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基于網絡狀主體的城市群規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841953
- 條形碼:9787560841953 ; 978-7-5608-4195-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基于網絡狀主體的城市群規劃 本書特色
城市群是城市集聚發展的重要空間形態,伴隨著中國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其已在我國社會經濟領域呈現出空前活力,客觀上要求政府在區域性公共事務管理方面,針對城市發展集聚的規律和機制,設計制定出符合城市群發展要求的區域規劃政策,以形成和提升以城市群為載體的區域競爭力。本書從城市群的發展形成機制入手,通過解析城市群的空間圈層結構,運用政策分析的工具,針對城市群這一區域空間形態,對其區域規劃政策的制定、實施和監控的全過程展開研究。
基于網絡狀主體的城市群規劃 內容簡介
城市群區域已經成為當今城市集聚和發展的主要方式,存在著惡性競爭、自然資源困乏、生態環境惡化等多重問題。區域規劃作為在更大空間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公共政策,需要重點解決區域規劃推行中的成員利益缺失、政府一元主導而導致的制約問題。位于不同空間層級上的城市政府、企業和社會構成了城市群區域網絡化的政策主體,本書通過分析城市群區域的空間集聚和治理結構,系統研究了區域規劃從制定、實施到評價監控的全過程,提出了城市群政府、企業和社會協同互動的區域規劃政策框架;考察了參與式制定、合作協同實施、多元監控等區域規劃政策環節;分析了作為案例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通過梳理其多中心空間和網絡化決策結構,針對性地提出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區域規劃的重點領域和組織實施保障
基于網絡狀主體的城市群規劃 目錄
總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群發展
1.1.2 區域公共管理的挑戰
1.2 相關問題的研究進展
1.2.1 國外相關問題的研究進展
1.2.2 國內相關研究的新進展
1.2.3 尚待研究的問題
1.3 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
1.3.1 問題的提出
1.3.2 研究的意義
1.3.3 研究方法和論文結構
1.3.4 本書框架
第2章 城市群區域規劃相關理論的研究
2.1 城市區域空間發展理論
2.1.1 空間相互作用理論
2.1.2 中心地理論
2.1.3 戈特曼的“大都市帶理論”
2.2 區域公共經濟理論
2.2.1 關于公共物品提供的理論
2.2.2 地方性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優政府規模
2.2.3 公共經濟理論對城市群空間發展的意義
2.3 區域治理理論
2.3.1 “治理”與區域公共事務管理
2.3.2 治理理論的發展與實踐
2.3.3 治理在區域和地方層面的運用
2.3.4 多中心區域治理
2.4 概念界定
2.4.1 區域與城市
2.4.2 區域規劃與區域政策
小結
第3章 國外區域規劃案例借鑒和評述
3.1 歐洲空間展望
3.1.1 歐洲空間一體化規劃的出臺
3.1.2 認同的規劃政策目標
3.1.3 制定規劃的途徑——多層次、多舞臺的談判協商
3.1.4 規劃實施——多層級體系中治理
3.1.5 規劃的監控與評價措施
3.1.6 esdp的不足之處
3.1.7 對我國區域規劃政策的啟示
3.2 紐約大都市區規劃——“第三部門”主導區域規劃的范式
3.2.1 紐約規劃協會(rpa)的發展
3.2.2 經驗借鑒
小結
第4章 城市群區域規劃政策現狀分析
4.1 我國城市群區域規劃現狀
4.1.1 我國城市群區域協調規劃的主要引導類型
4.1.2 區域規劃運行的主要問題和障礙
4.2 城市群區域規劃政策系統的演進
4.2.1 政策主體的社會多元化
4.2.2 政策客體的空間分化
4.2.3 政策環境復雜化
小結
第5章 構建基于網絡狀主體的區域規劃政策
5.1 城市群區域政策主體結構
5.1.1 城市群的多核多中心結構
5.1.2 網絡社會和網絡組織
5.1.3 城市群區域規劃主體的網絡結構
5.2 政府間博弈與管理
5.2.1 政府間博弈的主要類型
5.2.2 博弈對策——層級中政府的經濟行動
5.2.3 政府之間的管理
5.3 政府與企業的委托代理及管理
5.3.1 公共事務領域政府與企業的委托代理
5.3.2 政府與企業在公共事務領域的管理關系
