙發留辮,膺服新朝;他不死,表明大清王朝,還說不上百分之百地入主中原,一統宇內;他不死,意味著朱明王朝的*后一口氣,還沒有咽絕,還具有某種生命跡象。這種象征意義,著實教北京的*高當局,教杭州的巡撫衙門,大傷腦筋。而對當時茍活于滿清鐵蹄下的中國人,總算能在滿天霧霾中看到一絲光明,一線希望。
直到公元1664年,他殉難于浙江杭州城區中的一個名叫弼教坊的街區,統治中國已經二十年的大清王朝,才算得上是完完全全地一統江山。
張煌言(1620—1664),字元箸,號蒼水。崇禎十五年舉人,浙江鄞縣人。其實,他是一位文人,更具體地說,他是一位詩人。他的詩寫很出色,人們將他比擬為南宋的文天祥。因為他的作品中,洋溢著慷慨豪邁的民族大義,充滿了悲憤壯烈的家國情懷。如他在杭州獄壁上所題《放歌》:“予生則中華兮死則大明,寸丹為重兮七尺為輕。予之浩氣兮化為雷霆,予之精魂兮變為日星。尚足留綱常于萬祀兮,垂節義于千齡。”如他被捕之后的《甲辰七月被執進定海關》:“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復挽斜暉。到來晚節同松柏,此去清風笑翠微。雙鬢難容五岳住,一帆仍向十州歸。疊山返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如他拘至杭州的《入武林》:“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又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擬為丹心借一枝。他口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在這些詩篇中,所透露出來他意志之不屈,勇氣之無畏,斗志之堅定,信念之忠貞,總結起來,就是氣節這兩個大字。
后人談到張煌言時,首先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的征戰,他的流亡,他的失敗,他的就義。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改朝換代,但從來比不上明末清初的數十年間,抗爭之不斷,聲勢之壯大,雖然*后都被清廷鎮壓了,但那些抗清英雄,寧死之不屈,殺身之成仁,令后世人為之感動,為之欽佩。人們至今猶憶張蒼水,因為他是一個完整的中國人,因為他在國破家亡時刻所選擇的站著活、立著生的氣節。
人是需要一點氣節的,你可以怯懦,不可以叛變;你可能沉默,不可以出賣;你可以逃避,不可以無恥;你可以低頭,不可以成為一個精神上的矮子,尤其不可以為已是侏儒而津津自得。特別當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面臨存亡危機的那一刻,你可以茍且圖生,不可以為虎作倀。張蒼水之所以難以忘懷,就是因為他在生死關頭,表現出一份難得的壯烈,就是因為與之對比的,明、清之際那些學問比他大的,名氣比他響的,資歷比他老的,科第比他早的同行,離戰火很遠,離刀槍很遠,離死亡更遠,離地獄更遠,膝蓋就先軟了,脊梁就先軟了,“撲通”一聲趴下成一攤泥了。當清軍南下,將過揚子江時,南京城里那些投降派的丑態,正如唐人劉禹錫《西塞山懷古》里所寫“一片降幡出石頭”那樣,令人氣殪。
當攝政王多爾袞之弟,豫親王多鐸率部進入金陵城時,那時的文化大佬,如錢謙益等人,那時的文學大腕,如阮圓海之流,立刻就變節了,附敵了,更來不及地跳出來,如跳梁小丑地手舞足蹈,那就更讓人齒冷了。也許并不是巧合,就如我們當下看到的,不過才是境外幾個惡霸或惡棍的國家,對我尋釁挑事,對我動手動腳,對我詆毀叫囂,對我說三道四,國內一些軟不拉塌的鼻涕蟲,一些洋人放屁立刻接著的應聲蟲,便一窩蜂地跳將出來,為其洋主子幫腔搭調,助威吶喊,奴才嘴臉,原形畢露,漢奸面貌,徹底暴露。所以,四百年前的錢謙益,聯合一個叫王鐸的三流作家,擬一紙《降清文》,趕快跑到南京下關碼頭向多鐸呈遞上去,也就不必驚訝。這種非要為強虜張目,非要認外賊為父的劣根性,都是古今一些投機倒把、抓尖賣快、沒有節操、不知羞恥的精英分子,認為時機已到,便不甘寂寞,便粉墨登場,便抹白自己的鼻子作小丑,借此大撈一把的賣身行徑,你有什么辦法?
血性的失落-李國文閑話歷史 相關資料
他是當代將學識、性情和見解統一得好的散文家之一,頗有法國作家蒙田之風。——謝有順
血性的失落-李國文閑話歷史 作者簡介
李國文,小說家,散文隨筆作家。193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蘇鹽城。1957年夏天,在《人民文學》發表小說《改選》,1979年重新執筆。長篇小說《冬天里的春天》于1982年獲得首屆茅盾文學獎。中篇小說《涅槃》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隨筆集《大雅村言》獲得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之后轉向文史研究與通俗大眾歷史寫作,獨樹一幟,成就斐然。融文學的才情、歷史的厚重、雜文的犀利于一爐,形成鮮明的個人創作風格。如評論家謝有順云:“他是當代將學識、性情和見解統一得好的散文家之一,頗有法國作家蒙田之風。”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