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陳丹燕的上海:公家花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344869
- 條形碼:9787506344869 ; 978-7-5063-4486-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陳丹燕的上海:公家花園 本書特色
陳丹燕新作。公家花園就是那座“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公園,是中國**座現代意義上的公園。150年的歷史,處處折射出上海的風云變幻,圍繞它,有太多的故事可講。包括爹爹、顏永京、柳葉撇、混血兒、筷子俱樂部、意大利冰激凌、一張椅子、公園進行曲——背景:影像、記錄與素材。
陳丹燕的上海:公家花園 內容簡介
從黃浦江和蘇州河兩邊來的風使夏天的公園很涼爽,樹和草在那時都長得很好,小玫瑰園里的各色玫瑰都開了,中國南方的梔子花也都開了,臨水的潮濕空氣中飄蕩著一股股花香。十九世紀末,這個小公園是整個外灘*美的地方,這里有整個上海都缺少的雅致,讓人可以聯想到歐洲的悠閑。
建立不久的工部局樂隊正在音樂亭前的草坡上演奏,音樂聲給公園帶來輕松閑適的氣氛。婦女們撐著長柄的陽傘,打扮得鄭重其事。孩子們在爬上爬下。男人們即使在夏天,也穿著亞麻布的成套西裝。草坡上中國阿媽們穿著白色的大襟衣服,紛紛站著。她們是園規里注明可以隨僑民子女進園的華人。
園規準許日本人和韓國人隨意進入公家花園,而所有華人,包括高級官員和來自遙遠省份的參觀者,都被嚴厲排斥在外……
陳丹燕的上海:公家花園 目錄
顏永京
柳葉撇
混血兒
筷子俱樂部
意大利冰激凌
一張椅子
公園進行曲——背景:影像、記錄與素材
陳丹燕的上海:公家花園 節選
爹爹
1975年,無論人心還是社會,只是仿佛沒有白日一般的睡意深沉。一過晚上九點,人們便真的睡熟了。上海的大街小巷,無論是陳舊的四十年代花園洋房,還是三十年代的美國式公寓,或者是二十年代的石庫門里弄,十年代涂抹了棕紅色油漆的木質板屋,便漸漸散發出壓抑而失望的軀體在沉睡時動物般微臭的體味。那深長而寂寞的睡意,如街道上的夜霧沉甸甸地漂浮著,籠罩了整個城市。三年前,毛澤東詩詞的美國翻譯者伯恩斯通從上海訪問歸去,發表觀感說,中國人的身體絲毫沒有本位感,它們如此沉靜,猶如自然界中的山水。從1972年到1975年,人們仍舊生活在一片蒼茫之中,由于不再用紅漆大規模地涂抹街道和建筑,也不再大幅張貼革命漫畫,這個城市在平靜里漸漸顯得凋敗和灰暗,在江南多云的天空下,如同一個白發蒼蒼,并患有抑郁癥的老人。
吉迪在1975年初夏時,對一個叫史美娟的女孩一見鐘情。吉迪當時正靠在大禮堂后臺的一扇窗前,握著塊松香,在小提琴弓上的馬鬃來回拉著。他是滬光中學小分隊的,拉小提琴。他穿著一件的確良白襯衣,因為要演出,特意向父親借來。他自己的白襯衣已經穿不下了。父親的白襯衣突然襯托出他瘦削而平坦的肩膀,當他垂下頭湊近領口時,偶爾能聞到自己被衣服包裹的軀體散發出的荷爾蒙旺盛的氣味。
