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可持續發展概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339467
- 條形碼:9787560339467 ; 978-7-5603-394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可持續發展概論 本書特色
李永峰等主編的《可持續發展概論(高等學校十二五規劃教材)》以可持續發展的定量研究為中心,介紹了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基本原理、相關概念及其評估指標,包括綜合性指標(綠色GDP、人文發展指標、真實儲蓄率等)和指標體系;本書重點介紹了定量可持續發展的典型方法與模型,特別是生態足跡理論模型、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指體系及其他國內外典型的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指標體系等,以定量研究為基礎,分別討論了水資源、森林資源、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概論 內容簡介
《高等學校“十二五”規劃教材·市政與環境工程系列叢書:可持續發展概論》以可持續發展的定量研究為中心,介紹了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基本原理、相關概念及其評估指標,包括綜合性指標(綠色CDP、人文發展指標、真實儲蓄率等)和指標體系;本書重點介紹了定量可持續發展的典型方法與模型,特別是生態足跡理論模型、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系及其他國內外典型的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指標體系等,以定量研究為基礎,分別討論了水資源、森林資源、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的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市政工程以及其他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的教學用書,同時也可作為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研究參考資料,還可供其他從事環境事業的科技、生產和管理人員參考使用。
可持續發展概論 目錄
1.1 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概念介紹
1.2 定量分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背景及意義
1.3 可持續發展定量研究的國內外進展
1.4 可持續發展的評估指標及方法
第2章 國內外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比較
2.1 可持續發展指標的制定原則
2.2 指標選取的原則
2.3 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框架模式
2.4 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實測方法
2.5 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方法
2.6 國外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2.7 國內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第3章 可持續發展綜合性指標評估及應用
3.1 國內生產總值
3.2 城市發展指標
3.3 人文發展指標
3.4 世界銀行真實儲蓄指標
3.5 專題式指標
3.6 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理論框架的構建與應用
第4章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足跡理論
4.1 生態足跡模型的基本概念
4.2 傳統生態足跡理論模型
4.3 基于能值理論的生態足跡模型
4.4 基于熵值分析的生態足跡模型
4.5 萬元CDP生態足跡模型
第5章 生態足跡理論的應用
5.1 生態足跡理論在空間尺度上的應用
5.2 生態足跡理論在不同領域上的應用
5.3 生態足跡理論在黑龍江省的應用
第6章 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指標體系介紹
6.1 中國可持續發展系統簡介
6.2 中國可持續發展系統的三大特征
6.3 中國可持續發展系統數學模型的建立
第7章 生存支持系統研究
7.1 生存支持系統研究現狀
7.2 生存支持系統的指標體系概述
7.3 生存資源稟賦對生存支持系統的影響
7.4 農業投入水平對生存支持系統的影響
7.5 農業系統對生存支持系統的影響
7.6 生存持續能力對生存支持系統的影響
7.7 農業產業化的生存支持系統概述
第8章 生存支持系統在黑龍江省的應用
8.1 生存支持系統在黑龍江省應用的意義與內容
8.2 黑龍江省可持續發展生存支持系統的狀況分析
8.3 黑龍江省可持續發展生存支持能力分析
8.4 黑龍江省可持續發展生存能力制約因素分析
8.5 國外生存可持續發展實踐及其對黑龍江省的啟示
8.6 黑龍江省生存支持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第9章 發展支持系統的概念與核算
9.1 區域發展成本概念
9.2 影響發展支持系統的指標
9.3 影響區域發展水平的因素
9.4 區域發展潛力
9.5 區域發展質量概念與核算
9.6 發展支持系統
9.7 生態農業的發展支持系統
9.8 區域技術創新發展支持系統
第10章 發展支持系統在黑龍江省的應用
10.1 發展支持系統在黑龍江省應用的意義
10.2 黑龍江省發展現狀介紹
10.3 黑龍江省區域發展質量評價分析方法
10.4 黑龍江省各指標的情況
10.5 黑龍江省區域發展質量思考
10.6 國外農業發展支持系統特點及啟示
10.7 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
第11章 環境支持系統的概念與核算
11.1 環境支持系統概述
11.2 環境支持系統影響因素
11.3 環境支持系統的特點
11.4 我國環境支持系統現狀
11.5 提高環境支持系統能力的對策
第12章 環境支持系統在黑龍江省的應用
12.1 黑龍江省環境支持系統的特點
12.2 黑龍江省環境支持能力評價分析
12.3 黑龍江省環境狀況和成因分析
12.4 黑龍江省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建設
12.5 本章小結
第13章 社會支持系統的概念與核算
13.1 社會支持系統概述
13.2 社會支持系統的評價
13.3 社會支持系統核算指標
13.4 中國社會支持系統的問題及建議
第14章 社會支持系統在黑龍江省的應用
14.1 黑龍江省發展現狀
14.2 社會支持系統指標核算
14.3 黑龍江省社會支持系統分析
14.4 黑龍江省社會支持系統建設建議
第15章 智力支持系統的概念與核算
15.1 我國智力支持系統發展階段
15.2 智力支持系統概述
15.3 智力支持系統的評價指標
15.4 中國智力支持系統發展建議
第16章 智力支持系統在黑龍江省的應用
16.1 研究黑龍江省智力支持系統的意義
16.2 黑龍江省區域教育能力評價
16.3 區域科技能力
16.4 區域管理能力
16.5 黑龍江省智力支持系統綜合評價
16.6 黑龍江省智力支持系統發展建議
第17章 國外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
17.1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7.2 聯合國統計局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7.3 聯合國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7.4 世界銀行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7.5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7.6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學院國際競爭力評估指標體系
