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被害人當事人地位的根據與限度-公訴程序中被害人訴權問題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166802
- 條形碼:9787301166802 ; 978-7-301-16680-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被害人當事人地位的根據與限度-公訴程序中被害人訴權問題研究 本書特色
《被害人當事人地位的根據與限度:公訴程序中被害人訴權問題研究》:刑事程序法論叢。
被害人當事人地位的根據與限度-公訴程序中被害人訴權問題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破解“被害人應不應當成為公訴程序當事人”的理論難題提供一種新思路。通過將訴權理論導入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揭示了被害人作為刑事訴訟當事人的正當性來自于其享有的訴權;而由于刑事訴訟結構的先天性失衡,法律賦予被告人一系列特殊保障以達到“平等武裝”,被害人訴權的行使方式及法律效果不得不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被害人作為訴訟當事人,有著不同于民事原告或刑事被告的特殊性。被害人訴權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對刑事訴訟構造的研究——傳統的“控、辯、裁”三角結構是以訴訟職能為基礎的,而由裁判權、公訴權、被害人訴權、被告人訴權組合而成的則是以訴訟主體為基礎的“四極構造”;由于被害人訴訟利益的不確定性,“四極構造”的理論模型不是一個規則的四方形,而是一個由控辯裁三角結構演化而成的扇形。
被害人當事人地位的根據與限度-公訴程序中被害人訴權問題研究 目錄
**章 被害人及其相對方
**節 犯罪人、被追訴人、被定罪人及其關系
一、犯罪人與被追訴人
二、犯罪人與被定罪人
三、犯罪人、被追訴人、被定罪人的關系分析
第二節 被害人的雙重意義及與相對方的關系
一、被害人的雙重意義
二、區分被害人雙重意義的必要性
三、被害人與其相對方的關系
第三節 刑事訴訟三階段論
第二章 被害人權利保障的基本問題及重構
**節 被害人權利保障的世界潮流
一、被害人學與被害人保護運動
二、聯合國受害者保護機制
三、恢復性司法
四、被害人保護的國際經驗
第二節 被害人當事人化的理想與現實
一、被害人的當事人化:1996年刑事司法改革
二、被害人當事人化的現實困境
三、有關被害人當事人化的理論爭鳴
第三節 “以民釋刑”的局限性
一、民事訴訟當事人理論概述
二、法定訴訟擔當:“以民釋刑”嘗試之一
三、訴訟信托:“以民釋刑”嘗試之二
四、檢察官是當事人嗎?
第四節 被害人訴權問題的提出
一、被害人當事人化“路在何方”
二、被害人當事人化的限度
三、被害人保護問題重構
第三章 被害人訴權的正當性與相對獨立性
**節 刑事訴訟中訴權理論的導入
一、訴權在刑事訴訟中的客觀存在
二、訴權的憲法化與國際化
三、刑事訴訟中訴權的特殊性
第二節 訴權的內涵與被害人訴權的特點
一、民事訴權學說述要
二、關于訴權內涵的基本認識
三、程序基本權
四、被害人訴權的特點
第三節 被害人訴權的正當性
一、訴的利益:被害人訴權的正當性基礎
二、國家主義犯罪觀的歷史考察
三、國家主義犯罪觀之反思
第四節 被害人訴權的相對獨立性
一、何為“國家利益”
二、被害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必然一致嗎
三、公權力對保護被害人必然有效嗎
第四章 被害人訴權與刑事訴訟構造
**節 被害人的訴訟主體資格
一、被害人主體性之缺失
二、訴訟主體理論之辨析與重釋
三、被害人訴訟主體資格之恢復
第二節 “第三人”:被害人訴訟地位的一種解釋
一、民事訴訟第三人理論之引入與重構
二、被害人:“輔助性第三人”
三、被害人:“原告型第三人”
四、被害人:何種意義上的第三人
第三節 刑事訴訟的四極構造
一、刑事訴訟四方構造之反思
二、基于訴訟主體理論的四極構造
三、四極構造的理論模型
四、我國刑事訴訟構造中的被害人
第五章 被害人訴權與被告人訴權的平衡
**節 被害人與被告人訴訟利益的關系
一、走出“零和博弈”的誤區
二、“同向損益”與“逆向損益”之辨
三、被害人與被告人利益關系的三種模式
第二節 控辯平衡對被害人訴權的合理限制
一、三方構造下的控辯平衡
二、四極構造下的三面平衡
三、對被害人訴權的合理限制
第三節 被告人特殊保障對被害人訴權的影響
一、“公訴失靈”與被害人訴權
二、被告人特殊保障對被害人訴權的影響
三、刑訊逼供:一個放大的分析
第六章 公訴程序中被害人訴權的保障問題
**節 審前程序中被害人訴權保障
一、犯罪發生、犯罪發現與刑事程序的啟動
二、刑事審前程序中被害人訴權之行使及限制
三、被害人訴權與我國刑事訴訟啟動程序改造
四、被害人訴權與我國刑事審前程序的訴訟化
第二節 審判程序中被害人訴權保障