那時,表演舞蹈的女生們正擠在后臺樓梯口候場。幕布本是紫紅色平絨布做的,因為積滿灰塵而幾近褐色,那個后臺陳舊頹敗,到處都灰撲撲的。而那些穿著淡黃色緊身衣的女孩子,則像一大片燈光那樣耀眼而突兀。在革命時代的尾聲,人們小心翼翼地表現出對舊時代的模糊緬懷,這種對時代的反動在民間滋生,猶如偶爾落在陽臺上探頭探腦,戰戰兢兢,一觸即飛的麻雀。并沒被十年以前革命狂飆驚嚇過,只是被后狂飆時代的禁錮和無聊折磨的少年們,在這場懷舊潮中擔當了先鋒的角色。這一年,滬光中學參加上海市中學生文藝匯演的舞蹈節目,表現的是學生如何向農民學習放鴨子,在廣闊天地里成長。在這個陳詞濫調的節目里,出挑的是那十二個扮作小鴨子的女生。她們在腰上圍了一圈平日里只用來裝飾國慶報欄的淡黃色皺紙,這種皺紙有彈性,也很結實,她們用它來代替芭蕾舞短裙的縐紗。遠遠望去,盈盈一尺長的淡黃色皺紙裙從她們腰間蓬起,露出了膝蓋以上的部分大腿,幾可亂真。她們將頭發緊緊扎成發髻,在發髻上插了一根染成黃色的羽毛。這樣的扮相,令人不得不聯想起《天鵝湖》里的小天鵝。
她們早早換好了演出服,匯集在后臺,每個人都努力揚起下巴,伸直脖子,高高在上的,令人不敢隨意接近。
雖然當時中學里的風氣,男女生不會輕易交談,平時即使在校外迎面遇見,也是視而不見地擦肩而過,但吉迪還是確切地感受到女同學們的飄飄欲仙,和她們心中奔騰的狂想。他知道她們認定自己此刻就是《列寧在1918》電影里那些翩翩起舞的舊俄芭蕾舞娘。他猜想她們矜持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知道作為電影里的人物,她們應該如何舉手投足。電影里只有三分鐘的時間是跳舞的,然后就被沖上舞臺的革命者打斷了。倒在地上的天鵝驚慌地爬起來,然后永遠消失在幕布后面。這些女孩子都是和他在一個街區長大的,小時候是在同一場學校包場電影里看了《列寧在1918》。看到俄國士兵與自己的妻子吻別時,在銀幕上被放大的,因為接吻而變得柔軟的嘴唇,和接吻發出的“嘖嘖”聲,曾嚇得大家鴉雀無聲,從此永志難忘。吉迪知道她們此刻假裝不在意,其實她們正像雷達那樣密集地捕捉著別人的注目,并萬分受用。他輕易就看穿了這些虛榮的小技巧,他生性溫和,生怕讓人難堪。所以只事不關己地淡淡笑著,握著一小塊琥珀色的松香。就在這時,他看見了史美娟。
她是繼光中學小分隊的。她穿了一條用大紅麻葛被面改裝的朝鮮大裙子,顴骨高高的,又寬,濃重的腮紅像紅旗一樣招展。她眉毛又濃,臉又圓大,像無錫大阿福一般。她撥開一片昏暗,紅光燦燦地走了進來。她看到那群矜持的女孩子們,整個人突然被提起來似的,煥發出一種毫不掩飾的驚喜。她甚至驚呼了一聲:“哦喲。”
她閃閃發光的圓臉,如閃電一般擊中吉迪。他心里平地響起一聲雷。在隆隆雷聲中他爭辯道:“她才是俄羅斯女孩。”一時間,《初戀》里那個亞麻色頭發的少女,《復活》里的馬斯洛娃都奔涌到他的眼前。那都是他好不容易向別人借來的舊俄小說里與愛情有關的少女,十五六歲以后,他開始費盡心機搜羅俄羅斯小說,相比歐洲小說來說,俄羅斯小說在六十年代的發行量更大,品種更多,七十年代時更容易找到。而且書中的世界正符合他心中對世界的期待,有時就像一個瓶子對上了它的蓋子一樣絲絲入扣,每逢遇到這樣的時刻,他總是捧著殘破的舊書,感動得幾乎落淚。吉迪望著史美娟,與他雷達般的女同學相比,史美娟很平實,還有些笨拙。吉迪心里決堤般地涌出了憐愛,是俄羅斯小說和詩歌中對鄉村少女的那種贊美和深情。在皺紙做的蓬蓬裙和被面做的朝鮮長裙間僅僅一剎那的較量中,他突然有了愛護史美娟的渴望。柔情如傾盆大雨般向他襲來,簡直讓他恐懼。他右手緊緊捏著手心里的松香,左手牢牢扣在弓上,由于用力太猛,指甲變得慘白。
