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親愛的素燕 本書特色
我 不想要等待 因為生命不能倒著走 我 選擇了離開 只因夢想在跟我招手 我 跨越 我 恐懼 我 堅持 我 相信 《親愛的素燕》是一個海外學子的心靈成長記錄,借由古文學的浪漫讀出生命的意義,它鼓勵所有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徘徊的人能擁有自己心里預期的真實生活。
親愛的素燕 內容簡介
《親愛的素燕》借由古文學的浪漫讀出生命的意義—— 一個剛到英國的懵懂臺灣學生,通過電子書信,接受一位杰出的牛津教授指導學習英國古典詩詞。兩位作者在此結合素燕的成長經歷互動思考著現實與夢想的系列話題:成長的智慧、孩提的夢想、工作的曲折、自我的判斷、現實的逃離、探索與學習、生與死、戰爭與紀念、鄉村情懷、同理心等。通過對英國古典詩詞的閱讀、理解和探討,依舊扎根于社會現實的素燕深切體會到了歸屬感,她非但沒放棄自己本來的文化,還發現了所有文化的普遍真理,形成了平和的世界觀。這本書是一個海外學子的心靈成長記錄,鼓勵所有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徘徊的人能擁有自己心里預期的真實生活。 2011年3月初,本書榮獲people’s book prize 2010冬季選書非小說類冠軍。
親愛的素燕 目錄
006 譯者序
008 致謝
010 鳳凰
011 成長
025 發覺
043 沉沒
063 十四行詩
085 陌生城市
107 夢想
121 理解
161 逃離
181 探索
197 學習
219 建筑
親愛的素燕 相關資料
讓 現實通向夢想的詩橋劉勁飛 《親愛的素燕》的作者是師生二人,老師是牛津的教授,學生是臺灣去的留學生。此書是他們關于文明、文化、文學、詩歌、建筑、繪畫以及人生等很多話題的交流和對話。當然,這是比較“宏大”的主線;微觀上,素燕講述了她求學和追夢的經歷,因此還有她與她自己過去(甚至包括未來)的對話——由被壓抑、挫傷到逃避,進而開始理性地反思,直到“復蘇”,達成某種程度的和解,及對未來的憧憬。所以書雖不算太厚,也能見到大我和小我、今我與故我的交織,以及中英文化乃至中西文明的交匯,內容還是非常豐富、引人深思的。素燕原是臺灣生長的學生,雖然以英文寫作本書,但中國傳統文化(書里多次提到tradition這個詞)無疑在她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此書中我看到很多親切卻又似乎日益陌生了的印象、觀念和視角,包括原書目錄里的繁體字和一些有趣而特別的譯法。比如:sympathy一詞,我們用的詞典一般都譯為“同情心”,而她譯作“同理心”,這讓我想起前人說的“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對于大陸的讀者,素燕所記錄的“小歷史”無疑是觀察臺灣的一個窗口。素燕原本沒有專攻英語或是英國文學,去英國留學前只去新西蘭強化學習了三個月。以她的勇氣和勤奮,能用英文寫作,雖然行文還有明顯的中文印記,也還是很難能可貴的。尤其難得的是,她能在英國教授的指引下步入英國詩歌的天地,直接面對英國語言和文化中的最精華之一,并在閱讀詩歌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和升華自我,走向精神和文化上的健全和成熟。我感覺這樣的“留學”才有一定的深度,得以窺見異國獨到的文化基因或是精神氣質。這樣的求學態度和方法都很有啟發意義,值得學習。書中的羅伊教授可謂“循循然善誘人”,深入淺出,因材施教。書中談到的很多詩和文學典故我都讀過甚至深愛,但這位老師的講法親切、平易,不枯燥,沒有學院氣,富有常識卻不失深度和厚重,表現出“公共知識分子”的正義感和同情心,偶爾還幽默俏皮地流露出對本國乃至西方文明的批判和反思。尤其難得的是,他引導素燕將一般學生望而生畏、束之高閣的“詩”與自己切實的人生聯系起來,去理解、印證、履踐,從而“能幫助人們過上神思與萬物相通的生活,也能幫助人們形成更為平和的世界觀”。這正是學習、研究英國文學的中國學者、老師和學生都要學習和借鑒的。素燕有難得的勇氣、真誠和單純。她以直覺而本真的觀察直接或是間接地描寫了國人的一些特色,甚至包括陋習,有些很是“童言無忌”,甚至可能會讓人感到淺稚。但這似乎像英國史家edward gibbon所說的“positive ignorance”,不失是知識和世故的一方解毒劑。她對夢想的堅持和追求尤其動人。但是,她筆下的國人和臺灣似乎稍稍灰暗了一些,而她所說的牛津和英國也的確像是夢境。當然,她最終選擇留在英國,但英國在羅伊教授筆下并非完美。“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也許這樣才會有更深刻而全面的觀察和批評。