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時代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的多維視角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148622
- 條形碼:9787112148622 ; 978-7-112-1486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轉型時代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的多維視角研究 本書特色
城市空間開發與土地利用是一種復雜的自然、經濟、社會和制度過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中,人類各種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城市空間是多種經濟活動空間聚集的地理載體,任何城市發展都離不開土地這個空間基礎,因此城市空間演化一直是城市地理學、城市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吳一洲所著的《轉型時代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的多維視角研究》內容包括緒論;城市空間演化的理論模型與相關研究;研究的理論分析框架;資源配置績效;治理結構;制度環境;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的研究總結等。
《轉型時代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的多維視角研究》可供廣大城市規劃師、城市規劃管理者、城市學研究人員以及高等院校城市規劃專業師生學習參考。
轉型時代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的多維視角研究 內容簡介
吳一洲所著的《轉型時代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的多維視角研究》將總體目標設定為:綜合運用城市規劃學、土地資源學、城市地理學、城市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技術方法,基于社會科學分析的多層次過程視角,通過建立轉型期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的分析框架,重點從資源配置、治理結構、制度環境三個層面進行探討,尋找影響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的深層次原因,以期為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城市資源的空間配置及相應的制度設計提供理論支持與科學依據。
轉型時代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的多維視角研究 目錄
1 緒論1.1 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研究的背景1.1.1 城市空間理論發展的訴求1.1.2 城市空間管理實踐的需要1.2 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研究的基本導向1.2.1 基本觀點1.2.2 研究目標1.2.3 研究意義1.3 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研究的結構與思路1.3.1 研究結構1.3.2 研究方法1.3.3 技術路線2 城市空間演化的理論模型與相關研究2.1 城市的空間內涵與空間模型評價研究2.1.1 城市空間形態的內涵解析2.1.2 國內外城市空間模型綜述2.1.3 城市空間形態模型的對比分析2.2 城市空間演化的格局及其機制的研究2.2.1 城市空間形態演化的時空特征2.2.2 城市空間形態的影響機制研究2.3 產業結構轉型對城市空間演化的影響研究2.3.1 空間形態層面的定性分析2.3.2 數量結構層面的定量分析2.4 治理結構變革對城市空間演化的影響研究2.4.1 域競爭下的空間開發治理結構2.4.2 治理結構差異下的城市空間發展2.5 制度變遷對城市空間演化的影響研究2.6 國內外研究進展的概括性評價3 研究的理論分析框架3.1 城市空間演化的多維思考:經濟空間治理制度3.2 城市空間演化中的績效解構3.2.1 經濟學層面的分析3.2.2 城市規劃學與土地資源學層面的分析3.2.3 本研究的觀點3.3 轉型時代城市空間演化的多維結構效應分析框架3.3.1 分析尺度3.3.2 層次體系3.3.3 一般方法3.3.4 分析框架3.3.5 研究指標4 資源配置績效。撼鞘锌臻g演化的規模經濟績效4.1 城市空間演化的宏觀經濟績效的理論基礎4.1.1 “空間格局—經濟集聚”的研究軌跡4.1.2 生產要素與經濟增長模型的演進4.1.3 經濟地理學對城市經濟增長的集聚機制解釋4.2 城市空間演化的規模經濟績效分析框架4.2.1 分析框架4.2.2 技術方法4.3 城市空間演化的經濟增長差異及其影響機制4.3.1 空間經濟增長差異的特征性事實:區域政策變遷的視角4.3.2 城市空間經濟產出的影響模型構建4.3.3 城市空間經濟產出的影響因素估計結果與分析4.4 城市空間演化的規模經濟績效的內涵4.4.1 城市經濟增長的要素規模經濟效率概念及研究背景4.4.2 城市經濟增長中要素規模經濟效率的理論分析4.5 城市經濟增長的要素規模經濟績效實證4.5.1 實證模型的選擇:隨機前沿分析模型4.5.2 模型構建與變量選擇4.5.3 實證結果及其機理探析4.5.4 要素效率的描述性統計特征分析4.5.5 城市要素規模經濟績效的空間模式識別4.6 本章小結5 資源配置績效ⅱ:城市空間演化的內外部結構績效5.1 城市功能轉型與內部空間演化的理論研究背景5.2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演化的實證:杭州案例5.2.1 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5.2.2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演化的特征:多中心雛形顯現5.2.3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演化的規模等級特征:空間非均衡,外圍偏弱5.2.4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演化的功能特征:專業化轉型初期5.2.5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演化的強度特征:空間差異大,次核弱5.2.6 城市內部空間形態結構的分行業重構特征:空間擴散不協同5.3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演化的驅動機制5.3.1 城市空間結構轉型與城市功能演化的互動關系5.3.2 轉型時代城市空間形態結構的中西方差異分析5.3.3 城市空間演化的形態結構效應的驅動機制5.4 城市外部空間結構演化的理論分析5.4.1 城市外部空間結構演化的研究背景5.4.2 城市外部空間結構演化的階段劃分與特征分析5.5 城市外部空間結構演化的典型特征:杭州案例5.5.1 典型特征。