他記不得怎樣開始的,他們就交談起來。史美娟的聲音像她的長相一樣,有種鬧市里成長的粗礪。她說話的時候,好像把嘴咧得太大,聲音輕易就越過口腔沖出來,不像他班上的那些女生小心面部的分寸。雖然大家說的都是上海話,但她有種特別市井的口音。他的女同學們即使在1975年那樣萬物都夾著尾巴的年代,也在心頭暗暗橫起一把母親言傳身教的尺,度量殺富濟貧后殘存在人民中的階層界線,并執拗地捍衛它。她們有時甚至比她們的母親還要頑強。他知道,她們是斷斷不肯與她攀談的。但史美娟的這些不足,卻正好符合吉迪對自己愛情的期待。
女生們冷冷的眼神掃過來時,吉迪感到它們就像自己在發高燒時,母親觸摸他額頭時冰涼的手掌。渾渾噩噩中那種突然襲來的舒服的涼意,讓他既受用,又有些為自己擔心。小寧銳利而驚愕的眼神,則如指甲劃過。她的眼睛極黑,在臉上如同驚嘆號。她只飛快地瞪了他一眼,說不清是驚愕還是恍然大悟,然后就一言不發地轉開眼睛。從幼兒園同班以后,吉迪和小寧接著小學同班,中學同班,彼此一直在對方視線里,卻再也沒交談過。
吉迪參加演出的節目,是小提琴合奏《云雀》。開弓不一會兒,他就發現琴弦下方棕紅色的琴面上,積了一層白白的松香灰,他意識到,這一定是剛才松香上得太多了。“這就是那個!這一定就是那個什么愛情!”他在羅馬尼亞歡快的民間小調里,與心中的不相信爭辯。在小提琴黑色的琴托上傾斜著打量回蕩著音樂聲的陌生禮堂,他看到黑沉沉的高大天棚,兩邊帶有焰式拱廊的大廳,后背高高的長條椅,地板吱吱嘎嘎直往下陷的舞臺,他猜想這里原先應該是個廢棄的教堂。他自己學校的禮堂從前也是座廢棄的教堂,他很喜歡在那里排練,因為教堂的穹頂放大了他們幼稚的琴聲,突出了音樂的神圣。他在每一個可以揉弦的地方都不放過,竭力晃動他的左手,享受獻身般的神圣中那種溫柔與潔凈。他回想起史美娟出現在后臺的樣子,她身上的麻葛被面上織著一條字:國營上海第八絲織廠出品。她一點也不遮掩。春天濕潤而蒼白的陽光透過雨痕斑駁的玻璃窗落在她手上,他看到她的手很靈活,指甲旁邊的皮膚長著發紅的肉刺,這是一雙勤勞的手。此刻,他將她的身影嵌進了一道失修多年的焰式拱門里,就像書中瑪斯洛娃在復活節前夜的教堂里遇到聶赫留朵夫的情形一樣。
吉迪恍恍惚惚的,回到后臺,跟著同學一起返回學校,然后,夾著貼皮的琴匣子回家。他經過襄陽公園,看到初夏的梧桐樹梢上方東正教堂陳舊的圓頂。大家都喜歡在梧桐樹下照相,以教堂的大小圓頂為背景。其實,東正教堂已經成了工廠的車間。經過它時,能聞到一股機油氣味。缺鈣的小孩子,仰著蒼白的圓臉在樹下的草坪里跑來跑去。這是他生活中的公園。母親管襄陽公園叫杜美公園,這是它四十年代的舊名字。經歷了那么動蕩的新時代,母親卻還是刻意保持著舊細節,她甚至還保留著當年與父親約會時的戲票和節目單,那是一張印制拙劣的蘭心劇院的節目單,有白俄表演的舞蹈,那是父母*心愛的消遣。那個晚上,看來是她此生的高潮。難得的是,她那時已有預見。
