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清代習慣法-墓地所有權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06694
- 條形碼:9787010106694 ; 978-7-01-01066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代習慣法-墓地所有權研究 本書特色
何小平編著的《清代習慣法--墓地所有權研究》使用民間契約、家譜、地方志以及官方判詞、刑科題本等資料,主要運用法學的方法,考察與分析了清代習慣法的一個重要方面即墓地所有權的取得、權能以及消滅。
清代習慣法-墓地所有權研究 內容簡介
人與動物都不能免于一死,但人與動物又有很大的不同,人之所以異于禽獸,人之所以為人,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只有人才會有墳墓與墓地。這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墓地之于人類生活的永恒性,墳墓與墓地因此一直伴隨著人類,同樣伴隨著中國人的生活。在幾乎所有清代人的心目中,歸葬祖先形骸、將祖先埋葬人土是清代禮制對子孫的基本要求,“傳曰:'孝子事死如事生。'又曰:'父母生而全之,子全而歸之,不亦孝乎?'父母既殆,斂手足形,旋葬,慎護戒潔,奉尸如生,斯之謂事死;身體發膚,無有毀傷,以沒于地,斯之謂歸全,古今達禮也”。“死,葬之以禮”是子孫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此責任的違反則構成不孝的罪行,“不孝之罪,莫大乎不葬其親”。墓地因此成為清代中國人不可或缺的財產,一個人在世時可以沒有自己的住宅,但是一個人在死后卻不能沒有自己的墳墓。對于清代人而言,墳墓與墓地甚或比住宅與宅基重要,一位清未華的外國人甚至把擁有一塊自己的墓地作為中國人的標志。
清代習慣法-墓地所有權研究 目錄
清代習慣法-墓地所有權研究 作者簡介
何小平,陜西周至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學碩士,陜西師范大學史學博士。現任職于西北政法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是清代習慣法。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