喝丝谂c用地規模加速擴張5.5.2 典型特征ⅱ:功能空間結構快速變革5.5.3 典型特征ⅲ:城鄉空間發展績效差異顯著5.5.4 典型特征ⅳ:城市生態安全格局的關鍵區域5.6 城市外部空間結構的演化趨勢與優化路徑5.6.1 城市外部空間結構演化的趨勢5.6.2 城市外部空間結構演化的優化路徑5.7 本章小結6 資源配置績效ⅲ:城市空間規劃的調控績效6.1 “規劃理想”與“現實發展”的悖論6.2 研究區域特征:北京概況6.3 規劃調控績效的研究方法6.3.1 遙感影像解譯6.3.2 空間增長的景觀指數6.3.3 規劃控制績效的空間指數6.3.4 規劃制定邏輯的比較因子6.4 城市空間規劃的調控績效6.4.1 北京城市擴展的空間和時間特征6.4.2 北京不同時期城市規劃的控制效率6.4.3 北京不同時期城市規劃的制定邏輯比較6.5 城市空間規劃調控績效的變遷機制分析6.5.1 城市功能定位顯著影響了城市規劃與建設的類型6.5.2 城市“多中心”空間結構的形成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撐6.5.3 城市人口與空間規模的決策應與其實際發展能力相匹配6.5.4 缺乏舊城改建的良好機制與開發模式是導致城市蔓延的主要因素6.5.5 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滯后于城市建設中利益主體的多元化進程6.6 本章小結7 治理結構:治理變革對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的影響效應7.1 城市空間演化的治理結構變遷7.1.1 轉型期政府地域空間的治理模式7.1.2 轉型期政府地域治理的空間關系變革7.1.3 轉型期政府治理結構的演化邏輯7.2 轉型期治理結構效應:空間規劃視角的特征性事實7.2.1 縣市域總體規劃主導職能演變歷程7.2.2 利益沖突:制約新時期空間協調發展的根源7.2.3 縱向競爭:權利博弈下的地方主義與機會主義7.2.4 橫向競爭:競爭過度的負反饋效應7.2.5 內部競爭:多元利益主體的空間利益爭奪7.3 基于治理結構的空間規劃決策網絡分析7.3.1 空間規劃決策方法概述7.3.2 空間規劃的決策網絡模型7.3.3 中國城市空間規劃決策網絡變遷7.3.4 轉型期城市空間規劃決策網絡概念模型7.4 轉型時代空間治理結構效應的改善途徑:空間規劃理念視角7.4.1 公共利益回歸:規劃價值體系重構7.4.2 縱向利益協調:規劃編制體系重構7.4.3 橫向利益協調:區域戰略資源整合7.4.4 約束機制建立:全域空間分區及管制7.4.5 公共物品優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7.5 轉型時代空間治理結構效應的改善途徑:空間決策技術視角7.5.1 經驗決策、理性主義決策與有限理性決策7.5.2 有限理性決策方法:gis-scenario決策技術7.5.3 決策應用ⅰ:區域空間發展戰略的輔助決策——余姚案例7.5.4 決策應用ⅱ:城市寫字樓空間布局的輔助決策——杭州案例7.6 本章小結8 制度環境:制度變遷對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的影響效應8.1 制度環境分析的基本邏輯8.1.1 “資源配置 治理結構 制度環境”之間的邏輯層次性8.1.2 制度分析理論基礎及iad制度分析框架8.1.3 基于iad的城市空間資源配置的制度分析框架8.2 現行制度環境的缺陷:理論對比視角8.2.1 原則。呵逦倪吔8.2.2 原則ⅱ:合理的成本收益分配機制8.2.3 原則ⅲ:符合集體選擇8.2.4 原則ⅳ:監督者(機制)8.2.5 原則ⅴ:分級制裁機制8.2.6 原則ⅵ:低成本的協調機制8.2.7 原則ⅶ:制度的獨立制定權和穩定的資源占用權8.2.8 原則ⅷ:多層套嵌式的管理模式8.3 現行制度環境的缺陷:空間效應視角8.3.1 土地產權的制度環境效應:城市蔓延、“城中村”與空間結構失衡8.3.2 土地市場的制度環境效應:惡性競爭、地產投機、“雙軌制”漏洞8.3.3 土地稅收的制度環境效應:閑置空間、形態破碎化與開發區蔓延8.3.4 土地規劃的制度環境效應:戰略重疊、決策失效、監控不力8.4 城市空間演化的制度環境改善:國際經驗視角8.4.1 空間規劃法律體系的改進:日本、英國、瑞士經驗8.4.2 空間規劃行政體系的改進:英國經驗8.4.3 空間規劃運行體系的改進:德國經驗8.4.4 空間規劃實施體系的改進:美國經驗8.5 本章小結9 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的研究總結9.1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9.1.1 理論層面9.1.2 績效層面9.1.3 機制層面9.1.4 策略層面9.2 研究創新之處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轉型時代城市空間演化績效的多維視角研究 作者簡介
吳一洲,浙江杭州人,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畢業于浙江大學,分別獲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碩士學位和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城市產業布局、城市空間組織優化和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浙江省哲學社科規劃課題各一項,并作為項目核心研究人員參與了國家科技支撐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課題等多項省部級以上課題。曾在《城市規劃》、《城市規劃學刊》、《中國土地科學》、《地理學報》、《地理科學》、《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相關科研成果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和三等獎,浙江省社科聯轉型論壇三等獎,并指導學生獲得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和建筑學專業指導委員會組織的競賽三等獎等獎項。近年來,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要設計人完成各類規劃設計項目3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