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通信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5233097
- 條形碼:9787115233097 ; 978-7-115-2330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通信網 本書特色
《現代通信網》中國通信學會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立項項目。
現代通信網 內容簡介
本書對目前常見的各種通信網絡的系統組成、結構原理、工作特點以及工程應用和今后的發展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全書以通信網承載的業務為主線,分別介紹了電話通信網、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移動通信網、數字有線電視網、數據通信網、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以及信息傳輸網、寬帶IP網、用戶接入網等各種通信網絡,*后落腳在今后通信網絡發展的方向——下一代通信網。
全書內容充實、編排系統合理,基本涵蓋了目前主要的通信網絡。在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介紹的基礎上,對各種通信網的應用進行了較多的描述。本書可作為普通高校通信、電信、電子等專業本科學生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電信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教材和從事通信、計算機網絡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現代通信網 目錄
第l章 通信網絡概論1.1 通信網的組成與分類1.1.1 通信網的組成1.1.2 通信網的分類1.2 通信網中的信息處理技術1.2.1 信息處理技術1.2.2 差錯控制技術1.3 通信網的體系與拓撲結構1.3.1 通信網的體系結構1.3.2 通信網的基本拓撲結構1.4 通信網的發展趨勢1.4.1 信息的融合1.4.2 技術的融合1.4.3 基于軟交換的下一代網絡練習題第2章 電話通信網2.1 電話通信網概述2.1.1 電話通信網的功能要求2.1.2 電話通信網的組成2.2 電話通信網的結構2.2.1 本地網2.2.2 長途電話網2.2.3我國電話網的結構及演化2.3 信令系統2.3.1概述2.3.2 N0.7 信令系統2.3.3 No.7 信令網2.3.4 我國N0.7 信令網概況2.4 電話網業務練習題第3章 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3.1 ATM與B-ISDN的產生和發展3.1.1 N.JSDN概述3.1.2 B.JSDN與刪概述3.2 A1M基本原理3.2.1 ATM信元3.2.2 異步時分復用技術3.2.3 面向連接的工作方式3.3 A1M交換技術3.3.1 ATM交換原理3.3.2 ATM交換系統3.3.3 A1M網絡組成和接口3.3.4 刪呼叫控制信令3.4 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3.4.1 B-ISDN協議參考模型3.4.2 B-ISDN業務練習題第4章 數字移動通信網4.1 移動通信概述4.1.1 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4.1.2 無線傳播環境4.1 .3多址技術4.1.4 抗衰落技術4.1.5 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組網技術4.2 GSM移動通信網4.2.1 GSM系統頻率配置4.2.2 GSM系統結構4.2.3 無線空中接口4.2.4 GSM系統的信道4.2.5 GSM系統的幀4.2.6 GSM網絡編號計劃4.2.7 GSM系統的呼叫過程4.2 .8GSM系統的移動性管理4.2.9 GSM的安全性管理4.2.10 GSM通向3G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通用分組無線業務4.3 CDMA移動通信網4.3.1 CDMA網絡結構4.3.2 CDMA的信道4.3.3 CDMA系統的管理和控制4.3.4 CDMA技術實施中出現的問題4.4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4.4.1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概述4.4.2 WCDMA移動通信系統4.4.3 cdma2000移動通信系統4.4.4 TD-SCDMA4.4.5 WiMAX4.4.6 3G業務4.4.7 2G到3G的演進蓑略4.5 移動通信的展望4.5.1 個人通信的概念4.5.2 關于個人通信的國際標準和研究進展4.5.3 (后)三代(B3G)或第四代(4G)移動通信的研究和開發4.5.4 3G長期演進計劃練習題第5章 數字有線電視網5.1 傳統cAlw系統概述5.1.1 傳統CAlV系統的組成5.1.2 傳統CATv網的特點及不足5.2 HFC寬帶有線電視網5.2.1 概述5.2.2 HFC網絡結構5.2.3 HFC有線電視網前端設備5.2.4 HFC網絡管理5.2.5 HFC有線電視網技術參數5.3 寬帶有線電視綜合業務網5.3.1 有線電視雙向改造的意義5.3.2 接入網雙向改造方案比較5.3.3 CableModem雙向有線電視網練習題第6章 數據通信網6.1 數據通信網概述6.1.1 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6.1.2 數據通信系統的性能指標6.2 數據通信網6.3分組交換網6.3.1 X.2 5協議概述6.3.2 X.2 5分層協議6.3.3 分組交換網網絡結構6.3.4 分組交換網的特點6.3.5 中國分組交換網6.4 數字數據網6.4.1 數字數據網概述6.4.2 DDN支持的業務6.4 .3用戶入網方式6.5 幀中繼6.5.1 幀中繼與x.2 5的比較6.5.2 