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剝削論到調節論-資本論的當代價值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543166
- 條形碼:9787503543166 ; 978-7-5035-4316-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剝削論到調節論-資本論的當代價值研究 本書特色
《從剝削論到調節論:<資本論>的當代價值研究》:黨校系統學術文庫。
從剝削論到調節論-資本論的當代價值研究 目錄
前言**章 教科書和工具書對《資本論》的片面解讀一 關于完整性——三卷本和**卷都不完整二 關于研究對象——經濟學原本是“節約”學三 關于出發點——從一定的社會經濟時期、利己的人和價值一般出發四 關于勞動二重性——勞動二重性的關系區別不同的經濟時期五 關于前提和假定——長期忽視的部分六 關于價值——一種調節勞動的社會工具七 關于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復雜勞動未必是多倍的簡單勞動八 關于勞動和服務——兩者都可以成為商品九 關于價值的保存和創造——保存和創造的都只是“非價值十 關于勞動力的價值——要區分社會的人和非社會的人十一 關于剩余價值論——注意既要“剩余”,又要有“價值”的條件十二 關于利潤——生產要素的調節工具十三 關于勞動的“自乘”——注意與有機構成論和平均利潤下降論的自洽十四 關于利息——貨幣資源的調節工具十五 關于地租——土地資源的調節工具十六 關于剝削——要區分剝削活勞動和剝削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十七 關于資本——要區分以“過度勞動”為源泉的資本和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為源泉的資本十八 關于有機構成論——注意與社會必要勞動價值論的自洽十九 關于平均利潤率下降論——注意與勞資對立說的自洽二十 關于轉型論——是一個已經被馬克思放棄的假定二十一 關于分配——只有一種按社會需要的內在比例進行的有效分配二十二 關于所有制——要區分所有制和所有權二十三 關于斯密——調節論的鼻祖二十四 關于李嘉圖——實際上他把勞動只是當做價值量的尺度來考察二十五 關于階級和階級性——人類社會有共同的思維、目的、任務、利益、特性和事業二十六 關于革命——舊社會可能和平地長人新社會二十七 關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一切自發性的消除第二章 馬克思的經濟分期方法一 生產資料的發展程度二 勞動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三 勞動二重性的相等與否四 勞動對資本形式上從屬,還是實質上從屬五 生產方式是保守的,還是不斷革新的六 勞動與資本的關系是軸心,還是要素七 直接勞動是不是生產的基礎八 勞動是不是可以分為為自己的勞動與為別人的勞動九 生產的目的是使用價值,還是交換價值十 是簡單流通,還是資本流通十一 剝削活勞動,還是剝削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十二 分工是否凝固十三 人自身的發展程度十四 人對生產的控制程度十五 財富的尺度第三章 價值一般一 價值既是交換的尺度,又是調節勞動的尺度二 價值的要素是需求和滿足這種需求的難度三 價值規律是社會自然規律四 人的全面發展是價值規律的目的五 價值要靠第三物來表征和計量六 價值與財富不是一回事第四章 簡單商品社會(含“**種”資本主義生產形式)中的價值一 簡單商品社會生產方式的特點二 簡單商品社會中價值規律實現的形式三 簡單商品社會中的剝削第五章 商品社會(含“第二種”資本主義生產形式)中的價值一 商品社會生產方式的特點二 商品社會價值規律實現的形式第六章 論剩余價值一 剩余價值是什么二 剩余價值的源泉三 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與重農學派“純產品論”的比較四 古典學派沒有剩余價值論五 關于轉型論六 重新認識剩余價值論第七章 論有用性一 有用性的含義和分類二 有用性的特性三 歷史上關于有用性范疇的探討第八章 論經濟增長一 財富的涵義二 總量財富增長的實質和源泉三 個量財富增長的實質和源泉第九章 論所有制一 所有制與人同在二 所有權的權源在于供求和生產力的不平衡三 所有權只是代理權四 “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是指回到人對物的自覺支配狀態第十章 論階級一 階級、分工和私有制二 誰是真正的無產階級三 區分縱橫兩種類型的階級斗爭四 消滅階級的途徑第十一章 重析西方學者對《資本論》的責難一 魁奈“悖論”的再現二 龐巴維克的“片面論”、“矛盾論”和“循環論三 凱恩斯的“零價值論四 熊彼特的“不滿意論五 薩繆爾森的“多余論六 柯亨的“嚴格學說與通俗學說混淆論附錄一 總綱要(馬克思經濟理論的32條關鍵文本)附錄二 馬克思零星穿插在《資本論》**卷中的22處社會必要勞動價值論
展開全部
從剝削論到調節論-資本論的當代價值研究 節選
《從剝削論到調節論:<資本論>的當代價值研究》打破對《資本論》的蘇聯范式解讀,對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進行結構性創新:根據馬克思的文本和方法,區分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時期,在闡述價值規律一般的基礎上,分別闡述適用于不同時期的價值規律特殊,即以活勞動等于社會必要勞動為前提的活勞動價值論和以活勞動不等于社會必要勞動為前提的社會必要勞動價值論,從而使對《資本論》的解讀從剝削論深入到調節論,區分剝削性的利潤和調節性的利潤,重新確立馬克思經濟理論的普適性地位。
從剝削論到調節論-資本論的當代價值研究 相關資料
214.只講活勞動在創造新價值時又保存舊價值,并使之永久化,不講資本有可能“虧損”。215.只講“資本通過價值增殖過程(1)通過交換本身,(即同活勞動交換)而保存了自己的價值;(2)增加了價值,創造了剩余價值”,不講“這個價值作為價值是貨幣。但是它僅僅自在地是貨幣,它還沒有表現為貨幣;首先表現出來的、現有的東西,是具有一定的(觀念上的)價格的商品,也就是說,這個商品只是在觀念上作為一定的貨幣額而存在,它要在交換中才能實現為一定的貨幣額”,“觀念地轉化為貨幣和實在地轉化為貨幣決不是由同一些規律決定的”。216.只講“新價值的加進,是由于勞動的單純的量的追加;生產資料的舊價值在產品中的保存,:是由于所追加的勞動的質。同一勞動由于它的二重性造成的這種二重作用,清楚地表現在種種不同的現象上”,不講“如果說資本通過生產過程作為價值和新價值被再生產出來,那么,它同時也是作為非價值,作為還要通過交換才能實現為價值的東西被創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