17.7 世界保護同盟“可持續晴雨表”評估指標體系
17.8 聯合國的綜合環境一經濟核算體系
17.9 英國政府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7.10 歐洲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7.11 波羅的海21世紀議程指標體系
17.12 美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7.13 芬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7.14 加拿大關于聯系人類/生態系統福利的NRTE正方法
17.15 荷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7.16 專題指標
17.17 其他可持續發展指標
第18章 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續發展體系研究
18.1 中國21世紀議程
18.2 國家統計局和中國2l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8.3 國家計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提出的指標體系
18.4 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委地理研究所提出的指標體系
18.5 國家科委提出的實驗區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18.6 山東省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8.7 北京大學學者的可持續發展體系指標
18.8 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8.9 國內其他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
18.10 中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思考
第19章 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考慮
19.1 資源配置
19.2 資源節約
19.3 資源代換
19.4 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利用
19.5 公平與效率
參考文獻
可持續發展概論 節選
第1章 緒論 1.1 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概念介紹 1.1.1 發展的概念 發展是一個含義十分豐富的綜合性概念。這一概念*初是由經濟學家定義的,經過不斷的研究與探索,現在它不僅指經濟方面的發展,而且有了更多、更深刻的含義,包括政治、社會等方面的積極進步的變化。如:就一個國家而言,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能帶來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政治改革和制度變遷,國民生活的各種社會條件(就業、醫療、交通)的改善,社會安全程度的提高等,這些都是發展的內容,都說明了“發展”一詞已經從單一的經濟領域的含義,延伸至關注人類需求、社會進步的更加促進人類進步的領域。發展包含一定的價值判斷,對于什么是政治、社會方面的“積極的”、“進步的”變化,各個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價值觀的差異會有不同的理解。盡管如此,人們對發展的內涵還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識,認為發展是改善人民生活條件、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過程,既指人們物質需求滿足程度的提高,也包括人們心理需求的滿足。從動力學的角度來看,發展是在滿足人類生存進步的需求中,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系統的動態的平衡。 對于發展的思考有很多,舉一個微觀的例子,對于一個小型的團體來講,它的發展可以在不同層次上展開,從數量上來看,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該小型團體人員規模的擴大。或者說其連鎖開展的分公司開始遍布各地;從質量上來看,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該團體的人員綜合教育水平有了提高,人文底蘊得到了提升,或者說其整體人員綜合素質在上升,整體實力在攀升;從其擁有的設備以及技術支持來看,發展意味著該小型團體設備先進,技術領先;從其產品角度而言,發展則意味著其產品質量過關,科技含量提高,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同……從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發展所具有的幾點特征:發展是整體的發展,某一區域或國家的發展可以在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上展開,該區域或國家的發展又是這不同層次、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綜合的發展,它包含著各個方面的協調促進;發展是自身的發展,這是說某一區域或國家發展的動力來自于自身,發展過程中遇到不協調、不暢通的環節需要自身的內部對發生狀況的環節參數進行調整從而反饋到整體的行為結果中來。發展的豐富內涵也使得可持續發展有了更加廣闊的研究領域,有了更加豐富、更加深刻的內涵。 1.1.2 可持續性的概念 可持續性是一種狀態,“可持續性”就是要保持人類以及地球上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整個生命支持系統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不會因為人類的行為而遭到破壞或削弱,以使后代人及其他生物擁有同當代人相同的生存和發展基礎。一些研究者從不同方面對此作了探討。如:世界銀行副行長伊斯梅爾.薩拉格丁認為:“可持續性指留給后代人不少于當代人所擁有的機會。”在他看來,“機會”表現為四種資本:人造資本、自然資本、人力資本以及社會資本。因此,可持續性意味著“我們留給后代人的上述四種資本量的總和不少于我們這一代人所擁有的資本總和”。摩翰。穆納辛格認為,可持續性意味著生態系統保持一種穩定狀態,不隨時間推移而衰減退化。 在充分認識與理解環境的基礎上,可以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或者說人類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式可簡單地分為三種:**種稱為傳統模式,在人類經濟發展的傳統模式中不考慮環境承受能力(環境承載力,或者稱為環境容量),只是一味地強調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改造與征服,同樣是保護環境意識的不足而導致了過度地開發而未能采取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這是一種從資源到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去直接排放的單向線性經濟過程,也是*不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第二種可稱之為“污染過程末端治理”的模式,在該模式運行的條件下,人類開始逐步注意生態環境問題,此模式對于環境問題采取的主要措施為“先污染,后治理”,沒有注重在生產過程中尋找減少環境污染的方法、科技等,僅僅是在生產過程末端對其所產生的廢物進行污染治理或者凈化處置。 ……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