LAPF幀格式6.5.3 幀中繼的虛電路6.5.4 幀中繼應用練習題第7章 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7.1 計算機網絡概述7.1.1 計算機網絡的產生與發展7.1.2 計算機網絡的結構與功能7.1.3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7.2 計算機網絡7.2.1 局域網的定義及特點7.2.2 IEEE802標準7.2.3 以太網7.2.4 交換式局域網7.2.5 廣域網7.3 算機網絡間互連7.3.1 計算機網絡間互連概述7.3.2 計算機網絡問互連設備7.4 Intemet7.4.1 Intemet概速7.4.2 Intemet上提供的服務7.4 3網絡安全7.5 網絡新技術7.5.1 P2P技術7.5.2 IPv67.5 .3網格技術練習題第8章 信息傳輸網8.1 傳輸網絡的發展與演變8.2 SDH傳送網8.2.1 SDH傳送網的功能結構8.2.2 SDH網的物理拓撲8.2.3 SDH自愈網8.3 波分復用光網絡8.3.1 WDM系統優點8.3.2 WDM光網絡的構成8.3.3 WDM光網絡的標稱波長8.3.4 WDM光網絡的管理技術8.4 光傳送網8.4.1 光傳送網的分層結構8.4.2 光交叉連接節點的結構8.4 .3光分插復用器的結構8.5 分組傳送網8.5.1 分組傳送網關鍵技術8.5.2 PTN優化演進方案實例8.6 微波與衛星通信網8.6.1 數字微波通信網8.6.2 衛星通信網8.6 .3VSAT衛星通信網8.6.4 低軌道衛星通信網8.6 5寬帶多媒體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練習題第9章 寬帶IP網9.1 寬帶IP網產生的原因9.2 寬帶數據交換技術9.2.1 IP交換9.2.2 標記交換9.2.3 多協議標記交換9.2.4 彈性分組環9.3 寬帶IP網絡的傳輸技術9.3.1 IPOverATM9.3.2 IPOverSDH9.3.3 IPoverDWDM練習題第10章 用戶接入網10.1 接入網的定義10.2 接入網的功能結構10.3銅線接入網10.3.1 xDSIL接入10.3.2 CableModem接入10.3.3 泄漏電纜接入10.4 光纖接入網10.4.1 光纖接入網概述10.4.2 有源光網絡10.4.3 無源光網絡10.4.4 光電混合接入網10.4.5 光纖到家10.5 無線接入技術10.5.1 藍牙無線接八10.5.2 家庭網絡的HomeRF10.5.3 IEEE802.1 1連接技術練習題第11章 軟交換及下一代網絡11.1 軟交換技術11.1.1 軟交換技術的基本概念11.1.2 軟交換技術的網絡結構及功能11.1.3 軟變換技術的應用及發展11.2 NGN11.2.1 NGN的基本概念11.2.2 NGN的關鍵技術11.2.3 NGN的演進11.3 下一代網絡發展趨勢11.3.1 融合與開放是下一代網絡發展趨勢l1.3.2 基于IMS的固定NGN已經成為未來發展方向11.3.3 下一代網絡發展存在的問題練習題
展開全部
現代通信網 節選
《現代通信網》對目前常見的各種通信網絡的系統組成、結構原理、工作特點以及工程應用和今后的發展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全書以通信網承載的業務為主線,分別介紹了電話通信網、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移動通信網、數字有線電視網、數據通信網、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以及信息傳輸網、寬帶IP網、用戶接入網等各種通信網絡,*后落腳在今后通信網絡發展的方向——下一代通信網。全書內容充實、編捧系統合理.基本涵蓋了目前主要的通信網絡。在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介紹的基礎上,對各種通信網的應用進行了較多的描述。《現代通信網》可作為普通高校通信、電信、電子等專業本科學生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電信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教材和從事通信、計算機網絡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現代通信網 相關資料
插圖:(3)信道:即信息的傳輸介質。通常的情況下,信道的劃分標準有以下兩種方式。按傳輸介質的不同可分為無線信道和有線信道。如果使電磁信號能夠在自由空間傳輸的信道稱為無線信道。例如,我們常說的長波、短波、超短波、微波、散射和衛星信道等。把電磁信號約束在某種有形傳輸介質上傳輸的信道稱為有線信道,例如,經常使用的各種雙絞線、電纜和光纜等。按傳輸信號形式的不同可分為模擬信道和數字信道。模擬信道上傳送的是模擬信號,主要有音頻信號的實線傳輸和采用頻分復用技術的多路傳輸等方式。數字信道上傳輸的是數字信號。(4)調制發射系統:該系統的任務是將信源產生的基帶信號調制成適合在給定信道中傳輸的信號,然后通過發射系統將信號發射出去。該系統輸出的信號在信道傳輸中具有較強抗干擾能力并且能夠實現多路復用。(5)解調接收系統:該系統基本任務正好與調制發射系統相反,它是將信道傳輸中帶有噪聲和干擾的信號解調成基帶信號交給信宿。點對點通信是通信網的基礎形式,實際的通信網應解決任意兩個用戶間的通信問題。采用點對點方式為任意兩個用戶提供一條專用的信道是不現實的,因為這樣需要提供的鏈路數將與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在用戶數較多時將造成線路的巨大浪費,鏈路的利用率也是比較低的,整個通信網的性價比將是不能接受的。在實際的通信網中解決任意兩個用戶間的通信是通過采用交換技術,引入交換機,設置’交換節點來完成的。交換技術是在通信網中設置交換節點,使用交換機,用戶之間不再直接連接,而是與交換機相連。在用戶需要通信時,由交換機為他們提供物理或邏輯連接。綜上所述,通信網在硬件上由以下三部分組成。(1)終端設備:終端設備是用戶與通信網之間的接口設備,它包括如圖l-1所示的信源、信宿與調制發射系統、解調接收系統的一部分。它必須具有以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