5.4 社會與政府關系及參與機制
5.4.1 公眾在公共事務領域的基本界定
5.4.2 社會與政府之間代理和監督關系
5.4.3 公共決策中公眾與政府的互動參與機制
5.5 建構基于網絡狀主體的城市群區域規劃政策
5.5.1 網絡狀主體的區域規劃政策特征
5.5.2 基于網絡狀主體的區域規劃政策
小結
第6章 參與式的區域規劃制定
6.1 參與的界定
6.1.1 多元的參與
6.1.2 規劃參與的方式
6.2 區域規劃參與的主體和目標
6.2.1 區域規劃政策參與者
6.2.2 城市群區域規劃政策參與的目標
6.2.3 城市群區域規劃的參與者
6.3 城市群區域規劃參與的途徑
6.3.1 縱向參與——談判成為城市話語權的表達形式
6.3.2 橫向(水平)參與
6.4 區域規劃制定參與的機制設計
6.4.1 多層級政府參與的規劃制定組織機構——層級與對話
6.4.2 規劃問題篩選和目標確立——多元社會主體參與
6.4.3 規劃編制過程——城市的話語權
6.4.4 規劃選擇——利益相關者的權利
6.4.5 規劃審批(決策與合法化)——超區域政治組織的作用
小結
第7章 基于委托代理的區域規劃合作實施
7.1 以合作伙伴關系構建規劃實施的組織機構
7.1.1 合作伙伴關系
7.1.2 組建區域規劃實施的組織機構
7.2 基于委托——代理關系的政策實施運作機制
7.2.1 區域公共服務代理問題的產生和激勵機制
7.2.2 以城市群地域空間為載體建立政府間的委托代理
7.2.3 以社會主體為對象建立政企間的委托代理
7.3 區域規劃實施的關鍵領域
7.3.1 經濟空間發展結構
7.3.2 城鎮體系和居住人口布局的引導
7.3.3 土地空間和自然資源利用
7.3.4 區域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整合
7.3.5 環境治理和保護
小結
第8章 多元和動態的區域規劃監測評價和監控
8.1 基于“3s”平臺的政策監測
8.1.1 區域規劃政策監測
8.1.2 區域規劃監測指標體系
8.1.3 區域規劃政策監測組織運行
8.2 以“3s”框架開展規劃政策評價
8.2.1 區域規劃政策評價的框架
8.2.2 政策評價的標準和方法
8.2.3 區域規劃政策評價的實施
8.3 區域規劃政策監控
8.3.1 政策監控及其作用
8.3.2 區域規劃政策監控機制
小結
第9章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區域規劃政策
9.1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
9.1.1 長三角區域城市發展概況
9.1.2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區域范圍演變
9.1.3 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進程
9.2 長三角區域規劃的機遇與挑戰
9.2.1 統籌區域發展的國家戰略選擇
9.2.2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國內外研究
9.2.3 長三角城市群區域規劃的政策和空間范圍
9.2.4 成長中長三角區域規劃政策環境
9.3 面向網絡狀主體的長三角區域規劃政策
9.3.1 長江三角洲區域規劃政策問題
9.3.2 構建網絡狀的政策主體
9.4 長三角區域規劃的重點政策領域
9.4.1 政策制定的重點領域
9.4.2 政策推行的核心保障——組織領導機制
9.4.3 政策監控的關鍵點
小結
第10章 結語
10.1 主要研究內容
10.2 主要研究成果
10.3 繼續深化研究的方向
基于網絡狀主體的城市群規劃 作者簡介
69年生人,1991年畢業于廣州中山大學經濟地理與城鄉區域規劃專業,致力于城鄉規劃公共政策的研究和應用,尋求在有邊界的政策和隨性無限的空間之間找到通向公共利益的棧橋,在從事多年的城市規劃設計和管理工作后重返校園,于2006年獲得上海同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 主持和負責編制過上百項城市規劃設計和省部級研究項目。涉及跨省跨區域規劃政策研究、流域規劃、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專項規劃、風景區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等,其中有多項獲省部級優秀獎。在國家核心期刊和出版物上發表論文十數篇,編撰出版了《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建筑工程施工實用手冊》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