他想著史美娟的聲音:“我就在黃浦公園門口等你。”后臺從來都是這樣亂,帶隊老師壓低嗓子招呼學生,從臺上沖下來的人還留著表演時的興奮,隨手將別人撥拉到一邊,幕布被掀動了,浮塵四合,臺上的歌聲在后臺回蕩,他們的談話總被打斷,因而也變得急促緊湊,心心相印。就在他不得不擠回小提琴合奏的隊列里去的*后幾分鐘,史美娟直接定下了約會地點。
沿著襄陽公園的外墻走回家時,吉迪才真正反應過來,史美娟要他去黃浦公園見面。那可是傳說中追求時髦的粗魯青工談朋友的地方,是家里地方太小,沒地方去的窘迫青年約會的地方,他從未想過自己會與那樣的地方有什么聯系。他回想史美娟的臉,她扭歪了嘴角,那個笑容顯得有些古怪,過于親昵,或者過于主動。此刻想起來,那幾乎就是一張陌生的臉。吉迪有些拿不準自己,他發現自己心里對黃浦公園這個建議有一股說不出的抵觸和失望。
不過,星期天一大早吉迪還是出發去了外灘,還特地戴了父親給的舊手表。在1975年,中學生戴手表,已足以炫耀。父親將自己用舊的瑞士手表交到他手里的時候,曾說過,一個男人懂得如何炫耀,而不是簡單的賣弄,這才算本事。這幾年,父親常常就事論事地講一些人生警句給他,他只是諾諾,沒有搭腔,因為他覺得這樣的場面有些做作。
吉迪乘坐的兩廂式電車吱吱扭扭一路響著,經過淮海中路。華亭路口新華書店的玻璃櫥窗里掛著毛澤東的畫像和幾本32開的小說書,雖然有大幅宣傳畫和領袖畫像還有彩色皺紙的點綴,陳列著紙張粗劣、種類單一書籍的櫥窗,還是難掩蕭條。四十年代林森中路上時髦的國泰大戲院仍舊站在現在的淮海中路和茂名路交界的街角上,它如今叫人民電影院。不再喧嘩的門口貼著巨幅的阿爾巴尼亞電影廣告畫。傳說這家電影院畫電影廣告的美工是個個頭矮小的老克勒,他畫的電影廣告有讓人心領神會的洋派,卻找不到一點把柄,在傳說里,他畫的上海郊區風景足以與法國的印象派比肩。吉迪的姐姐和母親晚飯后散步,常常就以到這里來看廣告畫為目的地。到淮海東路后,木頭門板尚未卸下的店鋪越來越窄小,雖然行道樹還是梧桐,但樹干也明顯地瘦小下來,失去了淮海中路梧桐森森的租界趣味。這里的空氣中也多了一種燃燒著的木頭的氣味。等車窗里撲進來的氣味再次變化成咸腥潮濕,電車在舊大樓的溝壑里擰動著身體,好像一只爬行的蜈蚣。所有的市聲都被街道兩邊的大樓放大了,令人感覺動蕩不安,外灘就到了。
吉迪從26路電車終點站走出來,心里仍舊想著史美娟的話。當時,她在嘈雜的人聲中說:“我家就在上海大廈后面。”這倒算是一條去黃浦公園的理由。唐吉訶德在貴族小姐窗下彈琴唱歌,他也為史美娟去黃浦公園。
吉迪經過沿江的那一排陰沉的大樓,公園坐落在外灘的盡頭,仿佛長句子的一個句號。
吉迪想起了上小學時的經歷。從公交公司借來的大客車里塞滿了小學生,一個香蕉座上要坐四個小孩。老師坐在司機座后面一只滾燙并隆隆作響的鐵皮鼓包上,她身邊放著一只灰綠色的茶水桶。茶水桶上面用紅漆筆寫著學校的名稱,這是從男廁所和女廁所中間的桌子上搬來的。參觀過外灘以后,他們將要在公園里野餐。
