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道的一點真骨血:三千年中國改革的成敗得失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663935
- 條形碼:9787807663935 ; 978-7-80766-39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政道的一點真骨血:三千年中國改革的成敗得失 本書特色
講透為官者施政的基本底線
講透歷史大變局中的不變定律
領導干部*佳推薦讀物
改革者的必讀本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尚書·大禹謨》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歷史是川流不息的。若不能因時變事,而頑固地恪守舊俗,這本身就是致亂之源。
——培根
你對歷史看得越深,就對未來看得越遠。
——丘吉爾
1.立意新。本書以中國歷代的改革事件為線索,分析了歷代改革的成敗得失,并總結和概括了歷代改革的普遍規律,為當前的社會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價值。
2.定位清晰。本書的主要讀者對象為黨政干部、企事業單位的領導,還有歷史愛好者。
3.內容價值。作者引經據典,對歷史上改革事件的分析獨特到位,在生動的敘述過程中,引人深思。
政道的一點真骨血:三千年中國改革的成敗得失 內容簡介
本書從梳理三千年中國改革大事件入手,通過還原歷朝歷代的改革真相,如管仲改革、商鞅變法、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等,旨在總結他們的成敗得失、經驗教訓,講透歷史大變局中的不變定律等。
政道的一點真骨血:三千年中國改革的成敗得失 目錄
前言
歷史大變局中不變的定律:向《周易》要改革智慧
當我對中國歷代改革研究的興趣越來越濃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驚奇地發現,《周易·革卦》中關于改革的論述是那樣的平實而樸素,精到而深刻,以至于三千年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次改革,無論是其成功的經驗,還是其失敗的教訓,都能從中得到印證。
禮崩樂壞怎么辦:周公改制定萬世綱常 /001
周公其人,堪稱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主持完成的周初的改革,是一場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深徹改革,涉及政治、經濟、倫理、法制、軍隊建設等各個方面,特別是他在“天下治式、社會模式、行為范式”方面的改革與創舉,著實當得起“萬世之謀”四個字。
治國之道先富民:管仲改革成春秋霸業 /011
管仲是中國歷史上*早明確提出“富民論”的改革家。他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
防民之口,堵不如疏:子產變法育開明政治 /025
子產的變法創造了三個**,即**次以國家名義承認土地私有,**次把國家法律公示于眾,**次提出了“以民為師”的政治主張,體現出“大仁”的政治情懷。
向特殊利益集團開刀:李悝改革拔戰國頭籌 /031
魏文侯問李克(李悝,一說為李克)曰:“為國如何?”對曰:“臣聞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文侯曰:“吾賞罰皆當,而民不與,何也?”對曰:“國其有淫民乎?臣聞之曰: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祿,其子無功而食之,出則乘車馬、衣美裘,以為榮華,入則修竽琴鐘之聲,而安其子女之樂,以亂鄉曲之教。如此者,奪其祿以來四方之士,此之謂奪淫民也。”
百代皆行秦政法:商鞅變法為萬代立極 /039
“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
*好的改革和*大的政治:始皇改制輝煌伴悲劇 /051
秦王朝的迅速覆滅就在于求治之心太切,改革之心太急。用《大秦帝國》中總結的話來講,就是“創新有余,守常不足,大政有成,民生無本”。
統天下者關鍵在統人心:漢武改革文治武功 /063
“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后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后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
書生政治的悲劇:王莽改制就像堂吉訶德 /075
王莽的四次幣制改革由于太隨意輕率,實質上變成了四次“折騰”,嚴重擾亂了當時的經濟秩序,變相掠奪了人民的財產。本來想緩解社會矛盾,反而卻激化了社會矛盾;本來想改善人民生活,反而卻把人民推向更苦更難的境地。《漢書·食貨志》中描述:“每一易錢,民用破業,而大陷刑。”
打破做官的壟斷局面:隋朝改革開啟讀書人的通天路 /087
從隋唐到明清,各個朝代都很重視思想教化的作用,想方設法加強思想統治。而*有效的辦法就是以“紗帽”為香餌,以“科舉考試”為指揮棒,按照“統治天下需要什么——科舉考試就考什么——讀書士子就學什么——整個社會就信奉、遵循什么”的思路,使儒家經典成為士子的必讀書目,使儒家思想成為天下的主流思想。
改革越平和越卓越:太宗改革締造盛世 /101
“朕即位之初,上書者或言'人主必須威權獨運,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懾服四夷。唯有魏征勸朕'偃革興文,布德施惠,中國既安,遠人自服'。朕從其語,天下大寧。”
改革永遠是把雙刃劍:玄宗改制福中伏禍根 /113
歷史往往是這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唐玄宗政治生涯上的大起大落,從主觀上講,是其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的變化引起的。而從客觀上講,則是其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的利弊造成的。
矯枉勿過正,謹防“教訓陷阱”:慶歷新政為何曇花一現 /123
錢穆先生在歷史研究中,曾提出一個“制度陷阱”的概念。我這里,也想套用老先生的說法,提出一個新概念,即“教訓陷阱”。須知中國歷代王朝的優秀統治者,都懂得以史為鏡,重視研究和吸取歷史教訓。但這種教訓的吸取是很有學問的,一旦分寸把握不當,便會適得其反。
改革就是利益再分配:王安石變法奈何明月照“溝渠” /133
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改革,都是從“吏治”改革入手的。“吏治清、天下興”,這一招是*管用的,也是*難的。也許是汲取慶歷新政失敗的教訓,王安石變法繞開了“吏治”改革這一難關,而是以經濟改革為主,兼之以軍事和教育改革。
用行動政治打倒公文政治:居正“三本賬簿”中興大明 /147
“居正是一個現實的政治家。他知道政務的辦不通,不是機構的缺乏,所以他不主張增加政治機構。他也知道公文政治不能打倒公文政治,所以他不主張提出新的法令、章程,增加紙筆的浪費。他只要清清白白的一個交代……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內閣控制六科。這就是居正的政治系統。”
筆桿子到底斗不過槍桿子:“百日維新”回光難返照 /163
“康有為系一工部主事,命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無權無位。而以軍機四章京居間傳遞信息。要以內面一個有虛位、無實權的皇帝,和外面一無名義、無權位的不相干人來指揮操縱全部政治之徹底改造,其事自不可能。”
總有一種力量讓人悲憤前行:韓非《孤憤》長嘯改革壯懷 /175
“昭昭《孤憤》,變法家犧牲之祭文也!烈烈《孤憤》,變法家命運預言書也!”《孤憤》究竟昭示了什么?揭示了君王、改革者(智術能法之士)和權貴(貴重之臣、當涂之人)之間什么樣的關系呢?預示了改革者什么樣的命運呢?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盛世衰世的“七有”“七無” /183
《陰符經》開篇就講:“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這可以說是中國歷代典籍中*簡短、*肯定的一句“大話”。意思是,你只要善于觀察體會大自然的運行規律,然后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就足夠了!
后記
不識病象,何施刀藥 /199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當知舊。不識病象,何施刀藥?僅為一種憑空抽象之理想,蠻干強為,求其實現,鹵莽滅裂,于現狀有破壞無改進。凡對于已往歷史抱一種革命的蔑視者,此皆一切真正進步之勁敵也。”
展開全部
政道的一點真骨血:三千年中國改革的成敗得失 作者簡介
默想千年,筆名,現為某中央機關干部。本書雖小,乃五年思索之凝結,期望能為天下之改革者送上一面鏡子,為世上之攀登者提供一根竹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