用詩篇修復的夢 [英] 羅伊?普利思 在《親愛的素燕》一書中,選每一首詩都有好幾個理由。當然,我當時是想選出英詩中一系列的代表作給素燕看,但是可供選擇的詩有幾千首呢。所以隨著我和素燕之間對話的展開,最后的選詩常常是回應她的問題、想法和故事的:比如,為她發現了牛津選了貝杰曼,或是為她的失戀選了布朗寧。但是,所有的選詩是以“愛里爾挽歌”開始的,我給留學生作導師時常用此詩作為步入英國詩歌的門徑。通過此詩來認識一下我們最偉大的“語言巨匠”(莎士比亞),也一瞥他如何神奇地用語言來營造心境及其匠心獨運的意象。此詩也談及了格律和韻律等重要問題,以及重組詞語如何能夠將平常的句子化為有韻律的詩歌。 素燕還對英國詩歌史感興趣,想弄明白其發展的脈絡,因此我就選了一些詩,可以作為針對英詩不同時期進行討論的出發點。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和語言的發端是以庫克譯的“凱德蒙的圣歌”切入的。英國文化的另一個重要淵源是來自古希臘古羅馬的影響,尤其表現在17和18世紀的新古典主義作品中,代表作是荷馬史詩中赫克托和阿喀琉斯故事的蒲伯英譯本及其新古典主義的原創詩歌作品,比如他的“論人”。和很多人一樣,素燕過去對英國的鄉村有著頗為理想主義的看法,就像在彌爾頓的“歡樂頌”中所表現的古典主義的田園觀念,但這種看法一定得和克萊布的“鄉村”所描寫的農村勞動者所處的殘酷現實相比照。這種對于平民百姓生活越來越多的關注也見于格雷飽含同情的詩作“墓畔哀歌”。 素燕的問題“什么是十四行詩?”讓我們又回到莎士比亞及其著名的“我可否將你比作夏日的一天?”一詩。接著我們將此詩與19世紀巴雷特?布朗寧的一首十四行詩作了比較,后者坦言個人的情感,是那個“感性的時代”的典型作品。工業革命和農業的商業化都殘酷無人性,這點在阿爾考克描寫掃煙囪小男孩痛苦生活的一首民謠中有所反映,而弗里斯的民謠描寫的是公共土地被圈為私有的過程。布萊克充滿神秘意味的“老虎”一詩可能是以比喻的手法描摹了工業革命的恐怖與美妙,及其對英國產生的影響。也許是對工業化作出的回應,19世紀也是一個浪漫的時代,充滿著對中世紀的追懷,如此情愫在丁尼生“夏洛特女郎”中有明顯的體現,尤見于他的“國王之歌”的微妙韻律之中。在那個時代,宗教信仰已經衰落,這在一個波斯詩集的菲茨杰拉德英文譯本以及斯溫伯恩的“普洛塞耳皮娜的花園”中表現尤著。 講到20世紀的英詩時,素燕已經讀過葉芝的抒情詩“當你年老時”的中譯。但是在我們討論該詩的時候,她驚訝地發現,中譯本所展現的詩人的人生和原詩中的樣子非常不同,而這一點讓我們想到在文化的交流中誤解是多么容易發生。在世界大事的另一極,于1914-18年間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過程慘烈,激發了好幾個詩人的詩情;書中所選的三首詩體現了人們對于這次大戰由開始的熱忱變為最后的悲憤和幻滅。 最近期的詩是托馬斯的“羊齒山”。此詩之所以入選,是因其創作風格很現代,且更自由,也是因為此詩是我的最愛。它喚起了我在20世紀中葉英國鄉村度過的那難以名狀的神奇童年時光,還有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難以避免的痛失感。所有這些思緒在書中都有更為詳盡的探討,當然,還有一些詩我沒有足夠的篇幅在這里一一提及。我們希望你在閱讀本書和那些詩歌的過程中能自己有所發現和感悟,并且以此為樂。
親愛的素燕 作者簡介
胡素燕(Su-Yen Hu),1978年生,北士商廣告設計畢業,大學主修室內設計。求學期間曾于校外兼任針灸助理、百貨公司專柜、計算機公司銷售業務、實驗室研究助理、建筑師項目助理,以及計算機繪圖輸出專員等。各種不同的工作經驗讓素燕的學生時代提早面臨許多現實的考驗。放逐自己到英國是素燕人生的轉折點:由做現代設計師到研究古建筑的開發和保護。2007年素燕陸續完成牛津布魯克斯都市政策系碩士,以及牛津布魯克斯大學聯合牛津大學歷史建筑系碩士。 羅伊?普利思(Roy Preece),英國牛津大學景觀建筑思想史學家。其博士學位研究的是自然風景之美及其保護,曾在牛津大學定期開設關于古建筑和園林的課程,出版學術專著《園林的設計》(Designs on the Landscape, Belhaven, 1991)和《開始研究》(Starting Research, Pinter, 1994)。過去的十二年,羅伊在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的建筑環境學院為國際研究生擔任英語語言的指導老師,幫助許多學子跨越了英語學習的障礙。2010年年底,羅伊的短小說《黑狗》(Black Dog)榮獲The London Book Festival 2010年最佳極短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