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生物學綜合實習教程-(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40371109
- 條形碼:9787040371109 ; 978-7-04-03711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物學綜合實習教程-(第2版) 本書特色
《生物學綜合實習教程(第2版生物學野外綜合實踐教學系列教材)》(作者姜在民、黨坤良)系統介紹了生物學實習的目的、內容和方法,內容全面、編排合理、層次清晰.方法指導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強,便于教學使用。 本書適用于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生物科學、水保保持、環境科學、資環、林學、園林、植保、制藥工程、園藝、設施、農學、植物科學、種子科學、草業等專業的學生生物學實習之用。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共七章。
生物學綜合實習教程-(第2版) 內容簡介
《生物學野外綜合實踐教學系列教材:生物學綜合實習教程(第2版)》是適應農林院校生物學綜合實習要求而編寫。全書分七章,包括秦嶺火地塘教學實習基地概況,生物學實習的組織與實施,植物標本的采集、制作與鑒定技術,動物標本的采集、制作與鑒定技術,氣象學實習技術,土壤學實習技術和生態學實習技術等內容。書后附有火地塘教學實習基地維管植物分科檢索表、被子植物分屬檢索表、維管植物名錄和常見動物名錄等供學生實習之用。 本教材內容完整、系統,綜合性和可操作性強,可供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野外實習之用,也可供相關領域的生物學工作者參考。
生物學綜合實習教程-(第2版) 目錄
**章 秦嶺火地塘教學實習基地概況
**節 秦嶺火地塘教學實習基地簡介
一、秦嶺火地塘教學實習基地的自然條件
二、秦嶺火地塘教學實習基地的形成發展
三、秦嶺火地塘教學實習基地的教學條件
四、秦嶺火地塘教學實習基地的科研條件
第二節 秦嶺火地塘種子植物區系特征
一、植物種類豐富
二、溫帶成分優勢明顯,并含有一定的熱帶成分
三、植物區系成分復雜,多種區系成分匯集,具有明顯的過渡性
四、植物區系起源古老
五、珍稀瀕危植物眾多
第三節 秦嶺火地塘主要植被類型
一、森林
二、灌叢
三、草甸
四、植被分布規律
五、森林的概念與識別
第四節 秦嶺火地塘主要土壤類型
一、暗棕壤
二、棕壤
三、黃棕壤
四、黃褐土
五、山地草甸土
六、沼澤土
第二章 生物學實習的組織與實施
**節 生物學實習的目的和要求
一、生物學實習的目的
二、生物學實習的要求
第二節 生物學實習的組織
一、實習時間的安排
二、實習的組織
三、實習紀律及注意事項
第三節 生物學野外實習的準備
一、常用工具
二、植物野外采集工具
三、動物野外實習工具
四、記錄及文具用品
五、野外生活和防護用品
六、參考書和相關工具書
第四節 生物學實習的實施
一、生物學實習的實施方案
二、生物學實習線路
……
下篇 生物學實習的基本技術
生物學綜合實習教程-(第2版) 節選
它不可能發生在地質大循環之前,也不可能發生在地質大循環之后。在土壤形成過程中,這兩種過程是相互滲透和不可分割地同時進行著。地質大循環僅僅形成了成土母質,雖然地質大循環的作用造成了礦質養料元素的釋放,但同時又可以發生礦質養料元素的淋溶作用,巖石風化產物所形成的成土母質,盡管具有初步的通過透性和一定的保蓄性,但它們之間還很不協調。所以地質大循環并沒能創造符合植物生長需要的、良好的水、肥、氣、熱條件。生物小循環可以不斷地從地質大循環中累積一系列生物所必需的養料元素。由于有機質的累積、分解和腐殖質的形成,才發生并發展了土壤肥力,使巖風化產物脫離了母質階段,形成了土壤。 2.森林土壤的主要形成過程 在自然界,土壤形成過程的基本規律是一致的。土壤類型的發生和演變是成土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成土因素的復雜性決定了土壤形成過程總體中的內容、性質及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在劃分土壤個體特征和進行土壤分類時,就必須在分析成土因素的前提下,根據土壤形成過程中物質和能量遷移轉化之特點,將成土過程的總體可劃分出以下幾種主要成土過程。 (1)原始土壤形成 此階段是巖石風化或成土過程的初期(起始)階段,是在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蘚和微生物參與下進行的。這些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生活在裸露的巖石表面或薄層巖石風化物上。它們使巖石中的礦物成分緩慢地分解、蝕變、從中吸取養分,借助少量水分生長、固定空氣中的氮素,在母質中進行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產生了原始土壤,為高等植物的生長發育創造了條件。在高山寒凍條件下,寒漠土的形成即以此過程為主。它的基本特點是土層淺薄、腐殖質累積量少,土體無明顯層次分化。 (2)土壤的灰化過程 在寒帶或寒溫帶針葉林植被下,氣候寒冷濕潤,降水量大大超過蒸發量,地面堆積了較厚的枯枝落葉層。其滲水性強且針葉林植被下的殘落物富含單寧與樹脂類物質,它們在真菌分解后產生強酸性的有機酸——富里酸。又因針葉林植被下殘落物中鹽基物質含量較少,富里酸得不到中和而可以對土壤礦物質起極強的破壞作用。因而形成了強烈的酸性淋溶條件。從而使土壤表層除石英外的其他礦物被淋失或排出土體,結果在殘落物層下部形成了強酸性粉砂質,灰白色的灰化層——灰化過程的基本特征。 (3)土壤的黏化過程 在溫暖、濕潤氣候條件下,土壤形成過程中發生強烈的原生礦物分解和次生礦物的合成過程。結果形成了富含黏土礦物的黏重土層,即是土壤的黏化過程。此過程有殘積黏化(即所形成的次生黏土礦物顆粒殘留原處)和淀積黏化(即所形成的次生黏土礦物顆粒發生淋溶和淀積)之分。且其中殘積黏化過程分布范圍極廣,在季風氣候區各地帶性土類如黑鈣土、棕壤、褐土、紫色土、黃壤、紅壤及磚紅壤中,各種形式的次生黏土形成過程占普遍優勢。 (4)土壤的脫硅和富鋁化過程 在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條件下,土壤形成過程中的原生礦物強烈分解,礦物質部分的硅、鐵、鋁分離。鹽基和硅遭到淋失。次生黏土礦物不斷形成,鐵鋁氧化物在土體中,特別在黏粒部分含量得到相對提高,發生了鐵、鋁氧化物在土體中“殘余聚積”,而二氧化硅在土體中,特別是在黏粒部分的絕對含量不斷損失的過程,此過程廣泛存在于紅壤、黃壤和磚紅壤的形成過程之中。 ……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