一、定罪與量刑程序合一的潛在問題
二、定罪程序與量刑程序的分離:英美法系的經驗
三、定罪程序與量刑程序的分離:被害人的視角
四、我國刑事審判中的問題
第三節 執行程序中被害人訴權保障
一、刑罰目的論對被害人參與刑罰執行的影響
二、刑罰的變更與被害人訴權保障
三、我國被害人參與執行變更程序的實證分析
第七章 刑事和解中的被害人及訴權
**節 刑事和解:國際視野與本土實踐
一、國際視野中的刑事和解
二、我國的刑事和解制度
三、刑事和解的程序特征
第二節 刑事和解對傳統刑事司法的巨大沖擊
一、刑事和解對刑事實體法的沖擊
二、刑事和解對刑事程序法的沖擊
三、刑事和解與正式刑事訴訟程序的關系解析
第三節 訴權視野下的刑事和解
一、刑事訴訟的程序性合意缺失
二、準審判過程:刑事和解的一種解釋
三、訴權與刑事和解
第四節 刑事訴訟中的訴權處分與訴權交易
一、刑事訴訟中的訴權處分
二、刑事訴訟中的訴權交易
三、辯訴交易與被害人訴權保障
第五節 刑事和解對被害人訴權理論的發展
結語 有關“正義”的幾點反思
一、反思刑事司法的“國家壟斷主義”
二、通過法律實現正義的局限性
三、社會正義觀的中國語境
參考文獻
后記
被害人當事人地位的根據與限度-公訴程序中被害人訴權問題研究 節選
《被害人當事人地位的根據與限度:公訴程序中被害人訴權問題研究》旨在為破解“被害人應不應當成為公訴程序當事人”的理論難題提供一種新思路。通過將訴權理論導入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揭示了被害人作為刑事訴訟當事人的正當性來自于其享有的訴權;而由于刑事訴訟結構的先天性失衡,法律賦予被告人一系列特殊保障以達到“平等武裝”,被害人訴權的行使方式及法律效果不得不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被害人作為訴訟當事人,有著不同于民事原告或刑事被告的特殊性。被害人訴權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對刑事訴訟構造的研究——傳統的“控、辯、裁”三角結構是以訴訟職能為基礎的,而由裁判權、公訴權、被害人訴權、被告人訴權組合而成的則是以訴訟主體為基礎的“四極構造”;由于被害人訴訟利益的不確定性,“四極構造”的理論模型不是一個規則的四方形,而是一個由控辯裁三角結構演化而成的扇形。
被害人當事人地位的根據與限度-公訴程序中被害人訴權問題研究 相關資料
插圖:全書正文共七章,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對刑事訴訟中與被害人相關的主體概念進行了細致的辨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刑事訴訟三階段論”。在“前訴訟階段”,被害人的相對方是犯罪人;在“定罪前階段”,被害人的相對方是被追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定罪后階段”,被害人的相對方是被定罪人(法定的犯罪人)。正是因為作為被害人相對方的犯罪人、被追訴人、被定罪人的同一性具有復雜的不確定性,導致既往的研究對被害人權利保障的理據與限度往往失之偏頗。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依循“世界的眼光,中國的問題”的治學方法④,對被害人權利保障理論與實踐中的基本問題進行梳理,回顧和介紹了世界范圍內被害人保護運動的潮流與趨勢,考察了我國1996年刑事司法改革前后被害人訴訟地位在形式上和實質上的變化(或者不變),揭示了民事訴訟當事人理論無法解決被害人當事人地位問題,因而必須回溯到被害人的訴權為其當事人地位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被害人當事人地位的根據與限度-公訴程序中被害人訴權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
韓流,江蘇大豐人。1995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學系,1999年本科畢業后留校工作至今。2001年起為北京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專業碩博連讀研究生,師從陳瑞華教授,2007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長期關注被害人學研究,在《中外法學》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并曾參與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組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律師建議稿與論證”等課題的研究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