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土地非農化的可持續治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263384
- 條形碼:9787030263384 ; 978-7-03-026338-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土地非農化的可持續治理 本書特色
《中國土地非農化的可持續治理》:“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中國土地非農化的可持續治理 內容簡介
土地非農化,為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長、城市化等提供了必要的支撐。然而,低效率的土地非農化,可能造成經濟的低效增長、糧食安全、生態環境退化、社會穩定等問題。隨著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發展,如何在充斥交易費用和機會主義的社會中追求資源利用效率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本書建立了一個包含資源配置、治理結構和制度環境三個層次的分析框架,并借以審視中國現階段的土地非農化效率問題。基于三個層次的實證研究,本書探討了土地非農化可持續管理的本質及其實現的途徑。
本書適合土地經濟與管理領域、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領域的研究者,大專院校公共管理、土地資源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師和研究生以及政府相關行政管理部門人員閱讀與參考。
中國土地非農化的可持續治理 目錄
**章 土地非農化可持續的問題本質
**節 土地非農化面臨的現實問題
第二節 思考土地非農化可持續及其治理的角度
第三節 土地非農化可持續理論問題的提出
第四節 現有研究的進展
第五節 本書的研究體系
第二章 中國土地非農化的現狀特征
**節 東中西部新增非農建設用地的數量特征
第二節 全國新增非農建設用地的時空分布特征
第三節 中國土地非農化的現狀特征總結
第三章 土地非農化可持續治理的分析框架
**節 分析框架的內涵
第二節 土地非農化可持續三層次分析框架
第三節 資源配置層次分析框架的細化
第四節 治理結構和制度環境層次分析框架的細化
第五節 分析框架局部上的分歧
第六節 分析框架整體上的統一
第四章 效率評價的一個范式及應用:代價性和過度性損失
**節 資源配置層次效率判斷的現實意義
第二節 資源配置層次土地非農化效率的理論分析
第三節 中國土地非農化的資源配置效率的實證
第四節 資源配置層次的信息參考
第五章 非市場價值與過度性損失工的測算
**節 農地資源非市場價值評估方法
第二節 非市場價值具體計算公式
第三節 非市場價值評價案例研究
第四節 市場失靈造成的過度性損失
第五節 農地資源非市場價值評價的意義
第六章 政府干預與過度性損失ⅱ的測算
**節 政府失靈的問題
第二節 中國現行土地市場的結構和制度環境
第三節 現行土地市場結構和制度環境的影響
第四節 中國土地市場均衡的模型
第五節 實證:以中國江西省y市為例
第六節 對政府干預視角的反思
第七章 市場培育與土地集約利用
**節 市場化與土地集約利用
第二節 江蘇省開發區土地市場發育與土地集約利用
第三節 我國土地集約利用的創新思路
第八章 市場和政府的邊界
**節 市場和政府的邊界問題概述
第二節 土地非農化:交易費用經濟學的分析框架
第三節 框架的應用:h市的實證
第四節 反思市場與政府的本質
第九章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邊界
**節 土地非農化涉及的中央與地方的博弈
第二節 土地非農化中央與地方博弈模型構建
第三節 博弈模型的分析
第四節 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節 反思不同級別政府的邊界
第十章 制度環境的比較分析
**節 土地非農化的比較制度視角
第二節 荷蘭土地非農化的制度環境和治理過程
第三節 德國土地非農化的制度環境和治理過程
第四節 中國土地非農化的制度環境和治理過程
第五節 三個國家的對比
第六節 制度比較的啟示
第十一章 資源特征與制度改進
**節 土地非農化制度環境的特征
第二節 現行制度環境的效率
第三節 現行制度環境的缺陷
第四節 制度改進的方向和困境
第五節 制度環境層次的結論和啟示
第十二章 中國土地非農化可持續治理之道
**節 主要結論
第二節 理論啟示
第三節 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土地非農化的可持續治理 節選
《中國土地非農化的可持續治理》適合土地經濟與管理領域、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領域的研究者,大專院校公共管理、土地資源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師和研究生以及政府相關行政管理部門人員閱讀與參考。土地非農化,為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長、城市化等提供了必要的支撐。然而,低效率的土地非農化,可能造成經濟的低效增長、糧食安全、生態環境退化、社會穩定等問題。隨著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發展,如何在充斥交易費用和機會主義的社會中追求資源利用效率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中國土地非農化的可持續治理》建立了一個包含資源配置、治理結構和制度環境三個層次的分析框架,并借以審視中國現階段的土地非農化效率問題。基于三個層次的實證研究,《中國土地非農化的可持續治理》探討了土地非農化可持續管理的本質及其實現的途徑。
中國土地非農化的可持續治理 相關資料
插圖:本書更為關注的是公共領域的經濟活動,即當出現了外部性、公共物品和“搭便車”等問題時,人類如何追求效率。此時,資源配置層次效率在計算上遇到了更多的困難。公共領域經濟活動具有新古典經濟學所謂的外部性特征,由于外部性衡量的困難導致邊際原則的判斷出現了更多的困難。比如,傳統資源經濟學認為,資源利用經常忽視非市場價值,導致邊際成本出現了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的分歧,因此需要政府通過配額、稅費、補貼等方式進行調節,實現資源利用的效率。然而,問題是配額、稅費、補貼的數量究竟是多少才能準確內化外部性?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現實中大量的諸如“森林砍伐”、“漁業捕撈”、“草場放牧”等公共資源利用行為,并沒有哪個是通過計算理論上那個“最優量”來設定配額、稅費或補貼來實現效率的。大多數情況下采用的是“間歇期”、“輪作”、“限制捕撈時間、地點、工具”等方式。這說明對于公共領域的決策,資源配置層次上的邊際原則本身的計算成本,以及實現“最優”的成本,即被忽視的交易費用,已經導致邊際原則在追求公共領域經濟活動效率上的失效。所以,此時還需要從治理結構和制度環境層次的效率標準來進行決策,即市場此時不是最優的治理結構,需要尋找合適的治理結構和制度安排來盡可能降低交易費用。如果把邊際社會成本和邊際私人成本的分離看做是交易費用的一種,那么此時治理結構和制度環境層次的效率決策,與新古典經濟學解決邊際社會成本和私人成本分離的初衷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間歇期”、“輪作”、“限制捕撈時間、地點、工具”正是所需要的新的治理結構,可以預想到,一定也存在相應的正式制度來保障這些治理結構。在新的治理結構和制度環境的限制下,公共領域的經濟活動再回到資源配置層次上實現效率。還需要注意的是,公共領域經濟活動由于涉及范圍較廣,會出現不同層次的決策者,當新的治理結構和制度環境形成后,資源配置層次的效率一般不需要治理結構和制度環境的決策者再考慮,資源配置層次的決策者會根據市場原則自動有效地完成相關經濟活動。另外,公共領域的經濟活動也會因活動范圍的大小不同而對治理結構和制度環境層次的側重有差別,如小范圍的公共資源利用更多的是需要在現有正式制度下對治理結構層次的效率進行考慮,而大范圍的公共資源利用就需要對正式制度和治理結構的改變同時提出要求。綜上所述,判斷經濟活動的效率可以進一步歸納如下:如果是私有領域的經濟活動,市場的供需價格和數量就是最好的治理結構,此時可以只按照資源配置層次的效率標準進行決策,而不需要考慮治理結構及制度環境層次;如果是公共領域的經濟活動,市場可能處于“失靈”狀態,首先需要從治理結構和制度環境層次的效率標準來考慮,尋找合適的治理結構和制度安排來減少交易費用,然后再在資源配置層次上實現效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