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甘肅古代醫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735277
- 條形碼:9787507735277 ; 978-7-5077-3527-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甘肅古代醫學 目錄
甘肅古代醫學 節選
《甘肅古代醫學》在甘肅省衛生廳、甘肅省中醫藥管理局的倡導下,組織甘肅省研究甘肅古代醫學的著名專家、學者,歷時二年有余.四易其稿完成了《甘肅古代醫學》一書。內容包括:慶陽岐伯醫學(《黃帝內經》的研究):武威漢代醫學(《武威漢代醫簡》的研究):靈臺皇甫謐針灸醫學(《黃帝針灸甲乙經》的研究):敦煌醫學(敦煌醫藥殘卷的研究)等內容。甘肅是我國華夏文化的發源地,系孕育我國五千年文明之搖籃,《資治通鑒》贊譽:“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而甘肅古代醫學文化對祖國醫學的誕生、生長、壯大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勛。《黃帝內經》作者慶陽岐伯、《針灸甲乙經》作者靈臺皇甫謐以及武威漢代醫簡、敦煌藏經洞中的大量中醫典籍抄本,均出自甘肅境內。今天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系統地研究整理甘肅古代醫學文獻,是弘揚甘肅古代中醫文化、促進中醫學發展的上善之舉。
甘肅古代醫學 相關資料
病,指疾病;證,即證候。《內經》中病與證的含義未嚴格分開。病證是對在一定條件下致病因素作用于機體,引起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失調的病理過程。《內經》中有關病證的記載,內容十分豐富,據粗略統計,所載病證名稱達三百余個,其中予以專題討論的有咳嗽、痿病、痹病、風病、熱病、瘧疾、厥病、消渴、腫脹、癲狂、癰疽、積聚、諸痛等,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多門臨床學科。《內經》將一切疾病概括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外感病是指感受外邪而產生的一類疾病,內傷病指情志、飲食、勞逸失度或正氣虛衰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的一類疾病。具體來說,又可分為六淫病證、臟腑病證、形體病證、官竅病證等;二是依據主要癥狀命名,如熱病、咳病等;三是從病機命名,如痹病、厥病等;四是以病位命名,如頭痛、脅痛、腰背痛等。這些內容有許多被后世醫家所承襲,并沿用至今。《內經》中有許多以病癥立篇名的專論,如《咳論》《痹論》《痿論》《厥論》《風論》《舉痛論》等,這些專論就該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分類、疾病轉歸、治療原則、護理保健等作了系統闡述。其中關于證候分類,采用了臟腑分證、經絡分證、病因分證等方法,這些乃是后世臟腑辨證、經絡辨證、病因辨證的雛型。《內經》關于病癥的理論,反映了《內經》時代的臨床水平,也為后世臨床學科的發展開拓了先河。8.診法診法即診斷疾病的方法。《內經》診法的內容包括望、聞、問、切四診,其中對望色和切脈的論述尤為詳細,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望診方面,通過觀察面部色澤變化的善惡,可以推斷五臟疾病及其預后;通過望形體姿態,可以測知體質的強弱和疾病的輕重。《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凡色澤明潤含蓄,是臟腑精氣充足的表現;色澤枯槁晦暗,是臟腑精氣衰弱的征象。《靈樞·通天》介紹了陰陽五態人的形體特征,進而反映了各種體質的特點。切診方面,著重對脈診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診脈的方法有遍診脈法、三部九候診斷法,人迎寸口脈診法以及寸口脈診法等。《內經》還發明用健康人的呼吸來測定病人脈搏遲速的診斷方法,所謂“常以不病調病人”。對寸口脈診的原理,20余種脈象的主病,“真藏脈”的脈象特證和預后,以及診脈的注意點等作了較系統的闡述。《內經》強調診察疾病必須“四診合參”。《靈樞·氣臟腑病形》說:“見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日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日工……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兩段文字都強調望、聞、問、切四診綜合應用,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所謂“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