老師的聲音又尖又亮,就像李鐵梅,她說話的時候也總是把上唇用力壓下來,像京戲演員一樣逼尖了嗓子。他們的隊伍沿著陰沉高大的大樓前的人行道走著,房子的墻上有許多大石頭,門楣上有被敲掉了鼻子的石像,闊大的門窗都很神秘地緊閉著。他們在兩棟沖天的高樓前停下來,各班聚攏在班主任四周,聽他講解沙遜大廈和中國銀行大樓的歷史。老師的聲音*清晰尖亮,壓住了其他的老師。她說,一棟樓比另一棟樓要高六十厘米,因為外國資本家不肯中國人造樓超過他家樓房的高樓。吉迪記得自己仰著頭看,可怎么看,都還是中國人造的銀行更高些。他心里十分疑惑。然后,他們就來到公園門口。老師讓他們一只腳站在大門里面,另一只腳站在大門外面,她要大家感受到兩只腳的不同,一只是“華人與狗不許入內”的腳,另一只則是“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腳,這就是新舊社會兩重天。然后,大家一起把象征著舊社會的那只腳跨進去,與象征新社會的腳會合。他們班的活動又是全校*有趣的,別班的小孩既嫉妒又譏諷,圍著他們起哄,說應該把他們都從兩腿之間劈開,不能讓舊社會跟著新社會享福。而且,像吉迪這樣把左腳代表舊社會,右腳倒可以代表新社會,根本就是反動的。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
吉迪怏怏不樂地回憶著這些,一邊穿行在大樓的陰影里。
看到史美娟,吉迪的心咯噔一跳,她正一只腳前,一只腳后地站在公園大門口。她腳上的丁字帶黑皮鞋,在一雙白襪子的襯托下格外隆重。吉迪似乎想要逃開,但他的腳卻加快步伐,載著他的身體向她跑去。
他的肩膀向左面傾斜著,像一架拐彎時的滑翔機。
史美娟將他帶到賣門票的窗口前,自己往旁邊一閃,示意吉迪買票。她幸福地看到吉迪腕上露出的手表。她心里閃過回憶,那些看上去很有身家的成年男人,就是這樣露出腕上的手表,給他們的女人買一張公園門票的。這樣的情形,讓她這種從公園靠外白渡橋的一小條豁口里爬進去,時常因此被園丁驅趕的小女孩深為羨慕。吉迪臉上也有與他們相似的沉穩,這就是她想都沒有想,就定下要到公園里見面的原因。她從小喜歡在公園里混,見識過這里形形色色的人,可她從小就喜歡看那些帶著好看女人散步的沉穩男人。在她心里,這才是真正的生活。穿著皮鞋,戴著手表,見多識廣卻斯文地閉著薄嘴唇,這才是真正的男人。即使是1967年跳黃浦江自殺,也是這種男人*周正,不像其他人那樣弄出很大的動靜,死得像唱戲。史美娟曾見過一個端端正正的男人跨過堤岸上的圍欄,向江中走去,就像在散步時一樣不緊不慢,水漸漸浸沒他的肩膀,他的脖子,然后,幾乎是突然的,水面上就空了。這個公園里常有人自殺,為什么的都有,她**次看到人這樣靜默堅決,心中震動。晚上忍不住在飯桌上提起,爹爹酒氣熏天地說:“是只模子。”
吉迪腕上的表面上黃渣渣的,是很有來歷的樣子。史美娟心花怒放。
……
陳丹燕的上海:公家花園 作者簡介
陳丹燕,作家,自幼熱愛寫作,成年后實現了童年時代的夢想,成為職業作家。作品在德國,法國,越南和印度等國家出版發行,寫作重點,青少年文學的寫作和翻譯,比如《女中學生之死》《我的媽媽是精靈》和《小老鼠斯圖亞特》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